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者华.华夏风骨》九:稻作文明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和平基因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一部 华夏风骨

第九章 稻作文明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和平基因

文|黄饮冰

最近,因为一本写袁隆平的《稻可道》的书,红网论道湖南频道发表了倡议文章《为何有必要设立“袁隆平和平奖”》,对诺贝尔和平奖提出了质疑,足够有冲击力,在网上和微信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本人长期研究文明起源的问题,尤其重视稻作文明对中华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故特撰此文,梳理一下稻作文明的历史,并阐述它对铸就中华文明和平基因的基础作用。

本人也十分认同,设立“袁隆平和平奖”,有利于彰显中国人的“和平价值观”,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加强和输出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明,是在刀耕火种中一路披荆斩棘而来,至今有10000年以上。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10000年以上,其巨大的优势有二:

一是发明了人工取火。在距今60000年前,燧人氏就给西方的祖先们送去了自然和文明之火,让西方之祖避免了被严寒冻死的命运。

二是发明了种植业。种植业的发明,是一个跨时代的大事件,种植业让中华民族率先进入到产食经济时代,产食让中华先民们初步具有了摆脱自然束缚的能力。

人类文明,只有火的发明是不够的。因为举着火把围着火堆的远古人,依然靠渔猎和采集生活,其人性是野蛮的,无所谓人类文明的存在,只有动物的野蛮存在。

有了产食经济为支撑,中华远古人不再像以前一样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渔猎和采集上,成天为填饱肚子而忙碌;由于食物有了初步的保障,他们有了精力和时间来观察天地和思考人类自身。所谓人类文明,就在思考和规范中开始了。

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把水稻的栽培历史追溯到距今14000~18000年前的中国湖南。中国现代稻谷——粳稻,至少在距今9000年前后,已经是两湖地区常规栽培稻了。

水稻的种植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至少在距今9000年前后,中国已经进入到稻作文明时代。

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经中南半岛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为欧洲文明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中南半岛、日本、韩国,早在欧洲人还处于野蛮时代的几千年前,就已经享受到中华稻作文明的恩惠了。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之源,当之无愧。

对于中华远古先民来讲,稻不仅仅是水稻,还有旱稻。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哈尼族基本上是农业经济,没有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污染。考察哈尼族的农业,哀牢山、无量山地区以水稻为主,兼种旱稻;澜沧江流域以旱稻为主、兼种水稻。说明在稻作文明的起源阶段,中华远古先民既会种水稻,也会种旱稻。

旱稻,也叫做陆稻。旱稻性耐旱,是适于旱地种植的栽培稻。从目前的考古材料看,旱稻的原始栽培可追溯到7000年前,通常种植于热带、亚热带的山区、半山区的坡地、台地或温带的少雨旱地。

旱稻与水稻相比,旱稻可以水作,水稻不能旱作。根据旱稻既适应于旱作又可以水作,

我认为旱稻是原种,水稻是旱稻的变种。水稻种植起源自旱稻种植。

旱稻的起源地,应该是云贵高原上的湿地。湿地的水环境是变化的:湿地可能变成深水区域,也可变成浅水区,还可能变成潮湿地,甚至变成干地。这种随机变化水环境的湿地在原始的云贵高原上随处可见(其实青藏高原也一样,但由于气温的原因,不可能产生旱稻)。这种环境下生长的水稻,既要适应水环境,也要适应无水甚至干旱的时候,其结果就是养成了云贵高原上旱稻的对水旱两环境的双适应性。

所以同样是稻,水稻相对于旱稻来讲,弱势是十分明显的。旱稻可以适应于水的环境,如远古中华的华尼人在云贵高原种植旱稻——秜,一部分华尼人进入湖南后,把“秜”培优成了“糯”。他们学习了胡人的稻谷种植技术,又会种植“谷”。华尼人在湖南与胡人融合后演变成了尼夷糯农族群,尼夷糯农族群后来进入中原,演变成了神农族群,在中原种植稷(粟)。发达的华夏文明在中原地区鼎立,得益于神农族群既会水作农业,也会旱作农业。    所以他们能适应云贵的高原环境,也适应于湖南的湖区水环境,还适应于中原地区的干旱环境。

