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籍化学家赵玉芬归国记
卞 晶
赵玉芬,是在台湾长大的一位俊秀美丽的姑娘。她二十六岁就在美国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后来在美国的一个实验室担任研究员。她勤奋聪明,才华横溢,学术论文一篇接一篇地发表,成为美国科技界一名引人注目的佼佼者。她在美国还有一个温暖甜蜜的家庭,丈夫是纽约联合国总部中文处的一个职员,两人每年收入三万多美金,生活相当优裕。然而,她却毅然放弃这一切,1979年10月偕同丈夫一起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为什么赵玉芬能采取这个果敢的行动呢?
赵玉芬的老家在河南省淇县马湾村。她从小随父母飘流到台湾一个乡村小镇,过着贫寒的生活。父亲死后,她姐弟六人全靠母亲一人做工的收入维持生活,家境十分艰难。赵玉芬是老大,从小就帮助妈妈挑起照顾弟妹的重担。她的母亲身在台湾,心却时刻思念着难忘的家乡和在家乡的其他骨肉亲人。当赵玉芬刚刚懂事的时候,母亲就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把地图摊在桌上,指着河南省淇县的位置,深情地对她说:“这是咱的老家,妈妈就出生在这里,你的老外公住在这里,我们离开的那年,他老人家有病,躺在坑上起不来,不知道现在他老还在不在……”,母亲常常指着地图向赵玉芬弟妹们讲述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张地图,连同母亲灼热的目光,在赵玉芳幼小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家,灌注了无限热爱故乡,思念淇河亲人的感情。她暗下决心,将来要以知识,事业,成就报效祖国,实现母亲所不能实现的心愿。她从小发奋攻读,像海绵吸水一样贪婪地汲取着知识。1978年8月,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并获得了去美国深造的奖学金。
一踏上美国国土,赵玉芬不禁眼花缭乱。在这号称“西方第一文明”的国家,她既看到物质丰富,科学发达的一面,也看到了“黄色天地”和“黑社会”的种种颓废、堕落和犯罪。她没有被淹没在这花花世界之中,而是充满着一个人所应有的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去追求知识,实现她从小梦寐以求的心愿。她时时告诉自己,这里不是我的家,这里物质再丰富也不属于我,只有学到手知识和本领才是自己的啊!
赵玉芬在美国求学非常艰苦。平日,她整天泡在实验室里,不去跳舞,不看电视,不参加各种各样的宴会,而把自己全部身心扑到学业上。同伴们风趣地对她说:“你呀,简直是不要命了,一点也不知道生活的乐趣。”每逢这时候,她就自己安慰自己:“我的生活乐趣在实验室里。我是中国人,应该好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来好为建设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有志者,事竟成。三年的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终于赢得了甜美的收获,丰硕的成果。1975年5月,赵玉芬以《有机磷化合物及机理研究》的论文,取得了有机化学博土的学位。那时,她才26岁——多么年轻的女博士啊!赵玉芬,在领受博士证书那天,特别激动。一回到家,就站到祖国地图面前,深情地注视着,双眼充满了泪水,嘴唇剧烈地颤抖着。她丈夫第一次看见赵玉芬这样不平静,这样激动,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不久,赵玉芬决心回到祖国。她对丈夫说:“我们应该早一点回国去。中国,我们不去建设,等着外面人去建设吗?等建设好了再回去吗?”她的决心得到丈夫的支持和赞许,然后便开始着手作回国的准备。当她了解到核酸化学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时,毅然放弃了已使她获得博士学位的有机磷化学的研究,搬到纽约,进了夏皮洛教授的实验室,改攻核酸化学。为了祖国建没的需要,她是这样果断地改变自己的科研方向,这是一颗多么晶莹可贵的赤子之心啊。
