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双堆集,胡琏的作用有多大?“狡如狐猛如虎”何以不灵了?

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被围后,面对艰困的战场局面,面对12兵团官兵要求空降老军长胡琏的呼声,蒋介石亲自召见胡琏,表示要把他空投到双堆集战场,希望他像以往那样,挽狂澜于既倒,把12兵团的官兵带出包围圈,为国军保留精锐血脉。

(一)

胡琏的到来,确实是给12兵团打了一针“强心剂”。因为12兵团除吴绍周的85军(该军属于何应钦系)外,其他的三个军,要么是一直归他指挥,要么是由他具体组建,加之在解放战争这几年中,胡琏一直带着这些部队转战,并且还出了不少风头。所以,胡琏在18军、10军、14军中是具有相当威望和影响的。因此,12兵团呼唤老军长胡琏到来,不是一句虚话,而是真情实意的表达。他的到来显然能给12兵团首先带来的是士气的激发。

不仅如此,胡琏凭他对解放军作战的经验,对12兵团的防御体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解放战争中的南线战场,胡琏的18军作为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成为蒋介石手中的一张王牌,也成了关键时候国军的“救火队”。在与我多次作战中,胡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作战理念,特别是在防御方面独有心得。空降到双堆集战场后,他很快便对12兵团的防御体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通过加大防御力度,以实现“死守待生”、“死守待变”的作战目的。

关键是,胡琏在12兵团临危时,仍空降双堆集战场,这已属不易。特别是他飞回南京后,向蒋介石报告战况并催促空投弹药外,他第二次仍敢再次空降双堆集战场。实际上,包括黄维以及军长、师长们都希望他留在南京,不要再返回。这样也好有人给12兵团“善后”。要知道,此时的双堆集,12兵团的大势已去。胡琏的回返,抛开政治方面,确实说明他是国民党军中不怕死的悍将。当然,胡琏此时二次空降双堆集,虽然不可能对已定的败局产生多大影响,但至少带给12兵团的是最后的负隅顽抗。最初廖运周师起义时,中野曾一度判断三天内解决黄维。但之后却打了半个多月,12兵团的这种负隅顽抗,多少是有胡琏的因素在内的。

(二)

胡琏两次空降双堆集,尽管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士气,也做了一些事,做了一些调整,甚至是亲自指挥,但为何这次没能像以前那样挽狂澜于既倒,把12兵团被全歼的命运挽回呢?主要有这么几点原因:

其一,国军士气已呈兵败如山倒之势,战场情况远比胡琏想象得更糟,任谁也难以挽回。

胡琏在飞赴双堆集战场时,初始他还是有一定信心的,以为12兵团这样的精锐之师,解放军不是那么容易消灭的。他本身也有过多次被围最终逃出生天的实战经验。所以,他总的想法还是他的那套“死守待生”的理念。但他忽略了一个大势,这个大势就是通过辽沈战役大决战的胜利,通过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全歼黄百韬兵团的大胜,此时,国民党上下已知势头失去,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兵败如山倒。这是不以胡琏意志为转移的,是任谁也难以挽回的。

其二,胡琏抵达战场时,12兵团已被廖运周起义釜底抽薪,他没有更多回旋余地与空间。

胡琏是1948年12月1日空降双堆集战场的。此时,廖运周师起义没几天。本来是四个师准备强势突围,结果打头阵的廖运周师突然起义。这种起义对12兵团打击是巨大的。无异于釜底抽薪。关键是它给12兵团整体的士气带来的影响太大了,关键是还有后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之后的85军黄子华师战场投诚即是一例。基于这种残酷的现实,任胡琏再“狡如狐、猛如虎”,但他已没有哪怕是多一点的回族余地与空间了。

其三,陈士榘率队加入,成了压垮12兵团的关键因素,任胡琏再能防御也难逃必败命运。

胡琏以为解放军不容易吃掉12兵团,因为他知道,中野重武器不足,总体实力不够。实际上,双方在双堆集血战这么多天,尽管12兵团的阵地一天天在缩小,但一下子把它吃掉确实也非易事。这还是在华野已派出两个纵队加入中野作战的前提下。不过,解放军转用兵力这一手,一下子加重了解放军攻势的砝码。特别是这次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带的是三个纵队和部分炮兵部队。12兵团本已堪堪支撑,一下子又来了三个纵队,胜负天平即刻倾倒,可以说陈士榘率领的这3个纵队,显然成了压垮12兵团的关键因素。

此时,胡琏和黄维只剩下最后突围这条路了。与其说是突围,倒不如说是四散逃命。说来令人不解的是,胡琏虽没能挽回12兵团被歼的命运,但他自己的命运倒是还不错。黄维乘逃的新战车出了故障,胡琏乘逃的旧战车反倒是鬼使神差般地开出了包围圈。

主要参考文献:《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战场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