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军队的司令部与参谋长)(3)
得现代军事的人才极缺,大量的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北洋陆军大学的年轻军官被破格提拨到新建陆军中担任各级参谋长。在当时已经编成的新军14个镇的正参谋官中,就笔者所能查到的13人中,即陆锦、张绍曾、张世庸、蓝天蔚、刘邦骥、沈同午、王麒、程潜、姜登选、殷承献、唐继尧、杨集祥、刘一清等,全部是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不满三十岁的青年学生军官。这些少壮军人,或出于军事救国的热忱,或出于个人仕途方面的急功冒进,充分利用参谋长这一职务之便,发挥自己的才智和权威,为北洋建军效尽了犬马之劳。1906年,北洋陆军举行“彰德秋操”(既大演习),时任军总参谋官的年仅26岁的留日士官生张绍曾,在总结讲评时,曾当众诘问和指责第五镇统制官(师长)、北洋老将张怀芝,这也说明当时的参谋长,尽管没有指挥权,但气焰和声威还是不小的。而之所以会如此,其原因在于,在袁世凯统治时期的北洋军阀内部,中央集权抓的是很紧的,各带兵官擅权越位的现象还不突出,内部的山头派系尚未形成,参谋长系由上边委派而不是由部队长自行雇用,故而这时的参谋长不象后来军阀混战时那样完全依指挥官的意志来决定去留,因而也就不唯那些带兵官的脸色鼻息来委曲求全。
尽管如此,和今天相比,这一时期的参谋长的衔级规定的还是比较低的。当时,军司令官的编制军衔是上将,师长为中将,旅长为少将,而军参谋长的军衔仅仅是少将,师参谋长的军衔仅仅是上校。军参谋长的军衔低于师长,师参谋长的军衔低于旅长。可见这一时期的参谋长所担负的主要是纯粹的军事业务工作,还远远没有进入部队的领导层,只是司令部的参谋长而不是部队的参谋长,这也是和德日两国当时的情况相一致的。
从新军编练开始到民国建成初期,是中国旧军队司令部建设的初创时期。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这一时期的司令部的组成还略嫌简单,但和这之前的军队各级幕僚机构中仅由文案、委员等少数几个人组成的情况相比,已经向前跨出了革命性的一大步。不仅人员增多了,人员的素质提高了,而且分工更细,职责更明,称谓上也已经完全区别于原有的幕僚,基本体现了当时的前沿意识。尽管比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司令部晚了差不多一百年,但在中国,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开端。
二
进入民国后,军队司令部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大约在1912年初出台的《禁卫军军师协(此时协已改称旅,但原文如此)司令处人员职掌规则附编制表》中,将禁卫军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