赵玉芬还在生活上作了充分的回国准备。当时她已经有了很大一笔积蓄,为着能适应回国后那“不习惯”的生活,她有意识地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找便宜的房子住,平日吃得也很简单,穿着尤其朴素,自觉以清苦淡泊的生活锻炼自己为国效力的意志。她唯一追求的,就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积累知识,储备资料。她幽默地称这段生活是归国前“填鸭式”的日子。
正当赵玉芬积极作回国准备的时候,她的妈妈从台湾来信了,由于二十多年台湾同大陆的隔绝,她妈妈难免为大女儿的行动感到疑虑。怎么才能说服动摇的母亲支持自己的爱国行动呢?她思来想去,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亲自回祖国看一看。一来可以亲眼看看祖国面貌,以慰自己思乡之情,以解母亲疑虑之心,二来也可以趁此机会为自己回国后的工作进行安排。1978年6月,赵玉芬终于来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一踏进北京,看到祖国首都宏伟的天安门广场,参观了故宫,园明园……她感慨万千,激动不己。她又来到在童年时代就萌发过美妙幻想的故乡淇县,见到了从没见过的外祖父,八十多高龄的外祖父健壮而爽朗,热情地招待了来自海外的外孙女,亲自为她斟酒挟菜,手不抖眼不花。她还来到淇河边,面对儿时妈妈描绘过的清清流水和高高白扬树,陷入了无限深情的沉思:祖国啊,你虽然还穷,还落后,但毕竟是生养我父母祖辈的伟大母亲;淇河啊,我们一家人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在美国,都是从您这里流出去的,都是属于您的啊!赵玉芬把这次回国旅行的所见听闻,写信详细告诉了她的母亲。她母亲读信后感动了,马上写信给赵玉芬说:“看样子,我不一定能回去了。你们要代妈妈好好孝顺你外祖父,妈妈从来没有孝顺过他。”
家乡在淇县的位置
赵玉芬回国的决心下定了,各种准备工作也安排就绪了。消息传开,在美国,在台湾,许多亲友纷纷前来劝阻,挽留。这又是一场考验。赵玉芬怎样对待呢?请听实验室指导教授夏皮洛夫妇为她举行酒会的一段对话:
夏皮洛教授举杯惋惜地说:“在我的实验室里工作的。有朝鲜人,日本人,波兰人,他们都定居下来了。而你比他们更有前途,更有希望,为什么这时候就要走呢?”
赵玉芬回答说:“我们中国已经落后了,仪器落后可以进口,技术落后可以引进,可是核酸化学在中国还没有人搞,我回去就想填补这个空白!”
夏皮洛教授笑着赞许道:“你走了,是美国的一个损失,是中国的一个收获啊!不过,你回去搞核酸化学,有条件吗?”赵玉芬自信地说:“论条件,我回去就是一个条件,这方面人材可以培养,技术设备也可以边做,边装备。”
夏皮洛教授敬佩地说:“以后有机会我一定到中国去看看……。”
1979年10月的金秋时节,赵玉芬和她丈夫带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忱,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得到国家无微不至的关怀。赵玉芬被安排到化学研究所负责三尖杉酯碱的试验工作。她顾不上安排自己的家,就立即投入忘我的劳动,领药品,运料,搬仪器都自己动手干。她由于对北京的冬天和春天很不适应,病了,也从没离开过工作岗位。国内科研条件差,人们怕她不习惯,赵玉芬却爽朗地说:“我要贪图舒适,讲究条件,就不回来了。回来就要和大伙一起干!”
清华大学化学楼
不了解底细的人,看到这么一个梳着短发,穿着一身半新旧衣服,样样自己动手干的年轻人,谁能想到她竟是一位从美国归来的女博士呢?然而,正是她,不把博士的桂冠看作是猎取个人名誉,地位,金钱和舒适生活的资本;正是她,不要坐享其成,而要把种子播在祖国的大地上。她常常对人说:“我一生中有两个愿望。第一是取得学位后回祖国,这个已经实现了;第二是为使祖国的科技水平赶上美国贡献力量。现在我真正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了。我决不会被困难吓倒,要毕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奋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