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很难出现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企业?专家:这种创新模式存在隐患
中国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但为什么很难出现在全球范围内具备竞争优势的优秀企业?
在202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复旦科创领袖营授课教师孙金云指出,过去20年,中国的企业和创业者大多执着于商业模式创新,蚂蚁金服、字节跳动、滴滴、陆金所、菜鸟网络等行业独角兽,都是以商业模式创新取胜的典型。然而,企业依赖商业模式创新存在隐患,它们往往很难形成强大的壁垒去阻止对手追赶,也不足以支撑我们占据国际舞台。
技术创新才有可能带来“专业化+全球化”的企业
孙金云解释,商业模式创新型企业往往追求一个字——“快”。在有机内生增长困难的情况下,它们纷纷采用了融资的模式,在外部资金的加持下加快企业发展,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形成局部垄断,无限挤压模仿者或竞争企业的生存空间,最后形成赢家通吃、独家垄断的局面。基于庞大的用户行为数据,这些企业往往会首选本地渗透加相关多元的做法来搭建业务体系。“这种公司战略行为在互联网创业领域中非常普遍。事实上,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企业正实践着三个简单的原则:能低端不高端、能做轻不做重以及能2c(面向普通用户)不2b(面向企业客户)。”孙金云直言。
与商业模式创新相对应的是技术创新型企业,涉及机器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工业4.0等相关行业。这类企业具有路径依赖特征,要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流程来确保科学性和安全性,很难求快。因此,在技术创新的世界里,更加强调企业要找准一个切入点,从中构建起强大的竞争优势,实现专业化和国际化。
“商业模式创新会出现一大批相关多元加本地化的企业,而技术创新将有可能带来‘专业化+全球化’的企业。”孙金云指出,未来,我们应该把注意力转向技术创新的世界,尽管技术创新的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但那是支撑我们打造专业化、全球化并在国际上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的必由之路。对中国经济和中国创业者而言,无科创无未来。
未来科创领域有这些重大机遇窗口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芮明杰教授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央精心绘制了一系列涉及经济、产业、科技等方面的宏伟蓝图,也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战略发展思路。他建议,企业应重点关注“双循环”战略中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我国现行的产业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有很多的短板要补,这既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聚焦点,更将是资本投资的重大机会所在。
具体而言,首先是从产业体系的底部补短板,超前布局、超前发展新基础产业,为我们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次,从产业体系的腰部补短板。对于我国而言,高端芯片、飞机引擎制造、电机制造、氢燃料发动机制造、高端化学合成、医疗设备部件、高级特殊钢等腰部产业环节,都亟须加大创新力度。最后,从产业体系的头部补短板。所谓产业体系的头部,是指最终产成品的产业,包括最终消费品产业和最终生产品产业。这些产业直接对接终端消费市场,推动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有较大距离,也应作为后期补短板的重点。
在未来的科创领域,可能会有哪些特别值得关注的重大机遇窗口?在东方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博士看来,未来值得特别看好的机遇窗口有五个方面:一是转向线上和智能化;二是人工替代与人力维护/增强,医疗、医养、医美、生物技术等领域将出现系统性迭代升级;三是转向新基建,例如5g建设;四是转向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五是转向责任投资(指在财务回报的考量之外,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因素纳入投资的评估决策中),绿色发展、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将越来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