应可军|宁海草鞋的故事(外一篇)

宁海草鞋的故事

◎应可军

宁海西门原有一座登台门,本来只是居民口中普通地名而已。幸亏徐霞客才扬名天下。出城有一路廊叫西门路廊,路廊是故事播散地,我经常去,因为有自留地在前面洋畈,高中毕业在黄坛水库做仓库保管员,也经常过西门路廊,这里可学到许多东西,记得那里有木炭写的谜语,有一则是这样的:“少时青青老来黄,鸳鸯巧打结成双,送君千里终须别,功成圆满弃路旁。”

谜底是什么?草鞋。草鞋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鞋,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草鞋的编织材料各种各样,有稻草,有麦秸,小米秸,宁海就用稻草打的,有时会加点布条。鞋有系绳的,也有拖鞋。西门路廊有许多故事,下面我记些短小的有草鞋的故事。

一天,溪南有个老汉,赶市回来坐在路廊里,乡邻问他,很精神的回答:“做人一点没有花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看我,做人就要吃点”。一边从手里拿起几粒海蛳拼命吮,又指着肩上挎的一双草鞋,大声地说:“做人要着点、吃点。不要做人家。”两样总价不到二文钱。

这时,有两人吵架,脑得很凶。不可开交相持不下。有个人过来,把老汉肩上的草鞋取下,分给他俩一人一只,两人一呆,就和好如初。众人感到奇怪,那人解释说:“我不过叫他俩草鞋浦鞋着只价人而已。”真是草鞋里面乾坤大。宁海人有句俗语“只给乖人挈草鞋,莫给呆人做军师。”不信的话你来试试看。

记得有次陪宁波日报记者到龙宫采访。在十王殿,看见一双新草鞋,他好奇地取来挂在自己的头颈上,我说,不可以,这是附近丧家贿赂无常兄的,恐怕有灾祸。他哈哈大笑,不怕。果然不几天他叫我再去一趟十王殿拿草鞋。因为那双草鞋被人抢走了。知道不,这就是鸿沟,城乡差别。我带他去买了20双才了事。

宁海乞丐痞事

◎应可军

“乞丐”一词宁海人把乞丐 就叫讨饭人。乞丐是从宋代开始的,如《太平广记》中引《王氏见闻》的一句话,就将乞丐与马医、酒保、佣作及人贩子之流相提并论。又如《朱子语类》中也记载了当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上以纸钞代替铸币流通之后,有的人早晨还是富商,傍晚就成了一无所有的讨饭乞丐。宁海有个讨饭钯,是宁海南门人,是清末民国初年活跃于宁海城区的乞丐帮主似的,他住在宁海南门孤老院,这个孤老院建于明初,成化十二年,(1476)知县郭绅改建养济院于小南门外后人称孤老院,收养一部分孤、老、残人员。民国30年(1941)改称残废所、习艺所,从属于救济院。经费由该院田产开支和社会殷户资助,不足时亦常外出求乞。讨饭钯主要担任这个角色,只要城区有红白喜事或年关脚跟,他就要出门求乞。他走路不便,骑在强壮的青年肩上到举办红白喜事的主家或店堂求乞。他是个很霸道的乞丐,问你要东西,你不给他也得好好说,不能对他太凶,你凶他更凶,所以一般人都不跟他吵架的。都怕跟他纠缠不清的,也知道他会叫更多的乞丐来,这种场面一般家庭吃不消。奈何不得。

他是个很有尊严的乞丐,一般乞丐都是怕狗的,俗语说:“讨饭怕狗咬,做官怕大考。”或是打狗也看主人。他则不同,从来不怕狗,反而是久了狗怕他。而且他打狗从来不看主人的,不管谁家的狗,只要吠了他,指定要抡起手上的棒往狗身上猛砸。慢慢的狗都认识他了,都不敢吠他了,看他来了都远远的走开。

城区还有一个文化乞丐,他叫邬金土,北路人,据说他是落第秀才,懂红白喜事对联和婚丧礼仪,经常上门纠正,他平时精通测字算命 还会打卦为需要的人服务。也算是文明乞丐。他会记清在一个月只来一家,绝不重复要饭的。因为他有一本日记本记着。水角凌赵家有个曾到国民政府混过的破落弟子而讨饭的,人称讨饭安丁,更怪,一人拥有整个四合院,但楼梯用稻草编成的绳梯每天上下自如,至于床铺也是稻草编成,说冬暖夏凉。也是每礼拜不重复上门要饭。但要喝酒。宁海街头还有宁波流落到宁海的军官小妾,人叫讨饭阿英,阿英性格豪爽,爱路见不平一声吼。平时身穿破烂衣,手持打狗棍,站河边坐桥头,讨吃百家饭。大家都在背后叫她讨饭阿英,但当面是不敢的。可总有那胆大的,有一次,一帮孩子在她面前大叫讨饭阿英,阿英怒了,便追了上来。其中一位十二三岁的男孩竟被阿英从春浪桥东追逐到海道司桥东,穿过海道司桥,又从海道司桥西重返回春浪桥西,最后男孩竟然稀里糊涂地爬上了横卧在河面上的一棵溪椤树。此时,周围都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男孩子在树上又惊又怕,一个劲地哭。最后,一个不小心,掉进了河里。男孩儿不会游泳,在水中慌乱地挣扎。幸亏随后人群中有两个会水的男人跳入河中,这才将男孩儿救了起来。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在阿英面前叫她讨饭阿英了。不过,当人们在茶余饭后提起她时,总还喜欢在阿英前冠以“讨饭”这个定语。阿英当时只要5分头硬币,2分1分头的给她,可能要骂你贼拉儿子,经常喝阴沟水解渴。临老寄宿在西门水亭庙,是卖水的呆脔梅林送的终。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0)

