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生懂死的农村老太太,听说要被处死,居然开心地笑了
三国里,有不少优秀母亲,像刘备的、太史慈的、孙权的、吕蒙的,其中最突出的,却是王经的妈妈。
王经,是个三国后期人物,名气虽然不大,但当的官其实不小。他当过雍州刺史,司隶校尉,尚书。这些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最高监察官,国家某部部长。
当这么大的官,王经也挺意外。他是一个地道农民子弟,能出人头地,完全感谢一位贵人老乡崔林。
崔林的家族,是鼎鼎大名的冀州清河郡崔氏,当过司空。
崔林也当过司隶校尉,任上整治了许多贪官污吏,为政重诚信,识大体。
崔林提拔王经,让他平步青云当上太守,王经肯定高兴,他的母亲却不那么高兴。
她劝王经:你一个田家子弟,现在居然当上2000石俸禄的大官。事物太过就不吉祥,可以到此为止了。
当妈的,不希望儿子官越当越大,而是劝儿子适可而止。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种妈妈都很伟大,即使是农村老太太,见识不比大才女差。
最起码,内心不贪婪。
妈妈心不贪,儿子却雄心不止,痴心政坛,从太守升任刺史。
王经能当司隶校尉,肯定不是贪财之辈,他不是想通过当官捞什么油水,可能只是简单想做个好官,做些好事。
不好的事,肯定不做。
比如说,他当江夏太守时,大将军曹爽托他办件事,给他寄了20匹绢,让他卖到吴国。
这恐怕是曹爽听说吴国的绢价,比魏国高不少,乘机赚些差价。和现在玩股票,追涨杀跌差不太多。
大将军曹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交派办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一般的干部,或者说绝大多数干部,必须兴高采烈接过此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精心办好,办明白,办得让领导满意。
大多数情况下,这20匹绢会由江夏太守,找到江夏城中经营布匹生意的巨商,由他通过正规渠道卖到吴国,并且正正好好卖了个最高价。
然后,再从吴国买些魏国没有的稀罕物,和卖绢所得全款,一并送还曹爽大将军。
当然,送的时候,还会夹带些孝敬之物,一定要博大将军的一个良心印象。
可是,王经他却干了件傻事——居然辞职不干了,连曹爽的货物包裹都没打开,直接弃官还乡。
王经的母亲开始以为这儿子是听自己的话,适可而止,提前退休,不当大官了。
问询之下,王经一五一十坦白。
王经的老妈一听,生气了——你不接卖货的私活完全可以,但是,身为统率兵马的官员,不能擅自离任。
她把王经送到有关部门,杖责五十。
曹爽知道这事后,居然也没责怪不懂事的王经。
这里面,或许有王经母亲的智慧,这事我主动认错,接受处罚,你身为大将军,就不好再说什么。
以退为进,以退求生的策略,王经的妈妈用了两次。
魏帝曹髦挺喜欢王经,忿恨自己手中无权。260年,他召见王经、王沈、王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以待废,今天和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
王经劝阻不住。王沈、王业出去向司马昭告密,想叫王经一起,王经不去。
曹髦被弑后,王经因为没告密,他和家属都被抓了起来。
连累年迈的母亲,王经非常过意不去,向妈妈谢罪,承认自己错了。
可是,他的老妈神色不变,一点害怕和痛苦都没有,反而笑着对他说:
“(没事没事。)人谁不死?就怕死得没有价值。因为这(维护皇帝,不当叛徒)而一起死,这还有什么可遗憾的?”
知道生,不惧死,王经的母亲看破的何止是名利。
这种从容不迫,又有几人能做到?
5年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魏建晋,下诏说:已故的尚书王经,虽然犯了法,但坚守志向值得嘉奖,如今他家门户堙没,我经常怜悯他,(决定)赐他的孙子为郎中。
哪个朝代,都要忠臣。同时,哪个朝代,都少不了叛徒。
唯有能快乐面对死亡的人,特别是农村老太太,是少而又少。
《三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