中华文明在向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传播的时候,依然能够在干旱的沙漠气候中扎根,就是得益于旱稻种植引发的旱作农业种植技术。

在神农氏被黄帝取代后,神农氏又能够退回南方,在湖南再创新稻作文明,并把稻作文明传到中南半岛,身毒(古印度),经身毒把稻作文明传到了南部欧洲。

同样生活于湖南的胡人,在与华尼人融合后,形成了尼夷谷农族群,保持了种植水稻的习惯。由于“谷”(水稻)离开了水,就不能生长,种植谷的尼夷谷农族群在向东迁徙后,依然在东部的湖区种植水稻。尼夷谷农族群难以具备向北方干旱地区开拓的能力。他们在东部演化成了东夷人。东夷人在失去了水稻种植家园后,一部迁徙到了草原而失去了种植的能力,演变成了游牧民族——东胡。一部变成了华夏的奴隶——黎民。一部涉洋渡海,到韩国,到日本。

这就是稻中道——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就注定了她的广泛的适应性、对其他文明的包容性、与其他文明融通共处的和平秉性。

俗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既体现了农耕民族对土地的依赖性,也体现了农耕民族对土地的珍惜和节制,对大自然的尊重,对天的敬畏。同时注定了农耕文明尚和平节制而不尚侵略掠夺,并延伸出敬天爱人、尊道贵德的和平、和谐价值观等等,这和游牧文明、工商业文明表现的贪婪掠夺、征服杀戮有本质区别。

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又讲究和而不同;中华文明以人为本,尊重万物,道法自然,讲究众生平等、和谐共生。中华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都是以稻为核心衍生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讲,稻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

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主动地侵略过其他民族,因为稻作文明造就了这里的人民安于现状、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和维护自己的土地不惧牺牲的性格。

5000年前黄帝的统一战争,是因为处于西北的炎帝“欺凌诸侯”所致,是因为蚩尤“不从帝命”所致,最终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取代神农氏成为天下共主,建立了统一的氏国联邦。

秦汉发起了对匈奴的反击,是迫于匈奴南侵的压力。唐朝是在突厥进攻到首都长安后,经过多年的韬光养晦后才发起对突厥的反击。元和清都是少数民族打败了汉族政权后在中国建立的政权。西方人的所谓“黄祸”,与传统中国没有关系。

在网友们热议《稻可道》时提出设立“袁隆平和平奖”,值得关注和肯定。西方的诺贝尔和平奖的设立,本身就是滑稽的,因为诺贝尔是发明黄色炸药的人,黄色炸药总不能是和平的象征吧?相对于以稻布道的袁隆平来讲,诺贝尔不是魔鬼,也是打开魔盒的人。

中国的和平价值观,用袁隆平来体现,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我觉得,旱稻耐旱、耐瘠、适应性广等特点,更能体现中国人的本性。在全球人口膨胀、气候变暖、水资源面临短缺或大面积旱灾的情况下,旱稻的开发和利用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这也许就是不久的将来中国要呈献给世界的另一份吉祥,它和袁隆平的杂交稻一样,必将造福世界。

在稻上开拓更广阔的为人类造福的空间,需要无数的具有袁隆平精神的人来前赴后继。这也许就是设立“袁隆平和平奖”对未来的积极意义吧!

黄饮冰2015年6月22日端午节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 曾用网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江汉形成说》(题目待定)。黄饮冰在网易、凤凰、新浪均开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网、博客中国和一点资信开设黄饮冰专栏。

(0)

相关推荐

  • 旱稻种植技术包括7个方面,3次水,3次肥,一次都少不了

    旱稻是相对于水稻而言的一种比较耐旱的稻种,种植在水浇地,必要的时候也需要补充水分,不需要长期有一层水保护就可以健壮生长,产量在200-650公斤之间.那么,怎么种植旱稻呢? 1.种植时期.一般在油菜或 ...

