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荣叔 | ​魏文伟

作者简

太荣叔

魏文伟

太荣叔已经不在好几年了,可我却怎么也忘不了他。说来也奇怪,他就是小时候村上父亲的一位朋友,因为经常到家里来,所以印象就特别深。
太荣叔高挑的个子,面容清瘦。记忆中的他好像从来没胖过,总是那么瘦,而且背有些驼。他说话语速很快,但却铿锵有力,特别是在他讲《三国演义》、《水浒》里的人物故事的时候。我喜欢听他讲故事。每逢夏天傍晚吃完饭(老家人叫喝汤)后,他就从村西头来到家里和父亲聊天。大家夏天就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父亲总要沏上一大洋瓷缸茶,拿出一毛九分钱一盒的宝成烟来招待他。大家没事就坐在那一边喝着茶,一边摇着扇子驱赶蚊虫,一边海阔天空地聊。我没事就坐在一旁一边给他们添茶,一边听他们天南海北侃大山。记得说得最多的就是红楼、三国、水浒、聊斋里的人物故事,他讲得高兴,我听得入迷。听得多了,慢慢就知道了书里的刘备、张飞、关羽、林冲、鲁智深等各路英雄,也算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课。
后来发现家里炕墙后面总有父亲从太荣叔那转借过来的书,如《三言二拍》、《聊斋志异》、《金陵春梦》、《保卫延安》等,书很旧,有的都翻得没了皮,皱巴巴的,烂掉一半,甚或缺页。放学放假没事爬在炕上窗户下一个人就偷偷地看。有的虽然看不大懂,却也囫囵地能明白个大概。每过一两个礼拜,太荣叔总会带一本“新”书过来,把原先的拿走,不知又和谁换去看了。我就趁父亲不在,偷偷地把这些书都看完了。
村里人都知道太荣叔是个文化人,就选他当了队长,父亲当副队长。于是两个本就过往甚密的老友往来更密切了,几乎是今天你到我家,明天我来你家,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谈论的话题自然也就多了队里的事情,诸如今年种什么庄稼,用什么种子,队里的果园栽什么树,如何剪枝、灌溉、施肥等等。只记得他们管事的几年队上的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各家各户分的粮棉油分得比过去多了些,大家干活也都更加卖力。
那时候还是集体经济,没有包产到户,村上队里的所有土地、牲口、农具、人员都归集体所有,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核算。由于生产条件落后,化肥、农药、耕具等生产资料贫乏,除了队里仅有的几十头牲口和马车,一切耕种、施肥、收获几乎全靠人力,大家伙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上交过公粮,到年底决算一人只能分到几十斤口粮、几两油、几斤棉花,根本不够吃穿,解决不了温饱。虽然家乡地处黄河岸上,洛水之滨,有黄惠、洛惠渠灌溉,但因渠道年久失修,灌溉能力大减,村上大部分土地都是旱田,几乎完全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年景收成还勉强可以,一旦天旱,病虫害猖獗,眼看着田里的玉米因为缺水一天天枯死,棉花旱得得花桃落了一地,虫子在庄稼地里疯狂地啃食谷叶发出的沙沙声都可以听到,大家却都无能为力,直至最后大部分田地几乎颗粒无收。队长和社员乡亲们的心在流血,一年的衣食又要没了着落。
于是村上就发动社员打井灌溉、人工捉虫子。
家乡虽说就在黄河滩地西岸边不远,但要在高出河滩几十米甚至成百米的土岸崖打井谈何容易,往往打上几十米深还是个黑窟窿,根本见不了水。人工捉虫,就更是杯水车薪。旱灾加上虫害,以及土地贫瘠,庄稼根本不耐旱,年底的收成和光景可想而知。
为了吃饱肚子,太荣叔和父亲召集村里的“能人”开会,几经商量,最后决定在队上大面积种红薯。红薯耐旱又高产、易管理、收获后易储存,还可加工成薯干、制成淀粉和粉条。既可以填饱肚子,还可以改善村民生活。于是这个之前在生产队仅在田头地垄少量种植的作物,一下子成了队里的主打。于是各家各户在初春都盘起了红薯秧床,烧火加热育秧苗,以待穿暖花开时节拔秧栽种。
这时候孩子们就派上了用场,也加入到劳动大军中。他们先是在大人刨开的土里放上一二棵苗子,然后再用水桶从拉来的水车接上水,拿着瓢挨个给窝里浇。有时候水浇多了从小坑里流出来,大人就会喊着让少浇点,节约用水。埋好秧苗,如果太阳不是太烤,苗子过几天就会缓过劲来,慢慢扎根发出新芽。这时候要是能再来场雨水,秧苗就会蹭蹭地生长,很快拉出蔓来。夏天雨多,绿油油的红薯叶没几天就覆盖了地上的黄土,小红薯在地下开始发育起来。
那时候,孩子们吃不饱饭,饿得时候嘴馋就会去地里偷偷挖小红薯吃。红薯才开始发育,很大程度上还只是薯根。但是饿急了的孩子们是顾不了这些的,扒出带泥的根,在衣服上蹭几下,就填进嘴里。生生的薯根,没多少甜味,吃起来木木的。但是在孩子们心里却很美,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红薯已长在他们心里,天天巴望着快快长大。
收获的季节终于来了。深秋霜降之后,红薯叶蔓经霜一打,全都变成了黑色,红薯已完全成熟。队部门口树上的一阵响亮的铃声过后,村里的男女老少,拿了铁耙、竹笼、框子,拉着架子车、骑着自行车等等一切能用的工具,浩浩荡荡地奔红薯地而去。按各家劳力分行或分块进行收挖。田野里一片热火朝天。
为了能确保大家颗粒归仓,尽量将地里的红薯都挖出来。太荣叔和父亲想了个“招”:对地里的红薯进行测产,即抽样测出每窝红薯的产量,进而得出亩产量。他们按中等偏上的产量来定产,然后将每家劳力分得地块的收获量过称并与测得的产量对比,高出则奖励,低了则处罚收获人员。最终目的是想在收获扣除集体截留后能给大家多分些。
傍晚时分,各家各户的男女老幼个个车拉肩扛,满载而归,田间地头,路上家里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要不了多大功夫,村庄上空飘散着家家户户烟囱中冒出的炊烟,弥漫着蒸熟的新鲜红薯香味。
那一年,队里家家户户的地窖里都藏满了红薯,大家的“口粮”有了基本保证,虽然80%以上都是红薯。
如今,那段苦难的日子早已离我们远去,父亲已年过耄耋,太荣叔也在几年前驾鹤西去,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怎么也从我脑海里抹不去,他那清癯的面容,说话时总带着的微笑,始终铿锵有力的声音永远都留在了我的心里。
前年清明节,我远在陕北一个偏僻山沟里的项目工作,太荣叔竟然来到我的梦里,他依然那么热心,面容可亲,当时正用绳子牵着一队人马从黄河滩田间的土路上涉水而过。
第二天,我翻沟越岭往返十几里地,去镇上买来几沓纸钱,在朗月星空下为他烧了。纸灰随着清风高高升腾,远远地飘飞而去。我在心里默念着,愿他在天之灵安息。

