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索之「此」字为什么代表“这”
【此】,百度百科里面认为【此】的本意是,“止”即“停步”,“匕”指“美食”。“止”与“匕”联合起来表示“在美食前停住脚步”。本义:就餐。
而《汉典》《新华字典》里面认为,【会意。从止,从人。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只脚(止),右边是“人”,意思是一只脚踩在别人身上,是“跐”( cǐ )的本字。本义:踩,踏。】
作为几个非常权威和最常使用的地方。对【此】字本意的解释居然是不一样的。一个认为本意是“就餐”,另外一个则认为本意的是“踩踏”。那么它们谁是正确的?又会不会误导别人呢?在百度百科中,认为【匕】指的是美食。但是为什么【匕】代表的是美食呢?有没有证明过程?专家说它是“美食”就是“美食”?而《汉典》和《新华字典》中认为是甲骨文的字形。又认为【此】字的右边是个【人】字。但为什么它右边是个人字呢?又是如何证明甲骨文中的【此】字是【此】字的呢?看起来像一个【此】字,所以它是个【此】字?
我认为上面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
首先,【此】的左边是一个【止】字。如何去理解这个【止】字呢?大多数人可能认为,【止】其实相当于【趾】,指的是脚趾。脚可以去任何地方,所以可以解释为“至,到,临”,也可以在任何地方停住。所以可以解释为【停止】。这应该也是当今认为的主流观点。但仔细考察带有【止】字的字,你会发现,【止】其实指的是分叉,分支,分歧的象。
比如说【齿】字,比如说我们的牙齿,因为牙齿一个个分开的;再如齿轮,也是齿轮的齿也是一个个分开的。还有锯齿,也是分叉,分开的象。之所以叫它们【齿】,是因为它们都有共同的象。
齿轮
锯齿
还有这个【趾】字,指的就是我们的脚指头。脚指头是不是也是脚的分叉或者说分支呢?当然是。所以也有一个【止】字。
再如【歧】,我们知道有个词叫做【误入歧途】,什么是【歧】呢?就是走到了分叉的地方。在这个字中,【止】和【支】都有分叉的意思。但是【支】强调的是和【主】的区别。比如【支流】和【主流】,【枝干】和【主干】。【止】强调的是分开,分叉,并没有大小的区别。比如齿轮,锯齿,都是一样大小的。牙齿的大小也相差不大。而且它们并不具备“母与子”或者说“主和支”的关系。比如说,小的牙齿并不是由大的牙齿产生的。而都是由牙肉直接长出来的。而【主】和【支】的大小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树木的树枝也是有主干产生出来的。这是它们的区别。当然,它们有共同的意思,就是分叉。两者在读音上也是一样的。我们看【芷】字,我们通常说的【芷】指的是【白芷】,为什么这个字下面是一个【止】字,而不是【支】。也就是说为什么叫做【白芷】而不是叫做【白芰】。上面我们说了【止】和【支】区别,我们看白芷的花茎长出来都是一样的,差不多大小,而且并不具备主干和枝干(母子)的关系。另外之所以叫做【芷】是因为它有众多的分叉,这是根据它的特点来得名的。
白芷
【扯】,《说文解字》里面没有这个字的解释。《正字通》和《正韵笺》里面认为,这个字是【撦】的俗字。我认为不是,【撦】一个提手旁,一个【大者】,意思应该是“大手大脚”,比如我们说的【奢侈】。就是大手大脚地花钱或者说浪费。【奢】和【撦】可以通用。所以它跟【扯】字扯不上什么关系。现代字典认为它是什么意思呢?“拉”或者“撕裂”的意思,或者是“漫无目的地交谈”,百度百科里面就直接解释为“牵拉别人(的衣服),使他走不开”。这些解释其实就有一点胡扯。【扯】,它有没有“拉”或者“撕”这个意思呢?有,但又不完全是“拉”或者“撕”的意思。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比如我们在日常对话中说,“别给我扯,说重点”。这句话中的【扯】你就不能换成是【拉】。因为【扯】本来就有东拉西扯的意思,而拉没有这个意思。什么叫做东拉西扯?就是这拉一下,那拉一下。如果形容说话,那就是说话说不到重点,分散别人的注意力。其实这也有一个分叉的象。它是强调“从不同方位来拉”,基于这个原因,所以制作字典的人把这个字误认为是“漫无目的地说话”。但是“漫无目的”和【扯】也是有区别的。另外,【扯】和【撕】也是有区别的。【撕】什么意思,右边一个【斤】字,【斤】表示的是斧头或者由斧头引发的“断裂”之意。比如【斩】,【断】,【折】,【析】等都有“断开”的意思。【其】表示的是像爪子撕过的痕迹。所以【撕】表示像被爪子划断的样子。
【址】,《广韵》《集韵》《正韵》《说文》认为这个字的意思是,基也。其实这样解释是不对的,它不符合我们现在对【基】字的用法。【基】主要是房子地下部分,强调的是基础,基本,根本性的东西。而【址】说的是地面。指的是四周平铺成的没有规则形状的地面。人家会问你地址在哪里,但是没有人会问你,你的地基在哪里。所以它们有差别的,是不可以替代使用的。同样,我们初中学过一首诗,叫做《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个【沚】是什么意思呢?字典或者课文将这个字翻译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或者水中的沙滩。这个翻译大致准确,确实是水中的小块陆地,但,是什么样的沙滩或者陆地呢?为什么就叫它【沚】,而不是叫它【地】呢?实际上它指的是“水中有齿状的陆地”或者是“水中有分叉,有分支的陆地”。
