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六)——亲亲故乡亲亲水

路罗川河水汤汤,顺着川道滔滔东去,日夜不息。她的源头之一,就是我们白岸大北沟起源于南洺水的丽水河。

这条小河水,每时每刻,每日每月,每年每代,一直默默无闻,哗哗东流着,为两村村民,奉献出自己所有的爱……

也不知在什么年代,这条小河的水,在不知多少代村民不懈地导引,修成了几条垄沟,从洺水村前,哗哗啦啦流入朱温坪,为村民的繁衍生息带来了诸多便利条件。

其中有一条垄沟顺着洺水村前河滩,拐过一道又一道湾儿,爬上半山坡,经过西密后头,流经谷洞地,穿过村东龙王庙,从村东戏楼前,跌落村东河滩去。

半村人就在这龙王庙前的柏树下吃水,村里人都称这里为“水道”,这是村里的专用吃水处,这个“水道”也仅仅是我村人明白的专用名词。我国北方居民,几乎家家都有一个大水缸,用来做饭洗涮蓄水用。因此,每天天不亮,“水道”就有了“吱扭吱扭”担水声,一直持续到队长招呼大家下地干活为止。

天天如此,年年如是。每顿所用的蔬菜,都是拿到“水道”边洗净再拿回家下锅。每天总有一些老太太,大姑娘,小媳妇到“水道”边洗衣服,这里也就成了妇女们集中的场所。

在这里,她们边洗衣服边说天道地,谁家男婚,谁家女嫁,谁家生了胖小子,谁家添了小闺女儿等等,简直无所不谈。特别是嫂子和小姑们,还不时地开上几句调皮的玩笑,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欢声笑语,伴着哗哗啦啦的流水,沸腾了半个村子。那真是一幅山村其乐融融,和睦相处的绝佳画卷。

河水不仅为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也为村民们的粮食生产做出了贡献。村里人根据河水的源头在高处,逐级流下,河沟两旁的地,因地制宜修成了水渠引导地里进行灌溉。

就我们大北沟,人们为了变旱地为水田,修水渠十几道,灌溉面积六百多亩。村后台近百亩地就修了上下两条垄沟。最早修复的第一条垄沟从村后上河大坑处,绕过村子,流入前台,全长五里地,一直到了柿树园庄上。

灌溉了全村前台、前河滩400多亩地。为此,村里还专为开辟这条垄沟的人树了一块石碑,记录了当时开辟这条水渠的详情。

“农业学大寨”的年代,村里还接着村后台的那条垄沟,引水过西沟,穿过南台、南洼,到窑岩儿、坟洼和旮旯,再从旮旯抽水上高垴,硬是把2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

这十几道水渠农忙时同时引水,也用不完小河的水。由于引水浇地,变一年一季为一年两季,粮食大幅度增产,使人民生活得到保障,并多交公粮,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在难忘的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这里的这条小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还真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直让我们两村村民引以骄傲和自豪!

那是在抗战最艰苦的年代,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太行山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我们路罗川和浆水川是根据地的大后方。

八路军的冀南银行,医院,印钞厂,兵工厂,造纸厂,被服厂,皮革厂,纺纱厂等都曾在这里建立。最开始的八路军兵工厂设在山西黎城县深山沟里的黄崖洞,由于抗战的需要,黄崖洞的一个分厂搬进了我们这两个村。

在朱温坪村的东羊圈里建起几个大烘炉,把破袭战夺来的钢轨运到这里,烧锻成圆柱型的钢锭,再运往洺水进行镟制加工。村东的雕崖二栈是冀南银行的物资储备处。

八路军充分利用这条小河滔滔不息的水能,先在洺水村为兵工厂盖起来两处工坊(车间),装上木质的大型水轮机,以水为动力来带动旋床进行制造小钢炮、掷弹筒以及枪支弹药等武器。

同时,建起了一座水碾和一座水磨,既为八路军和村民们加工米面,又为兵工厂碾压火药。接着,我们朱温坪村也效仿建起了水磨。从古到今,人们从地里收获回来的五谷杂粮,绝大部分经过加工才能食用。

远古时代人们怎样加工,从历史课本上可以知道,但近代人们对粮食的加工还记忆犹新。在六十年代以前的山区农村还没有电,加工粮食全靠石碾石磨。

那时候,用碾磨加工粮食,全靠人力或牲口来进行推拉。自从八路军兵工厂进驻我们这里,指导村民盖起了水碾水磨。以水为动力来为人们加工米面。

这样,省去了村民们好多时间,把这些时间投入到生产中去,多打粮食。水碾水磨是农村最初的小作坊,也是农村机械化的萌芽。一直运用到八十年代,有了电磨之后,水磨才真正退出村民的生活中。直到后来建设我们的“新农村”,水磨水碾也随之掀掉了。

我们这条小河的水在抗战时期,日夜不停地带动水轮机工作着,工作着,不知劳累,不知疲倦,永不停息地为前方抗日战士制造者枪炮。同时,还进行造纸和制革,为抗战的胜利,真正出足了自己所有的力量。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铁牛下地,吱吱哇哇。”这是五十年代初革命者的初心,也是当时山区人们向往的共产主义生活。

由于我们这道沟水好,水大,在七十年代,朱温坪,洺水两村几乎同时建起了小型水利发电站。水电站的建成,使历代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事变成了现实。

人们告别了千年来一直延用的灯盏及后来的煤油灯时代,使每家每户用上了电灯,真正实现了夜晚如同白昼的梦想。当时电灯第一次闪亮的时候,别提人们多么高兴和激动啦!

