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习作心得(笔记)
近体诗习作心得(笔记)
(一)
一,古体诗、近体诗概念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前人将其定义为:“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即:没有“人为”约束的一种诗体。
近体诗,是唐以后发展成熟的一种诗体,基础为“永明体”。但,青出于蓝胜于蓝,近体诗“人为艺术”意识更加规则、规范、成熟、固态。
二、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七律、五律、排律;七绝、五绝。
三、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近体诗与古诗的区别:
(1)古体诗在格律、用韵上不像近体诗那样要求严格;
(2)在字数上,每句古诗也不必固定。可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
(3)押韵上比较宽泛,且往往出句平声脚韵,接句仄声脚韵等。
四、近体诗格式
1、律诗。
分七律,五律两类。
七律每句七个字,四联,共56个字。四联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律每句5个字,同样四联,共40字。
2、七律诗格律
(1)七律格律有四类,以起首音节区别。分: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四种规定格律。
以首句入韵为正格。
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无论平起平收,还是仄起平收,都属于首句押韵句式(除首句起韵的字可以用邻韵字外,后面的韵脚,必须一韵到底。如:整首诗押“冬”韵。那么,起韵的韵脚字押了“东”韵,则不属于落韵)。
例:
犬吠水声中,【中:一东】
桃花带雨浓。【浓:二冬】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钟:二冬】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峰:二冬】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松:二冬】
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2)怎么看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格律诗看似很严格,而似乎又有它特定的一些“自由”性。如: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即:一句诗的第一音节字,第三音节字,第五音节字,一般情况下可以不论(随意)。
如杜甫秋兴之一之颔联。诗云:“江间波浪兼天涌”。这便是典型的一三五不论。
但,就其一些句式而言,其实又非常的严格。
如:二、四、六,分明。即:第二音节字,第四音节字,第六音节字,必须依律而行。如果“平仄”颠倒或错误了,那就属于出律,也就算不得格律诗了。
所谓一三五不论,是指每句诗的第一音节,第三音节,第五音节,可平可仄,不一定严格要求(即,临时脱离平仄格律)。
但是,有些句式,还不能不论。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第三音节便不能随意。如果在此平声音节上随意用了仄声字,便犯了“孤平”,成为“拗体”。犯孤平是近体诗一大忌。不能逾越。然而,在写作的实践中,假如在此时教条地按律用平声,又有损文意。怎么办?
古人在这时候以“救”的方式将格律“救”回。即:改本句第五音节的“仄”声字,以平声音节字“救”回来。这就是古人灵活的“拗”、“救”法则。
我在研读古人经典中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七律的所有句式上,平声音节的字不能低于3个。而一些句式多于3个则又不妨。如杜甫.《秋兴》之一,其颔联诗云:“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出句的格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以一三五不论看,这句诗只在第四个音节和第七个音节上用了仄声,其它五个音节全是平声音节的字。
这,说明了一点。就是在此类句式上,只要二四六分明了,在句首多用了平声音节的字是无妨的。
但是,又不是所有格式都可以多用平声。如:“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一句式,第五音节的仄声便不可以用平声。如按所谓的“不论”用了平声,便属于三连平。在格律诗中,句尾用了三连平也是一忌,应尽量避免。
3、近体诗的用韵,是以《平水韵》为韵本,且要求一韵到底,不能换韵,更不能《平水韵》、《中华诗韵》、《新韵》混用(按:首句起韵的句式,可以用邻韵,上面已经见述,这里不多赘)。
总而言之,一句诗的前三个音节字,可以随意(不包括五言诗)。而后四个音节的用字,则最好严格格律为宜。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