有分叉的小岛
所以,从这么多带【止】的字上来看,【止】确实有分叉,分支等意思。
我们再来看带有整个【此】字的其他字。比如【柴】字,【柴】和【材】有什么区别呢?【材】指的是长直粗大的木头,这样木头也就意味着有用,能够当支柱,能做房梁,盖房子做模板等等。总之非常的有用。也比喻这样的人有用,所以叫做人才。人才最开始形容的是人的高大正直。所以有了【一表人才】,它就是形容看上去非常端正高大。后面引申为有用的意思,比如栋梁之才。也就是说,【才】其实就是【材】抽象出来的。从有用的木头到有用的人这么个变化。有用的木头“长直且粗大”,那么没用的木头是什么样子的呢?就是细小的,短小的,不直的,分叉开来的树枝,不能当支柱也不能做栋梁。除了用来烧火做饭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所以形容没用的人,也叫做【废*柴】。【止】在这里表示的也是分叉。【匕】我们在前面有具体讲过表示的是短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比如区分刀剑和匕首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匕首比较短小。所以【匕】是短小之义。所以【柴】整个意思表示的是细小的,短小的,分叉的木。
再如,【瑕疵】原来应该作【瑕玼】,字典对【玼】的解释是,玉的斑点。这也是个错误的解释。它应该被解释为玉的裂纹或者是齿状纹。带线形的才叫做【玼】,类似斑点的无规则的应该被叫做下【瑕】才对。像玉中的云霞。所以称之为【瑕】。另外还有,嘴巴的【嘴】字中的【止】字,指的是应该是牙齿,分叉的形状。还有鸿门宴中,樊哙目眦尽裂的【目眦】在汉典中被翻译为,眼眶。但是同样是汉典,你单查【眦】的时候又翻译为眼角。自相矛盾。实际上这【眦】什么意思呢,要么是眼角纹,分叉的裂纹,要么眼睛里面的血丝。是血丝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这个时候樊哙是非常愤怒和生气的。人在生气的时候,眼里的血丝会鼓起分裂开来,所以叫做目眦尽裂。所以【目眦尽裂】说的是眼里的血丝而不是眼眶。眼眶怎么会裂呢?再怎么生气眼眶也不会裂。
所以,【此】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小的分裂,分叉,分支。类似齿轮,牙齿,锯齿等的象。那么为什么【此】又代表【这】呢?
我们知道,【彼】和【此】是一对反义字。要了解【此】字,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和它相反的字,再去了解这个字。那么什么是【彼】呢?双人旁和行走有关系。那么【皮】是什么意思呢?从我们自己的皮肤出发。【皮】有什么特点呢?首先,皮肤是表层的,然后皮肤是光滑的,包裹的,曲面的。这是由皮肤延伸出来的意思。比如玻璃的【玻】,指的是玉石类光滑的皮。例如,玻璃是光滑的。注意,【玻】只是指玉石类光滑的表皮,而没有透明的意思。【璃】才有透明的意思。这点在前面将【离】字的时候有讲。再如【波】字,它指的是光滑的水皮。有光滑有表层也有曲面的意思。客家话把打乒乓球叫做打波,白话一般把打球就叫做打波,一些地区也把女人的乳房叫做波。因为女人的乳房光滑也是曲面的。再如【坡】,山坡是弯曲的,从整体看上去也是比较光滑平整的。再如【破】,【破】一般指的都是鼓起的面,比如鼓破了,气球破了。它也是一个有曲度而且比较光滑的面。【彼】字带有皮字,所以也有光滑,曲面等意思。但整个字的意思不太好解释。如果单纯的加起来解释,【彼】就是“行走在弯曲光滑之处”?光滑是因为太远了,对面的风景看起来就像像素低了,好像连起来了没有齿了?还是指黄泉之路的光滑?这个不太好解释,但是带有【皮】的字都有光滑曲面弯曲等意思。而上面我们说到,【此】指的是类似锯齿牙齿,有分支的,不平整的。这个【彼】则指的光滑的,曲面的。所以它们在“象”的层面上来讲就是相反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彼】和【此】是反义字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据此】而不说【据彼】的原因。因为【彼】是光滑的,据不了。犹如一断山崖,如果有突出的岩石齿,我们就能够爬上去,但是如何山崖是光滑的,我们就没办法爬上去,因为没有抓的地方。据此据此就是居在有突出的分叉的地方。其实它并不是【这】的意思。只是我们习惯把【此】解释为“这”。
所以,【此】是什么意思?指的是有分叉的,有分支的,短小的,突出的,不光滑的,可以作为根据的地方,类似锯齿,牙齿,齿轮的齿。和“就餐”或者“踩踏”并没有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