  • 问祖寻根,华夏文明探源(6)华夏文明之由来

    唐 榕 一.华夏.中华和中华民族 你知道我们国家为什么叫"中国"吗?我们的民族为什么叫"中华民族"吗?"中华文明"为什么又叫"华夏 ...

  • 【诗芸】《再赞海江》

    文:霍保生    编辑:刘彦汷 贺:磁山文化研究学者张海江荣获 "纪念联合国成立75周年-联合国和平艺术奖" 同时授予"联合国重点推荐艺术名家" 和" ...

  • 想种植旱稻,不知从哪入手?从整地到收获,全程教你如何管理

    关于水稻种植方式,常见的有2种,一种是旱地种植,一种是水中种植,旱地种植和小麦种植类似,又称为陆稻,而水中种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稻,两者区别很大,在种植区域上有不同,有些地方适合水管理,有些地方适合 ...

  • 《皇皇者华.华夏风骨》六:华夏典籍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一部 华夏风骨 第六章   华夏典籍 文|黄饮冰 1.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据传说,黄帝时,就有记言的官吏. <尚书>明确记载,尧时有记录君王事迹 ...

  • 《皇皇者华.华夏风骨》四:华夏文字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一部 华夏风骨 第四章  华夏文字 文|黄饮冰 文字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并不是所有的文明形态发展的最终结果都一定会产生文字,用文字作为文明的判断 ...

  • 《皇皇者华.华夏风骨》三:华夏祥龙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一部 华夏风骨 第三章  华夏祥龙 文|黄饮冰 龙图腾 东方和西方都有龙的传说. 西方的龙(Dragon)更接近于恐龙.它是一个外貌丑陋.猖狂四虐的凶残的 ...

  • 《皇皇者华.华夏风骨》二:华夏润玉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一部 华夏风骨 第二章  华夏润玉 文| 黄饮冰 伴华夏文明而生,到现在还深受华夏子民喜爱的器物,就是石中精华--玉. 在乱石之中发现玉,是华夏先民从思维 ...

  • 《皇皇者华.华夏风骨》一:远古的记忆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一部 华夏风骨 第一章  远古的记忆 --神话与传说 文|黄饮冰 研究华夏文明流源,避不开华夏神话和传说的研究,因为神话和传说中包含着华夏文明起源的信息. ...

  • 至今教科书上都不肯承认稻作文明发祥地在岭...

    至今教科书上都不肯承认稻作文明发祥地在岭南,在一个穷苦县城. 一万六千年前三皇五帝还没有诞生,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冰河时期,那时候岭南懂得驯化野生稻,拥有当时包括以后万年里世界上最先进的稻作栽培技术. ...

  • 印第安文明究竟是起源于华夏,还是商朝文明曾到过美洲?

    印第安文明我们都知道,乃是美洲一个神秘的文明部落,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但随着文明的不断汇聚总有部分重要信息外流,在科考学家对印第安部落不断地考察中也发现印第安不落许多文化习俗与商朝时期百 ...

  • 除了东亚稻作文明圈之外,世界上其他地方的...

    除了东亚稻作文明圈之外,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价值观基本上是以不劳而获为荣.以勤劳朴素为耻.对于狩猎捕鱼民族来说,有收获跟你是不是天天出去没什么必然联系.这是有比较深刻的人类行为学道理的. 所以西方人会觉得 ...

  • 华夏探源(九)开天辟地:寻找人类的第一份记忆

    (2019-04-20 10:27:42) [纬书的神奇] 关于我们万物之灵人类的起源,究竟是何时何地何种由何缘由促成,一直是令人好奇的.虽然尚有许多争论,但目前比较公认的是起源于非洲. 简约地说,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