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止汗的6种中药解决多汗症
李莉主治医师
妇科济南市中医医院
有很多人在很凉快的天气也会出现汗多的现象,不感到热但是流很多汗,其实这是一种中医病症,中医认为这是属于虚汗、盗汗,在治疗的时候也需要用中药来解决,有很多中药有止汗的效果,如黄芪、白术、五味子、浮小麦等。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不出汗是不正常的,但是出汗过多也是不正常的,特别是在没有运动、天气凉快的时候出汗,更加不正常了,还有些人睡觉的时候会出很多汗,这些都是属于虚汗、盗汗的问题,中医认为是一种病症,可以选择有止汗作用的中药来改善,下面推荐几种止汗的中药。
1、浮小麦:这种中药性味甘凉,入心经,有很好的止汗作用,可以治疗虚热引起的出汗过多,是清虚热药的中药。可以直接用浮小麦煎水服用。
2、糯稻根:糯稻根性味甘平,入肺、肾经。有滋阴、清热、止汗的作用。它是一种固表止汗的中药。可直接煎汤服用,阴虚盗汗的患者可以用它搭配黑枣、红糖煎水饮用。
3、麻黄根:这种中药性平味甘涩淡,入肺,心经。有降压、固表、止汗的作用,是收敛性止汗药物。虚汗淋漓可以用麻黄根、黄芪制作成药丸,每天用浮小麦煎水送服。
4、红芪:红芪和黄芪是不一样的,它性味温甘。入肺、脾经。有补气、止汗、利尿、养阳等作用,属于收敛性止汗中药。对气虚疲乏,少食稀便,表虚自汗,气虚水肿有很好的疗效。
5、酸枣仁:这种中药性味平甘,入心、脾经,有止汗、养心、养神的作用。对心虚失养引起的多汗症有很好的疗效。也可以治疗心悸、健忘、失眠、睡眠中出汗等病症。
6、五味子:五味子性温味甜酸,有收敛、固涩、补气、生津的作用,五味子味酸能止汗生津;味甜能补气,常用于治疗气津两伤引起的多汗、口渴、困倦和虚弱。
上面这些就是有止汗作用的中药,通过介绍我们可以知道,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疗效,虽然都是止汗的,但是治疗的病症是不一样的,患者最好是经过中医辨证再选择合适自己的使用,治疗汗多最好方法是先找出原因,许多疾病会导致出汗。
多汗症的常用中药
2010-04-2026042人阅读

何世民主治医师
普通内科上海曙光医院东院
中药对于多汗症具有较好的疗效。下文就几味常用的止汗中药作一简单介绍。
黄芪。性温,味甘,是一味补气要药,可补肺、脾之气。黄芪古作“黄耆”,张锡纯曰:“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耆也。”所以常用于气虚所致的多汗症。可见多汗、容易感冒、气短神疲、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尿少水肿等症。
白术:性温,味甘、苦,既可补气健脾,又可燥湿健脾,被前人誉之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白术专补脾胃之气,且性温燥湿,故常常与黄芪同用于气虚所致的多汗症。可见多汗、食少、便溏、水肿、带下等症。
知母:性寒,味甘、苦,既清热泻火,又滋阴润燥。《用药法象》:“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所以知母常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多汗症。可见多汗、骨蒸潮热、心烦、口渴、肠燥便秘等症。
酸枣仁:性平,味甘、酸,既能够敛汗,又是一味养心安神的要药。《名医别录》:“烦心不得眠,……虚汗。”所以酸枣仁常用于心虚失养所致的多汗症。可见多汗、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睡中汗出等症。
五味子:性温,味甘、酸,既能收敛固涩,又能补气生津。《药性赋》:“除烦热生津止渴,补虚劳益气强阴。”五味子味酸能敛汗,能生津,味甘能补气,故常用于治疗气津两伤的多汗症。可见汗多、口渴、困乏无力等症。
龙骨:性平,味涩、甘,是一味收敛固涩的要药。《本草从新》:“固精、止汗、定喘、敛疮,皆涩以止脱之义。” 龙骨味涩能敛,常配合补虚药用于正虚滑脱所致的多汗症。可见多汗、遗精、滑精、尿频、遗尿、崩漏、带下等症。此外,龙骨还平肝安神,故亦可用于多汗兼见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症。
麻黄根:性平,味甘、微涩,是一味止汗专药。《名医别录》:“止汗,夏月杂粉扑之”。固表止汗是麻黄根唯一的传统功效,因此,麻黄根是一味专门针对汗症的对症治疗的药物。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可通过配伍,用于各种正虚引起的多汗症。
同为具有止汗作用的中药,其性味和功效各有不同,临床选用时,应根据药性随证择用,可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