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红了的汪曾祺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开播时,有网友说:如果汪曾祺先生还在世,他是这部片子最好的制作人。
汪曾祺喜欢吃,他笔下的文字,让你发现,一草一木皆有一种可爱的光辉,人间草木皆可爱。
网友戏水常留说:每当发觉日子过得疲惫懒怠的时候,我就会扎进汪曾祺的书里,找那种浸漫着世间万物为我所爱的热情。

汪曾祺自己应该不会想到,从1997年过世到今天,在微博、豆瓣、贴吧等很多公共空间,人们对他作品以及人的讨论从未曾停止。

贾平凹说他“是一文狐,修炼老成精”,鹦鹉史航评价他“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沈从文则总结他“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而今天很多年轻人喜欢汪曾祺,大多是始于这些片段: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做饭》
除了生嚼,杨花萝卜也能拌萝卜丝。萝卜斜切为薄片,再切为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
——《萝卜》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汪曾祺《夏天》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人雅士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的吧,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人间草木》里对栀子花的描述

汪曾祺喜欢吃,萝卜、黄瓜、咸菜、鱼、豆腐、韭菜花、手把肉,昆明的米线、饵块,高邮的鸭蛋、炒米,北京的酱菜……
最简单的风物吃食,在汪曾祺笔下,都可触可亲,有滋有味。
不仅会写吃,汪曾祺还会做饭,他会研究菜式,做给朋友家人吃。
有一次,汪曾祺排队买菜,碰到一个女人不会做牛肉,他把她请到一边:
讲了一通牛肉做法,从清炖、红烧、咖喱牛肉,直到广东的蚝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干煸牛肉丝……

这样的汪曾祺真是可爱,这样的生活态度真是可爱。

这些广为熟知的片段,虽已体现出汪老的有趣、赤子之心,但读完不免会感到不过瘾:这样倔强又调皮的一位老先生,一定记叙过更多生动的凡人小事吧?他独特的审美品味又是从何处承袭而来呢?

如果你带着这些好奇再往前几步,系统地读汪曾祺的散文、小说、书信,就会发现自己触到的,是一座精神富矿。

质而言之,一位作家的走红,无疑,是因为他能够满足这个时代人们的阅读需求。

这种需求越是强烈,人们对作家的作品就越是喜爱,越是愿意花些时间,去阅读他的作品。

于是,他走红了。

汪曾祺的重新走红——严格说来应该是持续走红——大抵是因为,人们在他的作品里,看见了比较独特、比较珍贵、在其他作家作品里不容易看见的东西。

汪曾祺的作品,究竟妙在哪里?

汪曾祺文章的背景,大多是乱世。但他对“乱世”这个大背景,偏偏没兴趣,他对乱世的政治、民生、经济、教育、医疗、军事,统统都没兴趣。
作为一个文人,他感兴趣的,是乱世之中“慢”和“淡“”的生活。

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汪曾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欢乐,发现趣味,发现被宏大的东西所遮蔽的生活日常。

人人害怕日军的空袭警报,汪老在写《跑警报》时,却将其说得妙趣横生。

“跑警报是谈恋爱的机会。联大同学跑警报时,成双作对的很多。空袭警报一响,男的就在新校舍的路边等着,有时还提着一袋点心吃食,宝珠梨、花生米……”

汪曾祺写的人物对话,也多是朴素生活化的,却能紧紧抓着读者心。比如在小说《受戒》里,他这么写道: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的眼睛鼓得大大的,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苇荡。”

经历了疫情重击后的人们,应能读懂他笔下凡人小事的“不凡”了。

读懂他说的“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每个人都带着一生的历史,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是怎么一回事。

以及“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家人闲坐,灯火可亲”里平凡的幸福。

大家从云层回到地面,开始在厨房里捯饬凉皮和电饭煲蛋糕,更热气腾腾地生活。

汪曾祺非常乐于下厨做菜

汪老生前曾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他已如愿了。

01

如果你想再进一步,不满足于读作品,还好奇起汪曾祺这人——他达观的性情,对美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诗意,是由何处习得?那就要继续往深里研究了。

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曾自我剖析过:

