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是一种态度
煙雨傾城fwx
佩索阿在《惶然录》中说:我从来不求被他人理解。被理解类似于自我卖淫。我宁可被人们严重地误解成非我的面目,宁可作为一个人被其他人正派而自然的漠视。
说实话,我很佩服佩索阿的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更不求理解,NB!能够做到此番境界的绝非凡人。
其实想想,他是看透了人性,看透了世事,并不屑于他人的苟同,是活得通透之人。
试想,人虽无贵贱之分,众生平等,但不得不承认,人的思想境界绝对是分三六九等的。
不同的眼界,不同的高度,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境界,导致所看到的东西截然不同。
正应了那句话,不可与夏虫与冰。
在对方听不懂你说什么,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的情况下,选择沉默是明智而充满智慧的。
不要怪我冷漠,有时候,冷漠并不是无情,只是一种避免被伤害的工具。
不求被理解,深层次的含义是:你不了解我,我不强求,你如果了解我,那么就一定能够理解我,无需多言;
反之,如果你不理解我,我说的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只会有越描越黑,遭人厌弃的份儿。
道不同不相为谋,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不去费力的讨好解释,顺其自然,随他去吧。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笃信佛教的殷实人家,将一位僧人供养在家里。
这个人家里的女儿,到了婚嫁的年龄,交了一个男朋友,并和男朋友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而男方也因害怕,消失得无影无踪。
女方由于畏惧家长严格的家教,不敢将实情告知父亲,但是,一天天大起来的肚子却无处遮掩。
在父亲的逼问下,她没有办法,心生一计:对父亲说,这个孩子是那位出家师父的。
父亲顿时暴跳如雷,心想,我如此恭敬的对待你,供养你,你却干出此等伤风败俗的事情。
一气之下,将师傅逐出家门。
后来他的女儿生产了,他又将孩子抱到那位出家师傅面前,狠狠的说:你干的好事,你负责!
师傅没什么反应,只说了一句:是这样啊。
于是孩子留在了寺院,他每日都要带着孩子下山乞食,不在乎人们异样的目光,指指点点的品头论足,只是一天天的把孩子养大。
后来孩子的父亲回来了,找到了孩子的母亲,追问孩子的下落。
孩子的母亲,不得不将事情一五一十的和盘托出。
孩子的父亲急了,你怎么能诬陷师傅呢?这真是天大的罪过呀!
于是二人来到庙里,向师傅虔诚忏悔,想要把孩子领回去。
师傅看到他们二人,说了句:原来是这个样子啊,那你们把孩子领走吧。
整个过程师傅没有解释一句。在遭人诬陷、被人误解的情况下,始终默默无语,只是静静承担着发生一切。
可是,这世界看似不公,却是十分公道。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时间这个滤网,会慢慢过滤掉尘埃,把清明、真相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So,所有的解释都是你心有不甘,你的心不够纯净,不够安宁,不够自信。
林清玄在《煮雪》里说: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来听。遇到谈情说爱的时候,回家就要仔细酿造当时的气氛,先用情诗情词裁冰,把它切成细细的碎片,加上一点酒来煮,那么,煮出来的话便能使人微醉。倘若情浓,则不可以用炉火,要用烛火再加一杯咖啡,才不会醉得太厉害,还能维持一丝清醒。如果失恋,等不到冰雪尽溶的时候,就放一把大火把雪屋都烧了,烧成另一个春天。
听起来好诗意,好浪漫。
我们没有生在北极,所以少了这样的耐性。
我们常说,话到嘴边留半句。这样说出去的话,才能够不至于太寒冷,太伤人。
把要说出去的话,在出口之前,加些温度再出口,这样温暖了他人,也不至于陷自己于薄凉之中。
以前我认为,别人对我客客气气,是因为尊重我,但是现在我明白,人家那是在尊重自己。
我发现,越是有才能的人,越是低调,越是让人感觉舒服,越是光而不耀。
因为他有能力,有实力去彰显自己,无需用高调的夸张方式去凸显自己,那是他很不屑,更不会去做的事情。
好好说话,尽量考虑对方的感受,不焦灼,不造作,如暖阳般,温暖环绕。
至于他人理解与否,何必在意?更无需斤斤计较。
你不会因为不理解你的人说你好,而真的变好;更不会,因不理解你的人说你坏,而真的变坏。
你就是你,不一样的烟火。
是非公道,孰是孰非,无需多言,时间会把它呈现的清清楚楚。
煙雨傾城f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