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然,不如知其所以然
课堂上,我讲解试卷,要求学生边听边记。短文阅读第二题:请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个比喻句“公鸡像蘑菇一样的屋顶被大风吹掉了。”我想,知其然,不如其知所以然,于是,我把这个比喻句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大声读,然后,我以此为题进行比喻句训练。
师:以前我们学过比喻修辞方法,也写过很多比喻句。比喻句中,一定要搞清楚两个问题(师边说边写):①把——比作——②用——比喻——那么,现在谁来用这种方式说一说这个比喻句。
(学生举手)
生1:把蘑菇比作屋顶;用屋顶比喻蘑菇。
师:这种说法对吗?
(师板书,少数学生举手)
生2:不对。我认为是:把屋顶比作蘑菇;用蘑菇比喻屋顶。
师:这种说法对吗?
(师板书,部分学生举手)
师:难道还有另外的说法吗?
生3:我觉得应该是:把公鸡比作蘑菇;用蘑菇比喻公鸡。
(师板书,有学生笑)
师:还有不同说法的吗?(学生沉默)看来,你们都搞糊涂了吧。好吧,现在,我不揭晓答案,你们再认真思考一会儿。
(学生思考)
师:你们觉得这三种说法,到底哪种对呢?同意第一种说法的举手?(少数学生举手)同意第二种说法的举手?(大多数学生举手)同意第三种说法的举手?(没有人举手,学生笑)
师:同学们,很明显,你们都知道第三种说法是错误的,但是,这位同学善于思考,敢于回答,就是好样的,你们为什么笑呢?错误是正常的嘛,关键要知道错在哪里。懂吗?
生:(齐答)懂。
师:好,现在看到黑板。以前我们学的比喻句基本上是这种样式:“——像——”,所以,这位同学就以为凡是“——像——”句式上的错误。所以,她说成了把公鸡比作蘑菇。注意,这个比喻句是很特殊的,谁能不改变句子意思重说这个句子?
生4:公鸡的屋顶像蘑菇一样,被大风吹掉了。
师:聪明。现在再来看一看,是不是就容易发现我们开始提出的问题呢?看一看,这个句子中,什么像什么?
生5:屋顶像蘑菇。
师:也就是说,把屋顶比作蘑菇,用蘑菇比喻屋顶。所以说,再看刚才另外两种说法,哪种说法对呢?
生6:第二种说法对。
师:其他同学懂了吗?举手示意。
(学生举手)
师:来,我们再来玩一下这个句子。这个句子既是比喻句,又是什么句呢?
生7:被字句。
师:你能把它改成把字句吗?
生7:大风把公鸡像蘑菇一样的屋顶吹掉了。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把字句,来。
生:大风把公鸡像蘑菇一样的屋顶吹掉了。
师:再来一起说说(教师指着黑板)把——比作——;用——比喻——。
师:好吧,现在你们试着仿写一两句这样的比喻句。
(学生开始思考,动笔)
我站在讲台上沉思,课堂教学需要真实状态,需要随机应变,需要以学生“懂”为目标。如果师生单纯追求答案,这样有探讨价值的习题就会与学生擦肩而过,这于课堂教学是最大的损失。是的,课堂教学有时需要等待,适时等待是教育艺术。学生知其然,不如知其所以然,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会产生真实的课堂效应。
2018.11.30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