有的人还特意到各家各户去看看,谁家的灯不亮,谁家的灯最亮!听说还有位老人,烟锅里装满旱烟沫,对着电灯去借火,还想让电灯给点烟呢!

这就是我们的丽水河!流过世世代代,日夜不息奔向前方。现今的丽水河,依然那样奔流不息。

想起她对两村村民的繁衍生息作出的贡献,想起她对抗战作出的贡献而骄傲!她默默地流过河滩,默默地流过河道,静静地流向远方,流向未来。生生不息,世世不辍……

作者简介:冯召彦,男,生于1947年,中学教师,现已退休。致力于撰写回味家乡往事的文字资料。对村史、家史的资料多有收集研究。并对国学经典,自然疗法,自然养生颇有兴趣和探索。

(0)

相关推荐

  • 水磨与水碾(散文)

    文/苏忠伟 我的老家在点苍山西坡脚下一个叫"光明"的小山村.       在村子东边,有一条发源于点苍山流入漾濞江的山箐,临近村子的一段,名叫"碾房箐".生产队 ...

  • 【我的乡情169】有令峻:故乡三石

    扫描二维码了解征文详情 故乡三石 有令峻 我写的是50多年前故乡山东平阴山区的事. 石  井 栾湾那儿多石井,井多且深.开始我家住那村西南角,租了一个小院.出门向西再向南约30多米处有一口水井.井被四 ...

  • 【长安村落】——东大街道水磨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东大街办南3公里的终南山下,高冠河西岸,长安.户县交界处.环山公路从村西通过,原属祥峪乡管辖,现归东大街道办.64户,245人,耕地325亩, ...

  • 老家情节:满家湾往事

    博兴县吕艺镇辛集村原有四个池塘,村民称之为四大水湾,分布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因此名曰东湾.南湾.西湾.北湾. 村庄坐落在这四个水湾围成的正方形区域内,村民亲切地称水湾为村庄的四大"守护神&q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一):又是柿子采摘季

    故乡就在邢西深山路罗川.山上满是核桃.栗子和柿子树. 前几年,霜降节一到,打工外出的村民,就三三两两返回家来采摘柿子.那满房满院悬吊起来的柿子,映红了山民喜盈盈的笑颜. 可近几年却不一样了,柿子不值钱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二):结霜柿饼巧加工

    武汉的.北京的.石家庄的朋友发回消息,告知快递去的柿饼子已经收到,非常喜欢太行山柿饼. 还有几位朋友询问柿饼到底是怎样制作的,虽拍下照片给他们过目,可还是一头雾水.柿饼加工的辛苦,倒让我不由得产生想写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三):情浓意厚红柿子

    "你们太行山的柿子真好吃,你们太行山人真有口福啊!"南方的一个朋友收到快递去的太行山甜脆柿子,打来电话,赞不绝口. 是的,太行山人有"口福"!被称作"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四):酸枣情结

    人一辈子,若要与一件事或一样东西死缠烂打地搅和在一起,那就注定是一种缘分,就像我和酸枣. 儿时的酸枣挂串串乡思在茫茫心海悬着,无落处,难相忘. "小小青蛋蛋,大了红蛋蛋,俺娘来打俺,吓得俺嚇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五)——我的家乡我的河

    邢西百里路罗川,群山连绵,脉脉远去.沟沟汊汊有山泉,叮叮咚咚,哗哗啦啦,沿河滩滔滔不绝,汇聚于路罗川,东流不息. 路罗川的顶头就是俺白岸,几道山泉从不同的方向流向路罗川.有一道清澈见底的美丽小河,从白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七)——念念不忘儿时的元宵节

    过罢了年,元宵节转眼即到.儿时元宵节美好而有趣的一幕幕像过电影一样,又闪现在脑海,念念不忘. 儿时盼过年,尤其盼正月十五元宵节,因为元宵节才是我们这些孩子们的乐园.过罢大年初一,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凑到一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七)——我的核桃树

    核桃大树古风悠,虬干苍皮绿叶稠.纵使中空人上下,优能挂果满枝头.说起核桃大家并不陌生,是人们最爱吃的食物,它具有很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但是一个核桃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全过程知道的人并不多,那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八)——家乡的板栗

    晋冀交界,太行山脉苍苍莽莽,星峰磊落,秀岭巍峨,如奔龙,如骏马.从南北走向的主干上分支辟脉,抽出枝叶,向东逶迤绵延,一道道沟壑,一条条溪流,无数条小溪水汇聚成大河. 其中有一条大河的名字在商周时叫湡水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十)——邢西山里掰玉茭

    文/冯兵绪 今年只种了大约一亩地的玉茭,"十一"假期回家掰了这些玉米.望着满房顶金灿灿的玉茭穗子,心中满是喜悦!看着这些像棒槌一样的玉茭穗子,禁不住想起了小时候生产队里掰玉茭的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