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了别人,藏在心里不说,这就是最大的福报!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5卷,汉17

汉宣帝 二年(丁巳,公元前64年)

【原文】(可以跳过直接看解析)

丙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言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会掖庭宫婢则令民夫上书,自陈尝有阿保之功,章下掖庭令考问,则辞引使者丙吉知状。掖庭令将则诣御史府以视吉,吉识,谓则曰:“汝尝坐养皇曾孙不谨,督笞汝,汝安得有功!独渭城胡组、淮陽郭徵卿有恩耳。”分别奏组等共养劳苦状。诏吉求组、徵卿;已死,有子孙,皆受厚赏。诏免则为庶人,赐钱十万。上亲见问,然后知吉有旧恩而终不言,上大贤之。

【译文】(可以跳过直接看解析)

丙吉为人深沉忠厚,不夸耀自己的功劳。自汉宣帝即位以来,丙吉绝口不提以前对汉宣帝的恩惠,所以朝中无人知道他的功劳。正巧一个名叫则的掖庭所属宫婢让自己的老百姓丈夫上书朝廷,陈述自己对皇帝曾有抚育之功,汉宣帝命掖庭令负责查问此事,宫婢则在供词中提到丙吉了解当时的情况。掖庭令将宫婢则带到御史府来见丙吉,丙吉认识她,对她说:“你当年抚育皇曾孙时,因照顾不周,我还曾责打过你,你有什么功劳!只有渭城人胡组、淮陽人郭徵卿对皇曾孙有恩。”于是分别将胡组等当年共同辛勤抚养的情况上奏汉宣帝。汉宣帝下诏,命寻访胡组、郭徵卿,但二人已然去世,只有子孙尚在,都受到丰厚的赏赐。汉宣帝又下诏赦免则的官奴婢身份,使她成为平民,赐给她十万钱,并亲自召见,询问当年情况,这才知道丙吉对自己有旧恩,却一直不肯透露,对丙吉的贤德大为感动。

【解析】

上面提到丙吉的功劳,那这个丙吉有什么功劳呢?

巫蛊之祸后,太子刘据唯一的后人即此时的汉宣帝,那时还是个幼儿,被关在监狱里。

某天,汉武帝因一句“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下令要将长安监狱内所有犯人处决。

丙吉那个时候为强行扛住了处决犯人的命令,保住了幼时的汉宣帝。

之后更是专门找人抚养幼时汉宣帝。

在霍光废刘贺要另立皇帝时,丙吉第一个站出来说刘病已(刘洵,即汉宣帝)的好话。

所以,丙吉对于汉宣帝的功劳,一有救命,二有抚育,三有拥立之功。

但是在看过上面材料后,却有2个疑问。

1.为什么丙吉自己不提?

丙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言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

丙吉对汉宣帝有恩,而且是大恩。

这个时候汉宣帝不知道,显然丙吉没有办法把功劳兑现。

或许从君子德善的角度来思考,丙吉这么做的确是存了隐功不想说之心。

但是从一个功利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对我们的启发反而更大。

即,携恩图报无异于大仇。

咱们假设丙吉说了自己对汉宣帝有功,揭露了那段历史。

汉宣帝的确会非常感激丙吉,之后就是奖励问题。

怎么奖励?奖励什么?少了无法凸显感激,多了有违背组织规则。

这无异于给了汉宣帝一个难题。

再想深一点。

假如丙吉以此提要求,汉宣帝答不答应?

如果提的要求很过分,汉宣帝还答不答应?

不答应吧,这叫知恩不报,答应吧,又感觉被拿捏住要挟。

退一步来说,这个时候就算丙吉把事情说了出来,其实对于他而言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2.对于掖庭奴冒功的处理有什么妙处?

“汝尝坐养皇曾孙不谨,督笞汝,汝安得有功!独渭城胡组、淮陽郭徵卿有恩耳。”

见汉宣帝登基,这个掖庭奴想来赚点功劳混个富贵,这种心态可以理解。

没想到的是,这件事转到了丙吉的手上。

丙吉是当事人之一,对这其中的事情很了解,直接说出此人虽然是照顾了幼时汉宣帝,但是不尽心,反而被处理过。

同时,丙吉还说了,真正有功的是渭城胡组、淮陽郭徵卿两人。

听话听音,更要看言外之意。

丙吉这话,表面上看是陈述一个历史事实。

从丙吉的话中可以知道3个东西。

其一,冒功掖庭照顾不周被罚,丙吉知道很多细节。

其二,在抚育幼时汉宣帝的事情上,丙吉知道很多,否则不会说出渭城胡组、淮陽郭徵卿两人来。

其三,综上,丙吉必定也是深度参与,否则不会知道这么多、这么详细。

于是,汉宣帝把丙吉找过一问,真相大白,丙吉是自己的大恩人。

咱们还是不论心,只单纯的论行。

丙吉如此做法其实有四个好处。

第一,依然通过自己不说,确保自己不出现携恩图报的局面。

第二,通过断案吐露信息,表明自己知道内幕。

第三,让汉宣帝自己问,一点点把事情问出来,起到了让汉宣帝知道自己有恩的目的。

第四,丙吉有功有恩,不说更显得其人品更加高洁。

上面的分析,更多是对丙吉论行不论心。

而我个人更相信丙吉他做的事情的确不是为了图荣华富贵。

但是如果要从启发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那就不得不只论行不论心。

【启发】

丙吉上面这段材料对我们最大的启发其实莫过于“有恩不图报”。

从表面上看,有恩不图报,是为了避免让受恩者觉得当初你帮他是带着目的性。

如果对方一旦这样认为,那么对方心中对你过往的帮助下感激之情会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你携恩图报,亦或者公开场合声称你对谁谁谁有恩,这无异于把对方逼入了一个道德困境。

即,对方不得不要感激你,满足你提出的需求。

关于这个,没有人愿意被胁迫。

同时更把对方置于一个低阶层级,即什么人会要别人帮助?当然是弱者啊。

这毫无疑问在揭疮疤。

所以,一旦携恩图报,基本上算是关系到尽头了。

而有恩不图报,相对就进退自如了。

你对对方有恩,你却不说、不提,更显得你帮他处于真心没有目的,如此越显珍贵。

如果对方记住,你不说,对方也会想方设法回报你,甚至回报得比你预期的更多。

如果对方记不住,你就算去说了,对方也未必会感激你,搞不好变成路人甚至反目成仇。

至于你是不是真的施恩不图报?

反正我是相信,所谓的利他主义前提都是利己,只不过区别自己是不是会说出来而已。

所以,帮别人还是要帮的,这是结善缘。

不过呢,帮了之后就当忘记这件事,不要去提、也不要宣扬,将来终有一天你会收获大福报。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