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画外说“美人”:艺术家缪斯的戏剧人生,女神贵妇的命运困局

英国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讲了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

画家亨利勋爵贵族为少年道连·格雷的惊人美貌所倾倒,精心绘制了他的肖像画。“美而自知”的道连·格雷恐惧于未来可能会变得形容枯槁、老眼昏花,便许下一个心愿:他的所有衰老、罪孽都由画像承担,而自己鲜活的美将永不褪色。

仰仗着“美”,以及周围人的蛊惑,道连·格雷在堕落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年轻的演员恋人因他的冷酷对待而自杀,前来复仇的演员弟弟也被他失手杀死。道连·格雷的美貌丝毫无损,画中人却变得愈发面目可憎、丑陋逼人,在精神濒临崩溃时,道连·格雷将刀刺向画像。

第二天,人们发现画像依旧是当年的动人模样,躺在地板上的道连·格雷早已面目沧桑、浑身冰凉。

唯美的画像,脱胎于现实中的“美人”,却变成丑陋与罪恶的承载物。王尔德笔下道连·格雷的故事,固然以虚构成分居多,但它也在警醒我们,美与丑之间,很可能只有一线之隔。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仅仅是道连·格雷对美如此偏执。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曾借神明之口,说出“唯有美的,才受人爱,不美的,没有人爱”。在西方美术史上,“美”向来也是艺术家们孜孜以求的主题,人物、色彩、构图、造型、场景、线条,无一不在追求极致与唯美。

然而,正如道连·格雷的画像一样,艺术大师所呈现的“美”并不局限于给人以愉悦的感官享受。在“美”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为丰富的信息,等待观赏者一一去探索与发现。

日本艺术史畅销作家中野京子在新作《美人之谜:中野京子带你看名画》,精心选取西方艺术史上20余幅以“美人”为主角的名画,穿过时空的长廊,解读在动人心魄的美貌背后,画中主角的戏剧人生,艺术家与缪斯女神间的情感纠葛,以及画里画外的微妙呼应等等。

透过这些缠绵情事、八卦逸闻,我们不仅在观画时有了更丰富的视角,同时也会对爱情与人性、生活与命运、美貌与丑陋等问题,产生新的思考。


01 被劫的珀耳塞福涅:画家与缪斯的“三角恋”

欧洲古典绘画中,“美人”系列画作除了委托人订制的肖像画,还有不少以神话故事、圣经或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为主角。为了生动呈现他们迷人的美貌,选择适合的模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被人们冠以“缪斯”之名的俊美男女,不仅是呈现在画布上的角色形象参考,还会激发艺术家们无尽的创作灵感。

在艺术上,画家与缪斯相互成就,碰撞出伟大的作品,回到私人生活领域,一些知名艺术家,如毕加索、拉斐尔、莫奈等人,与缪斯们的情感八卦,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19世纪中叶的英国,拉斐尔前派的代表画家罗塞蒂,以绘制高冷孤傲的美人闻名。在他以希腊神话人物冥后珀耳塞福涅为原型绘制的作品中,珀耳塞福涅长着一头浓密的红棕色长卷发、深邃硬朗且棱角分明的五官、白皙通透的肌肤和凛冽清澈的眼神,令人过目难忘。

据说,罗塞蒂对这一主题十分热衷,竟连续画了8幅同样构图的作品。“扮演”珀耳塞福涅的模特名叫简·伯顿,是罗塞蒂最钟爱的缪斯之一,在长期合作中,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罗塞蒂在十四行诗中如此称颂简的美:

“看啊!画已作成。她的颈如宝座,擎起。那张嘴唇,她的唇形仿佛在诉说,在亲吻。她发荫下的眼睛在向过去回眸,向未来远瞻。她的脸成为一座圣坛。”

这时,罗塞蒂的妻子希达尔(罗塞蒂的另一位缪斯,《奥菲利亚》即以她为原型)虽早已因病逝,但简已嫁给罗塞蒂的好友威廉·莫里斯为妻。三个人的感情变得微妙而复杂,为了避免因公开这桩“丑闻”引发的冲突,威廉·莫里斯一度让妻子与好友共同生活,自己则离家到冰岛做研究。罗塞蒂在世俗与道德的重重压力之下,先是对镇定剂上瘾,后来还是选择了离开简。

在《珀耳塞福涅》这幅画作中,我们似乎也可以窥见这段“三角恋情”的影子。

珀耳塞福涅原本是谷物女神德墨忒尔的女儿,被冥王哈迪斯强行掳走,宙斯从中周旋协调,她才得以返还人间。但在离开冥府之前,她无意中吃下了哈迪斯给她的石榴,从此只得游走于人间与冥界,无法与母亲长久相守。

对于简的丈夫威廉·莫里斯来说,罗塞蒂很可能就是那个觊觎他心爱之人的哈迪斯。反观简,尽管她曾是多情画家眼中最贴合珀耳塞福涅的人选,但与等待拯救的冥后不同,她在若干年后离开了丈夫,和女儿一起开了绣品店,据说生意做得相当不错。

免费试读
希利尔讲艺术史
V.M. 希利尔
出版/文学艺术/艺术 已完结 16.41万字

或许,就像中野京子所说,简在画面中流露出的坚毅眼神,让人看到了比美貌更动人的智慧与别样的性感。

02 少女与骷髅:跳出“男性凝视”的审美桎梏

简,以其气质独特的美征服了罗塞蒂等一众艺术家,而在“美人”主题画作中,还有一类经常引发争议的“裸像画”。画中人物大多不着寸缕,或仅以薄纱蔽体,诱人的身姿显露无疑,挑动着观画人的感官。