除了受官至拔贡、“喝了酒一个人在屋里大声背唐诗”的祖父,和画功了得、通晓各类中国乐器、用胡琴的琴弦做风筝用玻璃片粘小船小亭子的父亲,以及高邮街上手工作坊、布店、银匠店等手艺人的耳濡目染。

在文学上,他承认:“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

“归有光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回响着他的余韵。”

外国作家里,汪曾祺受影响较大的是契诃夫,还有西班牙作家阿索林。

“我很喜欢阿索林,他的小说像是覆盖着阴影的小溪,安安静静的,同时又是活泼流动的。”

19岁在小庵躲避日军轰炸时,读的《沈从文小说选》和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30岁做文艺刊物编辑,迷上的民间故事和民歌,甚至下放劳动的四年经历……在汪老心中都是有益的。

80年代末,汪曾祺在家中写作

十六七世纪荷兰画派的画,日本的浮世绘,中国的货郎图,汪曾祺都爱看——他实在是个杂家!

02

汪曾祺的第一嗜好是吃。

布里亚·萨瓦兰说:'告诉我你平时吃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汪曾祺却什么都爱吃。

说起汪曾祺,在很多人眼里,他文章大多关乎吃吃喝喝,是个把美食写到极致的作家。
比如他写高邮的咸鸭蛋、北京的豆汁儿、江阴的河豚、湖南的腊肉,都让人垂涎欲滴,大呼过瘾。
甚至一度汪曾祺被人称为美食作家,这其实是无稽之谈,更是不读书的人在胡说了。
如果你完整读过他的全集,会发现他作品里,写美食的比例其实很少,连百分之十都不到。他真正的文学成就,是来自小说,诸如《受戒》《大淖记事》等,写的都是传统中国的烟火气,以及衰败的大时代,和精致的小人物。
他写的美食,大多是他在80年代后,回忆家乡时写的小文章。因为人到了晚年,总会开始想起一些美好的事物,便提笔写下来了。就像木心说的,人到了晚年,最爱吃的还是童年味。所以汪曾祺先生写下的,便是他的回忆,而不止是美食。
毫无疑问,汪曾祺是中国可贵的美食家。
一提起美食家,许多人肯定会说,我比较会吃,山珍海味我都饱尝了一遍。这样的人,算美食家吗?还有许多在视频网站,天天到处寻味人间的人,算美食家吗?我觉得不算!
那么让我们看看,汪曾祺的美食吧。
如果你细读汪曾祺的作品,你会发现,现在人们称汪曾祺为美食家,但其实,他笔下的美食,种类并不丰富,价格并不昂贵,没有山珍海味,甚至也没有大鱼大肉。
他写的,全都是日常的饮食,从土豆、萝卜、鸭蛋、香椿、咸菜、苦瓜,到炒米、茶面、豆腐、荠菜、桂花、枸杞、野菜、萝卜丝、干丝、回锅油条等等。
有些人一看,可能要笑了,这算是什么美食家呀,一点人间美味都没有,一点山珍海味都没有,没有一点意大利阿尔巴白松露、也不曾有过艾玛斯鱼子酱、北海道甜瓜,什么也没有,这能算什么美食家?
可汪曾祺就是美食家,因为在他眼里,看待万物富有哲学。造物主在造物的时候,其实是公平的,谁能说,在上帝的眼里,一颗土豆和意大利阿尔巴白松露,谁是高贵,谁是下贱?我想没有!
而汪曾祺,也是这样的眼光看待食物本身。就是这些再普通不过的食材,一旦落于他的笔下,都会变得活色生香,那是因为,他写每一道食材,都是饱含着感情在写,都是不带有任何偏见在写。
在造物主的眼里,任何食材都是平等的,只是后来被人为地分出了三六九等。而汪曾祺眼里的食材,也一样没有任何高低贵贱之分。
什么是美食家呢?一是心态,对万物有敬重,没有鄙视的心态。二是文化,吃是文化,不是攀比,不是炫耀,而是热爱。

