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讲堂】《聊斋志异》中的“尾大不掉”

若说促进改革开放的首功之臣,非邓小平同志莫属。关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他有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

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

此言一出,打破了人们“思维里的墙”: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过是资源配置手段,与社会性质没有任何关系。政治家的智慧体现无疑。不过,这句话也展现出了老人家阅读范围之广……要知道,“白猫黑猫”并非空穴来风,它的出处是:

《聊斋志异》

这句指导我们推动改革开发不断向前的至理名言,原文是:

黄狸黑狸,得鼠者雄

出自《聊斋志异·卷四·秀才驱怪》,故事讲述了一位明朝秀才,在王朝覆灭后坚决不肯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只得另谋生计。他决心学习法术,学无所成却被以讹传讹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后来,一位富商邀请他去家中驱怪,哪知秀才面对怪兽,吓得用被子蒙住怪兽的头大喊大叫——怪兽受惊过度慌忙逃走,秀才也逃到马厩躲了一夜。

故事的最后,秀才闷闷不乐仓皇离开,奇怪的是怪兽再也没有来过富翁家。于是有人说,如果秀才能镇定自若一些,想必人们定会认为他神通广大。蒲松龄在结尾处点评说:

不管黄猫黑猫,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同样地,不管你是否真的会驱魔驱怪,只要驱赶了怪物就是真的神人啊!

这则故事中小动物“黄狸黑狸”昙花一现,远不及《聊斋志异·卷六》的“狼”占尽风头。

屠夫晚归,两狼尾随;为息事宁“狼”,他丢剩骨喂狼。哪知贪狼吃完骨头,继续尾随伺机而动。屠夫只得先躲进山洞,另寻生路。不一会儿,他发现山洞前只剩一只闭着眼睛昏昏欲睡的狼。趁其不备,他挥刀斩狼;转至山后,发现另一只狼打算从身后偷袭他……“身以半入,只露尻尾”。——毫不犹豫,手起刀落,成功突围。

童年时读到这个故事,忍不住想象山洞之外得意洋洋的狼,尾巴摇曳;及至后来看到甲骨文的“尾”,格外形象。

《说文解字》:“尾,微也。从到毛在尸后。古人或饰系尾,西南夷亦然。”

据甲骨文字形,“毛绒绒”的尾容易与“毛”混淆,为突出所指,额外增加人的造型。

据此,许慎认为,“尾”即身体后端较为细微的部分。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鸟兽虫鱼等脊椎动物躯干末端突出的部分,尾巴是也。

不仅在古代“西南”,即便现代社会中,偶尔也会有如尾巴一般的造型装饰在人的身体之后以实现某种舞台效果。

我们人类的尾巴,称之为“尾椎”;用一个字表示,即“尻”。

《说文解字》中用下面这个字形来解释“尻”(输入法字库找不到这个字……)

尾巴很重要,是不是越大越好?不妨从一个不怎么常用的成语中去寻找一下答案。

尾大不掉

“掉”在这里是“摇动”之义。尾大不掉,即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比喻部属势力太大,无法指挥调度。历史上“尾大不掉”的事件比比皆是:诸如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之于建文帝朱允炆。

至于成语的出处,最早出现在《左传》之中。

“尾巴”太大不好,如果“尾巴”太小甚至没有呢?

“尾”的造型一目了然,在此之外的字形演变过程如下: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出”,至于“尾巴出逃”的组合,就是“屈”。

《说文解字》:“屈,无尾也。从尾,出声。”

没有尾巴,大概正应了那句“夹着尾巴做人”。这是何故?境遇不佳,内心胆怯皆有可能。因此,“无尾”的含义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屈服、屈从。“不战而屈人之兵”,正是使对方屈服之意。

或许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总要辩证着看,即便是一根小小的“尾巴”:用得好,有助于平衡;若一味放纵不加控制,最终会“尾大不掉”,甚至令自己“无尾”而“屈”也并非没有可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