作者简介

魏文伟,家住古城西安,早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热爱脚下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写想写的文字。

(0)

相关推荐

  • 散文||借 牛【征文】

    借   牛 潘宗旭||贵州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牛年春节假期已是过半,有一句世说新语,叫做"假期余额已不足".是的,对于我来说,岂止是"假期余额不足",而是牛年来 ...

  • 【周末特荐】魏文伟:【兰花恋】(散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三秦文学 兰花恋 作者:魏文伟 我意向君,子有不欲. 兰魂归去,枉然我心. 三年前的仲春,吃罢饭在街边逛农贸市场,经不住卖花人的吆喝,便买了棵君子兰,也算遂了多年一颗不大不小的心愿. ...

  • 使徒行者3:韦作荣or魏德礼?马国明的真实身份到底是谁?

    魔姐要剧透了! <使徒行者>3两天已更新到第十集,魔姐还在刷,虽然拍得不尽人意,可是观众们还是反应,比第二部好一些,这不得不归功于林峰和马国明的加入.要知道,苗侨伟和林峰才是该系列的灵魂人 ...

  •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 北魏的尔朱荣 东魏的高澄

    北魏的胡太后听政期间,境内大乱. 这时,有人向尔朱荣推荐高欢,尔朱荣看高欢落魄的样子,开始并没在意.一次,尔朱荣让高欢给一匹烈马剪鬃毛,高欢不用将马捆绑,马就老老实实,顺利剪完.然后高欢说" ...

  • 新唐书王涯,字广津,其先本太原人,魏广阳侯冏之裔。祖祚,武后时谏罢万象神宫知名。

    王涯,字广津,其先本太原人,魏广阳侯冏之裔.祖祚,武后时谏罢万象神宫知名.开元时,以大理司直驰传决狱,所至仁平.父晃,历左补阙.温州刺史. 涯博学,工属文.往见梁肃,肃异其才,荐于陆贽.擢进士,又举宏 ...

  • 【三秦文学】魏文伟:【刮了三天大风】(译文)

    不忘初心.梦在三秦,2021我们再出发. 本期编辑:处    寒  执行主编:鱼儿姐姐 刮了三天大风    文/魏文伟 尼克拐进果园里的坡道时,雨停了.果子已经摘过,秋风在光秃秃的树枝间吹着.尼克停下 ...

  • 北方专栏 | 魏文伟:心结(译作)

      [北方专栏] 主编:暖在北方  锦  烟花 策划:时光里的行者 版式设计:ETA 图源:堆糖 原作者:欧内斯特·海明威  魏文伟译 / 图:堆糖 那时候的赫顿湾是个木材市镇.镇子里的人每天都能听到 ...

  • 真的 | 魏文伟

    作者简介 <文学百花苑>通知 <文学百花苑>自2020年31号终止与河南科技报合作.2021年1月1日起将以新的面孔出现,刊号为:CN41-0066,邮发代号:35-558 & ...

  • 瞎子 | 魏文伟​

    凡参赛必加微信:shuai_pengju     瞎子 魏文伟 瞎子的真名并不叫瞎子,叫茂生.因为从小得了眼疾,没钱治,就落下了瞎子的残疾.他在村里辈分长,所以打小我就管叫他瞎子叔.  瞎子从小父母双 ...

  • 文学百花苑第五届全国文学大奖赛366 窗外的白杨​ | 魏文伟

    凡参赛必加微信:shuai_pengju     窗外的白杨 魏文伟 窗外 一棵硕大的白杨 她站在暮色里 她立在楼房旁 窗外 那棵粗壮的白杨 她繁茂的枝叶 已长过了七层楼房 清晨 阳光初上 她睁开朦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