03

再说回汪曾祺这样的文人。
汪曾祺不但对食物没有偏见,对人也是这样,在他笔下,上到玉皇大帝,下到街边乞儿,都完全平等,匠人、和尚,戏子、妓女,三教九流常合在一块写,字里行间没有丝毫歧视。
在生活里,汪曾祺对人也没有偏见,年轻时能跟年长者玩,年老了又能跟小朋友在一起玩。有时候不得不佩服汪曾祺先生的心态,什么是牛呢,这样的心态就很厉害。
同样是写乱世,如果是鲁迅来写,我相信他一定是激烈的、批判的、金刚怒目的,但汪曾褀不激烈、不批判,他没有那个兴趣。
鲁迅是战士,而汪曾祺是文人。
坦白说,汪曾褀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却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我这样说,并不影响汪曾褀的价值,我们热爱鲁迅,需要鲁迅,也需要汪曾褀。
汪曾祺的文字永远冲淡、平和,这是由汪曾褀的个性气质决定的。
一个国家需要鲁迅这样的作家,同样也很需要汪曾祺这样的作家。鲁迅这样的作家,为人们去争取,而汪曾祺这样的作家,却完成了争取后的生活,那就是有烟火气的生活。
而这样的家庭长大的汪曾祺是什么样呢?
十七岁那年,汪曾祺初恋,暑假在家写情书,他的父亲还在一旁瞎出主意。
汪曾祺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父亲喝酒时,给他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你一根我一根,还总是先给他点上火。
那是1938年左右的中国,这种家庭其实不常见的,他们这种父子关系,就像兄弟一样,所以,汪曾祺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就叫《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父亲和汪曾祺成了兄弟,那汪曾祺呢,也顺理成章和自己儿子、孙子成了兄弟。
汪曾祺对儿子的态度,也很随和,无论是恋爱还是事业,都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从不横加干涉,关系也很像兄弟。儿子有时叫他爸,有时直接叫他“老头子”。
后来汪曾祺有了孙女,孙女不叫他爷爷,也跟着叫他“老头子”。
不仅如此,许多作家朋友,无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管他叫“老头子”。
汪曾祺和家人
在汪曾祺家里,父子关系生生活成了兄弟关系,爷孙也或成了兄弟关系。汪曾祺常在屋子里写小说,写完就让孩子们看。每个人都说老头子写得不好,汪曾祺说:“我以后可是要进文学史的”。
孙女先说话了,说:“老头子,你可拉倒吧”。
老头子也不生气,都说汪曾祺是美食家,其实汪曾祺也未必会做菜。有一回,和儿子说自己想吃小笋鸡,小笋鸡,就是几个月的鸡,等儿子买回来,汪曾祺不敢杀生,不忍心,养了好几周。
这就是汪曾祺家庭的环境。也希望汪曾祺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给听到这节课的朋友们,教育孩子时能给予一些启示。
当我们知道了这些,就能知道汪曾祺为什么能和别的作家不同。
字如其人,他的文章也随之有着朴素流动,淡定悠远的特质。读他的文字,仿佛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
汪曾祺曾坦然地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万事万物之间的和谐,在身边一切周遭,均有某种和谐的味道,这些和谐里,有不争、不怒、不喜、不悲,这种非常中国式的田园精神,在汪曾祺先生身上,一览无余。

