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豪吏点赞石壕吏,是文化亵渎还是惺惺相惜?
【文刀点评】
《石壕吏》是怎样一首诗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三吏三别”之一,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
《石壕吏》全诗如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歌创作于安史之乱中。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从洛阳赶赴华州任所。历经新安、石壕、潼关,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杜甫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夜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就其所见所闻写成的。
《石壕吏》是一篇血泪的控诉书,是一个年老体衰的老妪的哭诉,是战乱中惨遭迫害的人民的痛苦哭声。“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诗中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妪也被抓去服役的情景,以老妪的哭诉,揭露封建官吏的残暴和战争兵源的枯竭,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人民遭受深重苦难的同情。
仇兆鳌《杜诗详注》谓此诗写“驱民守河阳也”:“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归,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哉!”
浦起龙《读杜心解》:“丁男俱尽,役及老妇,哀哉!”
杨伦称杜甫作“三吏”“三别”:“上怜国难,下痛民穷”。
袁枚《马嵬》诗云:“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虽说“诗无达诂”,“论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石壕吏》一诗同情人民苦难、痛恨壕吏残暴的情感立场是基本常识,上过初中二年级的学生都能做出正确解读。
康豪吏点赞石壕吏
康豪吏康震,男,汉族,1970年3月生,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李清照》《唐宋八大家》系列;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栏目文学顾问、鉴赏嘉宾。
称其为豪吏者,一者,因其从学士到博士到教授,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真可谓豪吏也。二者,因其屡上央视,名声大而语气豪,自信满满,滔滔不绝。特别是近日点评《石壕吏》一诗,可谓语出惊人豪气侧漏,其最惊人的是另辟蹊径,站在豪吏的角度,为《石壕吏》诗中本为杜甫批判的对象石壕吏大点其赞,极力颂扬。
康豪是如何评石壕的,视频已找之不到,截几副网络存图可窥一斑。
文化亵渎不是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
解读一首家妇孺皆知喻户晓的诗圣名作,竟然能置众多常识、知识于不顾,与诗人情感态度唱反调,这等信口雌黄,勇气何来!是无知者无畏还是辱人智商?是学术无底线还是道德无底线?是藐视诗圣还是惺惺相惜?这究竟打了谁人的脸?!
居高声远,气壮理真,指鹿为马,信口雌黄,曲解文化经典,搞笑文化经典,这是文化亵渎而不是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