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锋:日家奇门推算方法 (三)
日家奇门推算方法
(三)
尹锋
三、十二黄黑道
十二黄黑道的次序是:青龙(黄道)、明堂(黄道)、天刑(黑道)、朱雀(黑道)、金匮(黄道)、天德(黄道)、白虎(黑道)、玉堂(黄道)、天牢(黑道)、玄武(黑道)、司命(黄道)、勾陈(黑道)。
每日各时辰中的黄黑道各是什么,是由日支来决定的。要知一日中各个时辰的黄黑道,可先由日支确定青龙在哪一个时辰:
子、午日青龙在申时,卯、酉日青龙在寅时,
寅、申日青龙在子时,巳、亥日青龙在午时,
辰、戌日青龙在辰时,丑、未日青龙在戌时。
只要知道了青龙在哪个时辰,便可依次顺推出明堂、天刑、朱雀、金匮、天德、白虎、玉堂、天牢、玄武、司命、勾陈各在本日的哪个时辰。起黄十二黄黑道不论夏至、冬至。
如甲子日从甲时起青龙,则十二黄黑道如下图所示:
十二黄黑道歌诀如下:
子午青龙起在申,卯酉之时又在寅,
寅申须从子上起,巳亥在午不须论,
惟有辰戌归辰位,丑未原从戌上寻。
(四)、喜神方位
《喜神方位歌》说:
甲己在艮乙庚乾,丙辛坤位喜神安。
丁壬远向离宫坐,戊癸原来在巽间。
即甲、己日喜神在东北,乙、庚日喜神在西北,丙、辛日喜神在西南,丁、壬日喜神在正南。用图示意如下:
(五)、天乙贵人
天乙贵人是以日干来推定的。
甲、戊日,丑、未时为天乙贵人;
乙、己日,子、申时为天乙贵人;
丙、丁日,酉、亥时为天乙贵人;
庚、辛日,寅、午时为天乙贵人;
壬、癸日,卯、巳时为天乙贵人;
《天乙贵人歌》云:
甲戊兼牛羊,乙己鼠猴乡,
丙丁猪鸡位,壬癸兔蛇藏,
庚辛逢马虎,此是贵人方。
(六)、截路空亡
截路空亡也由日干推得,其规律是:
甲、己日,申、酉时;乙、庚日:午、未时;
丙、辛日,辰、巳时;丁、壬:日寅、卯时;
戊、癸日,子、丑、戌、亥时。
《截路空亡歌》云:
甲己申酉最为愁,乙庚午未不须求,
丙辛辰巳何劳问,丁壬寅卯一场忧,
戊癸子丑及戌亥,时犯空亡万事休。
甲、己日申、酉时为壬申、癸酉;乙、庚日午、未时为壬午、癸未;丙、辛日辰、巳时为壬辰、癸巳;丁、壬日寅、卯时为壬寅、癸卯;戊、癸日子、丑、戌、亥时为壬子、癸丑、壬戌、癸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规律,即所有天干为壬、癸的时辰,都是截路空亡。
(七)、五不遇时
时干克日干的时辰为五不遇时。如:
甲日庚午时,乙日辛巳时,
丙日壬辰时,丁日癸卯时经,
戊日甲寅时,己日乙丑、乙亥时,
庚日丙子、丙戌时,辛日丁酉时,
壬日戊申时,癸日己未时。
《五不遇时歌》云:
五不遇时知其难,定为时干克日干,
纵有奇门赤不利,损其日月不可观。
所谓时干克日干,只限干阳干克阳干,阴干克阴干,阴干克阳干或阳干克阴干不算。
下面通过两个实例,来综合一下日家奇门星、门的排法和当天十二个时辰的黄黑道的推算,判定喜神在何方,从而断定当日的吉时吉方。
如阳遁丙午日。
先起休门。阳遁起休门歌说:“壬丙骑马艮山头”,体门在艮八宫,日干为阳,顺行八门。生门在震三宫,伤门在巽四宫,杜门在离九宫,景门在坤二宫,死门在兑七宫,惊门在乾六宫,开门在坎一宫。
再排九星。丙午日旬头为甲辰。“甲辰龙行震地”,甲辰日从震三宫起太乙,可以推出丙午从中五宫起太乙,乾六宫为摄提,兑七宫为轩辕,艮八宫为招摇,离九宫为天符,坎一宫为青龙,坤二宫为咸池,震三宫为太阴,巽四宫为天乙。
阳遁丙午日,星门安排如下图所示:
关于阳遁丙午日黄黑道,“子午青龙起在申”,申时为青龙,,酉时明堂,戌时天刑,亥时朱雀,子时金匮,丑时天德,寅时白虎,卯时玉堂,辰时为壬辰,是天牢,又为五不遇时,巳时玄武,又为截路空亡,午时为司命,未时为勾陈。
此日喜神在西南方坤宫。
又如夏至后阴遁乙卯日。
关于起休门:“丁辛乙卯艮连”,阴遁乙卯日艮八宫起休门,日干为阴,八门逆时针而行,生门在坎一宫,伤门在乾六宫,杜门在兑七宫,景门在坤二宫,死门在离九宫,惊门有巽四宫,开门在震二宫。
再起太乙。推出乙卯日中宫起太乙,巽四宫起摄提,震三宫起轩辕,坤二宫起招摇,坎一宫天符,离九宫青龙,艮八宫咸池,兑七宫太阴,乾六宫天乙。
关于十二黄黑道:“卯、酉之日又在寅”,即乙卯日二青龙在寅时。寅时青龙,卯时明堂,辰时天刑,巳时朱雀,巳时为辛巳,又为五不遇时;午时为金匮,又为截路空亡(“乙庚午未不须求”),未时为天德,也为截足空亡;申时为白虎,酉时为玉堂,戌时为天牢,亥时为玄武,子时为司命,丑时为勾陈。
此日喜神方位在乾宫(“甲己在艮乙庚乾”)。
阴遁乙卯日星门安排如下图:
此文选自尹锋著《掌上乾坤——解析奇门遁甲》(中国商业出版社)
易和书斋主人
尹锋,1964年生,祖籍甘肃山丹,传统文化的修习者与实践者,师承国学大家费秉勋教授、俞长江教授。现为:伏羲故里国学院院长,欧洲中国传统文化科学院院士,陕西青年电影制片厂文化顾问,陕西省老子书道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掌上奇门》《掌上乾坤一一解析奇门遁甲》《斗转星移一一解开奇门遁甲之迷》《解析风水一一传统堪舆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上、中、下)等,著述二百余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