04

汪曾祺和沈从文
大家都知道,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就连写小说,他们二人也很像,都喜欢写故乡,都喜欢写淡,都是不争的性格。
19岁那年,汪曾祺高中还没念完,就考进了刚刚成立的西南联大。他从老家高邮出发,跋山涉水,经上海、香港、越南来到昆明,成为了沈从文的学生。
当年的写作课,汪曾祺写了一篇小说给沈从文批阅,文中有两个人物的大量对白,写得很美,有诗意,有哲理。
但沈从文跟他说:你这不是人物对话,是两个聪明的脑壳在打架。要记住,对话要贴着人物写。
沈从文的这句教导,汪曾祺受用很深。从此他知道人物对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他写作的风格,也在这期间开始定型,也被沈从文认作是最得意的学生。
1940年,汪曾祺读大二,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失恋。
因为年轻脆弱,他失恋之后,整个人极为崩溃,甚至想要自杀。宿管老伯见他关在屋里,两天两夜都没起床,以为他想不开,吓得赶紧去找他的朋友。他朋友得知,直接跑到宿舍,冲他大喊:
“起来,吃饭喝酒去!”
说完,拉起汪曾祺,来到一家小饭馆,要了两碗米线,一坛酒。汪曾祺坐下,吃完米线喝完酒,失恋的痛苦就全好了。
这就是汪曾祺的性格,天大的事,都抵不过一碗米线,一顿酒。
汪曾祺就是这样一个人,哪怕再痛苦,只要食了人间烟火,就能自我疗愈。他是一个用嘴巴认识世界的人,在昆明上了四年大学,东吃西逛,日子过得舒心散漫。
许多人可能觉得汪曾祺先生这样的性格,一生应该平顺,但其实汪曾祺一生漂泊不少地方,平静的生活很少。
西南联大毕业先是到云南一个中学教书,50年代,汪曾祺又在武汉、北京教书,做编辑。1958年因为他所在的单位《民间文学》右派指标有余,所以把他错划了进去。60年代,汪曾祺摘掉了右派的帽子,但又卷进了文革。
如果只读汪曾祺的文字,你可能想象不到他的一生,历经过多少起起落落。他经历的离乱,不比同时代的人少,但他很少将这些写入笔端。
文革以后,沈从文、巴金、矛盾、叶圣陶等老作家,都不写小说了。仍然写小说的老作家,实际上除了杨绛,就是汪曾祺。
值得一提的是,在80年代之前,汪曾祺已经写了30多年,但是实际上名气并不大。到了80年代,他才被人称为是刚刚出名的老作家。
至于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在80年代之前,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呢?
那是一个阶级敌对的中国,是一个你死我活的中国。而汪曾祺的眼里,却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没有好人和坏人,没有敌人和朋友。他的眼里只有人,只有人的日常生活。
但在那样激烈的时代背景里,汪曾祺的东西并不受欢迎,因为没有承担时代使命,没有那么多的意义,而到80年代,百废待兴,掀起人文思潮,汪曾祺这才大红大紫。
有人问汪曾祺:你是怎么成为一个作家的?
他说:我东瞧瞧,西看看,不知怎么的就成了作家。
这就是汪曾祺,汪曾祺有一篇文章叫《哈哈哈哈哈哈,林斤澜》,让人也不禁想说一句《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汪曾祺》
汪曾祺晚年

05

一生淡薄的纯粹文人

汪曾祺一直很欣赏五柳先生身上那种“闲静少言,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而他自己的身上也有些五柳先生的影子:

他工作十几年都弄不清自己是什么级别,也没有特意去争过什么职称和津贴,就连写文章都甚少跟人争论稿费的问题。

也或许就是这样的淡薄豁达,才使他成为一名纯粹的文人。因为他能够将全部的精力投注于热爱的写作之上。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沈从文曾经教导过汪曾祺,所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不要诗意,不要哲理,这样才真实。

这一点令汪曾祺收获匪浅,后来他在自己的《小说笔谈》中也总结过: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眼就明白,一听就记住。

所以在汪曾祺的作品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精心雕琢的痕迹,但是情节动人,贴近生活,几乎已经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

看他的书,就好像是在与他对坐饮茶,闲话家常。在茶香氤氲之间,听他云淡风轻地讲述一段动人的故事。没有居高临下的俯视读者,这也正是他的作品能够广受喜爱的原因。

汪曾祺这一生经历过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他在被人追捧时不沉溺于名利,在跌落深谷时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一直保持着一种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他身处在动荡紧张的年代,追求的却是一种桃花源式的精神实质。比起对现实黑暗的抨击与不公平现象的控诉,他更愿意用自己的文字来描写那些温暖的,令人看到后会感觉宁静,安定的东西。

吞下苦难之后,只谈吃,只谈美,只谈人间的美好和温暖,潇洒率性,自在而活,这就是汪曾祺向我们展示的,一名纯粹文人所拥有的风范。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此专场详情

著名作家、散文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汪曾祺

毛笔签赠本《晚饭花集》一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出版)

HXTX212942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2018年12月21日,汪曾祺入选2018亚马逊中国年度纸质图书作家榜前十,排第3名。

(0)

相关推荐

  • 跟着汪曾祺学写作

    我不喜欢跟风,尤其在学习方面. 在现代的文学圈子里,迷恋汪曾祺先生的人几十上百万,经常在网上可以看到"汪迷俱乐部",甚至还有人以研究汪曾祺过活. 我不知道国外文学圈是否有这个现象, ...

