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这些基本功练好,再谈书法!
.
转笔和折笔,是书法用笔的基本技法,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但是,今天我们在白话文中常把“转折”连用,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转就是折、折就是转,于是天天写字,写了一辈子字,到最后却连二者的区别都没搞清楚,在用笔上堕入恶道。
在古人的语境中,转与折完全不一回事。转,是圆转,不需要跪锋。颜鲁公说“折钗股”,钗股坚硬而且有韧性,用力一折,钗股内侧是圆的,比喻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转笔适用于各种书体,篆书通常全用转笔,但也不尽然,掺入隶书笔意的篆书也有折笔。折,必须跪锋,笔锋要屈曲,就像折叠东西一样。隶书多用折法,当然也有转法,但折法更重要。不懂折法,不足以言隶书。解释这么多,看一幅图片就明白了:
日常中,常见的病笔主要有两种:
一是不懂转与折的准确写法,比如下面两个“家”字。
“家”字,通常标红圈的地方用折笔,下面的弯钩用转笔。我们把不知名的书法爱好者所书的家字(像是学周慧珺),与仿学启功者所书的家字,放在一起对比一下,就会发现:第一个家字的折笔交代不清楚,应该是要写折,但没写好;而第二个家字的转笔,显然也没写好,用笔生怯。
点击看完整视频哦
.
☝ 点击上图看完整视频☝
折笔
二是滥用转折,该转的用折,妄生圭角,却以为是有险峻之势;该折的用转,导致整个字没有力度、没有神采。还有一种转折笔,就是转的时候稍微折锋,六朝的人有一些使用的,已经没有古意了。
在古典书法中,转折是衡量书家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古人也是书写的另一个难点,在魏晋墨迹中,转折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齐整,如同刀切;二是厚实,绝不单薄;三是有力,体现出骨骼强健之美。
下面,就以王羲之、苏轼为例,看看大师们如何写好转折。
一、王羲之的折笔(圆折)
首先,王羲之入笔是尖峰入纸,硬朗,细腻,变化丰富。书圣书法的起笔与折笔息息相关,在单字内两者存在紧密的呼应关系。
王羲之的折笔有三大特点:
一、内擫用笔,折笔向内(左侧)收,右肩(转折处)呈平直切线;
二、硬朗,骨力强健;
三、干净利索,转折处不露圭角,不见笔锋。
就是对折笔的游刃有余的把握,让书圣书法高妙无比。
二、苏东坡书法折笔(方折)
东坡书法的高妙,尽在转折,能出宋代书坛脱颖而出,折笔的能量巨大。请看图:
苏轼书法的转折处方硬齐整,如“昆刀切玉”,又似“金刀之净割,玉尺之量齐”。苏轼书法折笔的主要特点:一是方,二是齐,三是硬。今人学东坡,但摹其形,发笔、转折混沌而邋遢,结果谬之千里。
写好折笔的关键在于在转折时是否能够保持中锋。
转折时出现侧锋是因为折笔时没有先提笔,或者没有调锋。这两种情况在初学时问题很大,还是笔法的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先来看看各种转折笔法的区别。
横折分“转”和“折”
①中“當”字宝盖,他的横折就是属于直转,没有任何多余动作,行笔中稍慢,行至横末端,自然下转。这种横折,宝盖外角是“圆”的,这种笔法和篆书的转笔外角差不多,这种“直接转”就是从篆书来的笔法,演变成“帛书”“竹简”的笔法,统称“转”。
②中“停”里的秃宝盖,是“提笔转”,俗称“折”。明显看到宝盖外角是有一点凸起的地方,那是提笔再下按出来的。这种提笔下顿,就是“折”的笔法,是从隶书中发展过来笔法。提笔顿下去,就是为了中锋运笔。顿下去和重新起笔一样,可使中锋,这是折的作用。
如说转笔出现侧锋,一定是没运腕,或者没有捻管。这两种皆可能出现转笔之后笔力虚的情况。所以现在一波人提倡初学先写“篆书”是有道理的。
篆隶功力深,就会有雄强的笔力,行笔收笔不虚,苍劲有力。上图中直转处也是中锋用笔,说明篆隶功底是有的。运腕和捻管,皆是调锋的动作,所以写转,一定要会调锋,使其中锋行笔。
转笔最快的笔法是“抹”,就是侧锋蹭一下纸面,学这种笔法需要一定功底,米芾董其昌能会其意。
还有一种“顶笔”,颜真卿楷书中笔法,不用提笔,不用调锋,直接顶一下,然后下拉。顶笔外角有方有圆,这是运笔所致,用那种都可以,皆能保证中锋。可做参考。
总结
笔法,一定是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用侧锋,需在不笔虚的情况下。一切有法皆无法,每个字体的笔法都没有硬性规定,却有规律,这是书法难点,也是临帖的必要处,不临或者少临,都不能掌握其规律。
所以大家努力吧,笔法不玄乎,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学书者都卡在这个环节,业余爱好和专业不是自己评的,不是证件评的,有些人写的专业却说自己是爱好,这是谦虚。大部分爱好者还弄不清笔法,这是难以走向专业的原因,其实也不多难,只在多临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