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提出,在裸像画中,女性和她们的“美”成为一种观看对象,即所谓“景观”,柔美的身体、羞怯的眼神则是挑起感官诱惑的“工具”。尽管这些画作在实际绘制中,会附加上生动离奇、富有戏剧化冲突的宗教或神话故事场景,但究其本质,仍是男性凝视下某种不平等关系的外化。

不过,总有一些艺术家能够跳脱出“男性凝视”的审美桎梏,赋予裸像画以非凡的艺术魅力。

19世纪画家安东尼·维尔茨的《美丽的罗西纳》即是其中一例。深灰色的背景下,一侧是头戴花环的年轻女子,她有着细腻如大理石般细腻的柔美肌肤,和丰满的身体曲线,另一侧是骇人的骷髅。少女与骷髅的形象,在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生与死、现实与虚无的鲜明对比。

画中女子直面骷髅时,眼神淡然镇定,没有一丝一毫的恐惧,这是一种对死亡的无所畏惧,更让观者对她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而非亵渎之情,安东尼·维尔茨的高妙之处便在于此。

还有一些女性画家在处理裸像画时,会巧妙地融入自身经历,使画作呈现出震撼人心的魔力。

17世纪时的女画家阿特米希娅·真蒂莱斯基,十几岁时被父亲的友人、画家塔西诱奸,由于已婚的塔西拒绝离婚再娶真蒂莱斯基,恼羞成怒的真蒂莱斯基父亲便把友人告上了法庭。作为受害者,真蒂莱斯基没有得到人们的宽慰与同情,反而在法庭上受到酷刑的折磨,这成为她一生中难以消解的耻辱经历。

她的代表作《苏珊娜与长老》中,掌握权势的长老贪恋苏珊娜的美貌而不得,便污蔑她有通奸行为,还将她送上法庭。即使她百般自证清白,仍然被判处死刑。

真蒂莱斯基笔下的苏珊娜半裸身躯,两位道貌岸然的长老在偷窥着她美丽的肉体,同时窃窃私语,似乎在商议如何处置这个无辜的女子。苏珊娜的头颅侧向一边、痛苦的神情与似乎在极力呼救的双臂,传递出巨大的绝望与无奈。真蒂莱斯基与苏珊娜的经历,在画布中再次重合,弱者被凌辱时的绝望感呼之欲出。

03 两个公爵夫人:终将消逝的美,该如何安放?

希腊神话中的珀耳塞福涅,圣经故事里的苏珊娜,与骷髅对视的罗西纳,画像中的她们美得令人心醉。只可惜画像永存,人总会老去。

传记电影《王尔德》中有个场景:王尔德和友人们来到宴会大厅,被墙壁上的一幅肖像画吸引了注意力,画中人物是年轻时的巴特斯比夫人,明眸皓齿、明艳动人,但转过头一看,如今的巴特斯比夫人已是白发老妇,早已不见了少女时的飞扬神采。

古诗中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画像所捕捉到的,是某一个瞬间的美,颜料和画布可以将其定格留存,人却只能在岁月流逝中悄然老去。

中野京子的《美人之谜》中,选取了两位“公爵夫人”的肖像画,其中一位是大名鼎鼎的的“德文郡公爵夫人”(又名乔治亚娜),另一位则是“丑陋的公爵夫人”。

年轻德文郡公爵夫人生得美丽端庄,且见识卓越,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交际花,在政坛和社交场合都相当活跃。庚斯勃罗画作中的她,穿着时髦的白色衣裙,墨绿色的饰带与黑色的帽子,衬得她别有一番优雅气质。她的左手拿着一朵粉色的蔷薇花,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美人如花”的含义。

免费试读
英国绘画
牛顿
出版/名著经典/外国名著 已完结 3.09万字

和这位如青春女神般的德文郡公爵夫人不同,另一位丑陋公爵夫人乍看上去,实在有些不忍直视。她的皮肤早已黯淡无光且布满皱纹、五官比例显得有些不协调,连手上的花蕾都变得黯然失色,与“美人”二字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为什么作者会在《美人之谜》中加入这样一个形象呢?

其实,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红楼梦》中贾宝玉经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言下之意,她们是纯净而澄澈的存在,那些走进婚姻后的老妇人则会变得如死鱼眼珠一般,不光失去了生机与活力,行为举止还常常惹人生厌。但是,那些所谓的“死鱼眼珠”,在若干年前,很可能同样是明媚动人、天真烂漫的少女,只不过是时间与生活把人磨砺得粗陋不堪罢了。

就像德文郡公爵夫人,待到她垂垂老矣时,人们再来看她年轻时的画像,同样会生出几分怜悯、几许美人迟暮慨叹。更何况,即便是年轻时的德文郡公爵夫人,也并未因美貌得到爱情之神的垂怜。

她的丈夫德文郡公爵,是“全英格兰唯一没有爱上她的男人”。两人的婚姻关系中,丈夫只希望她能早日生下一位男性继承人,毫无爱情可言。后来的德文郡公爵,更是则肆无忌惮地与妻子的好友发展成情人关系,还把与女仆所生的私生女丢给妻子照顾。

因为美貌,乔治亚娜飞上枝头做了众人仰慕的公爵夫人,但美又铸成一座牢笼,困住了她的一生。


在中野京子的这本《美人之谜》里,关于“美”的探讨远不止于上述种种。李斯特、拜伦的才华,香奈儿的传奇经历、索菲女大公在传闻之外的真实生活等,不一一而足。

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们在画布上,用颜料、线条,铺陈出男男女女或娇媚可爱,或温柔动人,或强健有力,抑或是高雅格调的“美”。

今天的我们走进美术馆、翻开一本本画册时,看到这些画中“美人”,在赞叹欣赏其艺术性的同时,试着解读绘画背后的故事,也会让“观看”变得更有意义,毕竟画里画外,皆是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