  • 山水中国(41)|广陵首邑洇水墨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图文丨管苏清 春雨画长空,江南处处水灵灵的.重读被翻烂的<汪曾祺文集>,感叹先生文字的水墨韵味,意趣传染,茶香绵绵,雨敲竹林,声声入耳,神情亦悠悠然已. "如果 ...

  • 有感于余秀华文学馆

    听说已有了余秀华文学馆,余秀华曾说她的诗不需要官方认可,不知她是否拒绝余秀华文学馆,即使想拒绝,可能也无能为力,地方政府现在想把这位著名脑瘫诗人树立成一个文学品牌,她只能更任由人摆布了. 近年文学名人 ...

  • 汪曾祺:中国最高学府培养出来的顶尖作家,一生却偏爱吃喝玩乐

    '从小到大,数学不佳.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汪曾祺 如果要问近百年来我最喜欢的文人是谁,那我一定会说,汪曾祺. 汪曾祺不如鲁迅那般为民族 ...

  • 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近现代中国最后纯粹的文人 他,是文坛泰斗沈从文的学生! 他,脱俗于华丽辞藻的争奇斗艳:脱俗于滚滚红尘的时代刻印! 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就是汪 ...

  • “有一支笔”真的能“怕什么”吗? | 杨早·早茶夜读

    文  |  杨早 文史学者 1946年,汪曾祺自云南昆明复员,回到1939年西向求学的出发点上海.在战后的大上海,一时找不到工作,只能寄居在好友朱德熙家中,"睡在朱家的过道里,整天粘在床上望 ...

  • 「反卷先锋」汪曾祺

    你要用生活,去治愈生活. 明天是汪曾祺的忌日. 这个可爱的老头儿,已经离开人间24年了. 此刻在另一个世界里,不知他是否依然想念着昆明的米线.云南的菌子,以及高邮的鸭蛋? 说起汪曾祺,在很多人眼里,他 ...

  • 乡物 | 跟随老饕汪曾祺学烧肉

    写美食,最难是在平实中写出真味. 而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平淡无奇中分明是一个人经历了磨练后充满智慧的表达,他真心爱生活,是润物无声的那种爱,就像山涧溪水一般平静,但又充满律动.无论山珍海味,还是萝卜白菜 ...

  • 郭进拴|读《汪曾祺籍》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

  • 郭进拴|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 ...

  • 汪曾祺:宋朝人的吃喝

    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杜甫的<丽人行>里列叙了一些珍馐,但多系夸张想象之词.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 ...

  • 汪曾祺:马铃薯

    马铃薯的名字很多.河北.东北叫土豆,内蒙古.张家口叫山药,山西叫山药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除了搞农业科学的人,大概很少人叫得惯马铃薯.我倒是叫得惯了.我曾经画过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 ...

  • 汪曾祺:七载云烟

    相关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 汪曾祺:七载云烟 天地一瞬   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六年.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昆明以外,最远只到过呈贡,还有滇池边一片沙滩极美.柳树浓密的叫做斗南村的 ...

  •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 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 ...

  • 汪曾祺:口味

    口 味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宴会上有烹大虾(是极新鲜的),大都剩不下.但是也不尽然.羊肉是很好吃的."羊大为美".中国吃羊肉的历史大概和 ...

  • 朴实如汪曾祺,有趣如丰子恺,半个世纪再版160次林良《小太阳》

    有时看到读书人之间询问:你最近在重读什么书? 当我们拥有藏书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时,重读一本经典书籍已变成了一件非常稀有难得的事情.可是我想向你推荐的这本书<小太阳>,实在是值得年年岁岁拿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