相关推荐

  • 民国志怪故事:捕蛇,捕獭,养蛊

    捕蛇 浙江某寺庙香火凋零,有三间废弃的僧房无力修整.里面的东西都被搬走,只剩下一张破床.日久年深,房屋坍塌一半,被荒草荆棘包围,很少有人到那里去. 庙里有个和尚住在前面的房间,他养了十几头小猪儿,陆续 ...

  • 这里是浙江宁海⑭ | 柔石公园

    这里是浙江宁海柔石公园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摄影:葛岱虹.薛剑杰 诗作:徐建中 一个生态文化主题公园 让你亲近绿色.回归自然 <柔石公园惊艳> 文/徐建中 柔柔的湖水荡 ...

  • 【宁海话】宁海方言溯源之一

    宁海方言溯源 敬请聆听 · 1 · 砚 窝 宁海人讨厌某人或看见某物不顺眼的意思.其实,砚窝是古建筑里有垂带的踏跺上的最下面的一块石板,高出地面约一.二公分.在不注意的情况下,上踏时容易绊倒,下踏时容 ...

  • 04. IF YOU | 2016宁中、风华毕业庆典

    2016宁中风华毕业庆典 夏枝叶茂,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绿萼红莲,清芬漾池,如歌如梦:纤云轻飞,熏风微送,扬帆起航--在这七月流火之季,我们迎来了宁中2016届学子的毕业典礼.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

  • 应可军 | 宁海青云观(外二篇)

    宁海青云观 ----文/应可军----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 ...

  • 应可军 | 宁海零食杂谈(外二篇)

    宁海零食杂谈 文/应可军 零食,通常是指一日三餐时间点之外的时间里所食用的食品.一般情况下,人的生活中除了一日三餐被称为正餐食物外,其余的一律被称为零食.宁海人认为不是正餐食物,是属于浪费的,故特称& ...

  • 应可军 | 宁海人的硬气故事(外一篇)

    宁海人的硬气故事 ◎应可军 宁海人总说"硬来硬到底,麦来不吃米."真的,宁海人在小麦上场后就开始磨麦虫,馏麦馏,做麦僵吃,不大去注重吃米食.所以宁海麦粉之类食品花样蛮多.如麦糕麦饼 ...

  • 应可军 |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FLO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文/应可军 史载: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途经蔡国被围绝粮几乎致死.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陈国亲吴派害怕孔子辅佐楚昭王楚国更强大,便派说兵胁迫孔子改道,不让孔子去楚国.孔子在蔡国 ...

  • 应可军 | 宁海十里红妆故事

    宁海十里红妆故事 ◎ 应可军 近日读到唐代诗人王建的代表作<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首句"三日入厨下",即新婚三天,新娘来到厨 ...

  • 应可军| 宁海溪上方古戏台的故事

    ----文/应可军---- 汉时方氏范公任河南尹,遂居河南,宁海方氏所由发祥也.传至唐时彦昇公为河东节度使,敕赐余庆堂,传下仕宦不绝.至宋时尤盛,有璨公官谏议大夫,瑾公官兵部左侍郎,子侄昆季皆历官汴京 ...

  • 应可军 | 宁海溪坑文化(外二篇)

    宁海溪坑文化 文/应可军 溪流,宁海一般称溪坑,宁海有五大溪流,即白溪.杨溪.凫溪.中堡溪.清溪等.涉及全县10个乡镇.街道,流经上百个村庄.宁海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宁波市下辖 ...

  • 应可军 | 宁海灯史

    宁海灯史 文/应可军 在我未得病前,总往农村跑,碰到不少宁海乡土者,不知怎么回事,他们收集了不少农村老物品.总想建立乡愁展览馆.非常惭愧,我没有为她们提供较好或系统的文字稿.这几天,忽然想到写点文字, ...

  • 应可军 | 宁海照相史话

    宁海照相史话 文/应可军 我们这玩地方文献的群体,对老照片的喜爱是难以言表的,可惜存世的老照片实在太少了.老照片作为一个建筑.一个人一段时期的特定影像记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就算发展到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