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业能超过苏联吗?

注:本文原发表于7月17日,未修改。
前苏联曾经在航空和航天领域创造过辉煌,例如它是第一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前苏联“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也体现在航空业,客机和军机它都曾有响当当的产品,例如图-154、米格系列、米-八和伊尔-76等。
图:前苏联航空工业成就 摄影:拉上窗帘
我国的空间站已经上天,“祝融号”也降落在了火星。有人说我国的航天成就已经超过了前苏联。那么,我国的航空业是不是也已经超过了苏联?又大约在何时能够超过它呢?
我国目前能够独立自主生产涡桨通用和涡桨支线飞机,例如运-12和新舟-60。这两款飞机都是在前苏联基础上改进的,但就算不使用进口发动机,我们也有国产替代部件,因此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我国目前也能独立研制和组装涡扇客机,包括ARJ21和C919,这两款飞机使用了大量进口部件,但知识产权确实是我们的,因此这也是一项成就。
图:我国涡桨支线成就 摄影:拉上窗帘
但应该看到的是,与苏联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苏联的安-24(新舟-60的原型机)生产了1100多架,其中700架做为客机出口到了12个国家。而我们的新舟-60产量很低,30年来国内市场上只有20多架在运营。航班经常取消,根本赚不到钱。外销也多是“半卖半送”,海外客运已基本停用。
我国的ARJ21-700在民营航司中也只有“华夏航空”一家在用,与苏联当年同级别的图-134不能相提并论。我国唯一专门经营ARJ21的航空公司是“天骄航空”,但它已经有10个月都没有再引进飞机了,估计是遇到了困难。当然ARJ21还在持续改善之中,质量提高之后赢利情况应该会有好转。
图:我国涡扇支线成就 摄影:拉上窗帘
虽然苏联的产品一直被批评“人性化不够,小毛病太多”。但凭心而论,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质量和经济性,我们目前的航空工业总体上还没有达到苏联的水平。即便抛开这些都不谈,我们至今还没有可靠的国产涡扇发动机——只这一条,就说明我们距离苏联还有很大差距,还不能骄傲。
那么我们在何时能够超越苏联呢?这个不太好说。苏联是在二战后工业高速增长的,以图-154为例,它1966年开始研制,1968年首飞,1971年投入商用。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耗时较长,例如ARJ21是2002年立项,2008年首飞,2015年才投入商用,研制周期是它的2.6倍。
图:图-154客机 摄影:拉上窗帘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慢工出细活”,我们的航空工业讲求“精益求精”,所以慢一点也许并非坏事。但苏联从1922年建国,到1984年前后航空业达到顶峰,用了62年。如果把2.6作为系数的话,拉总认为也许要到2110年——也就是再用89年,我们才能赶上苏联当年的水平。
当然“赶上”或者“赶不上”,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毕竟人均GDP才是现在衡量国家成功的标志。我们的“航天工业”实际上也并没有超越前苏联:苏联早在1971年就实现了火星软着陆,它著名的“和平号”空间站在1986年就迎来了宇航员,但这并不能阻止它在1991年轰然解体。反观全球,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航天工业不如苏联,但人民群众都生活的比它要幸福许多。
图:苏联“和平号”空间站
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为了领导的颜面在航天工业和航空工业过度投资,耗尽了民帑与国力。这个经验非常值得我们汲取。不过我国现在有多达3万亿美元的外储,远胜当时苏联;所以适当搞一些科研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把花钱”的政府,它甚至指定火箭发射日期,害死了很多科学家。它搞过“图-144超音速客机”这种缺乏经济性的项目,也搞过“地效翼”这种不成熟的飞行器。我国肯定不会像它那样乱花钱,所以如果将"大型地效翼飞行器"做为标志的话,我国也许永远都达不到前苏联的高度。
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群众生活的更好。“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所以只要我们脚踏实地搞民生,注重投资回报,注重产品质量,那么——超过或不超过苏联,又有什么关系呢?
>>> 喜欢拉,拉到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