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庄园:不自信的“985废物”与“双非废物”缘何被区别对待?
近来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出现备受关注,这个讨论组的大火显示出许多重点高校的大学生自信心缺失的现象。但就在这个词大火之后,豆瓣小组同样出现一个类似叫“双非废物互助组”的讨论组,组内简介是“在985、211废物的映衬下,双非废物必须拥有姓名”“大学期间平平无奇,没有实现为人称道艳羡的逆袭,在双非里挣扎,并且承受被其他人拉开差距的压力”。但是与“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不同,这个组至今成员不过千,并不像985小组那样引起广泛关注。同样是不自信的大学生,为何“985废物”组与“双非废物”组差异如此之大?为何“985废物”能创立那么受人关注的组?本文将对此进行探究。
一、自我归因的区别对待:内向归因打击信心VS外向归因安慰自己
“双非废物”与“985废物”相比,没有那么强烈的内在心理冲突,因为在不同种类的学校中他们对于自己是“废物”这件事情的认知是不一样的。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基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判断解释提出归因理论,并在研究中发现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对于一些“985废物”来说,他们相对来说有着较好的外部的社会资源,且在那种环境下自身也会比较努力,在可控的努力之中没有比得过周围的同学,就会把失败归因到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能力上。韦纳等人认为,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如果把失败归因到能力,以后可能还会期望失败。在失败期望的潜意识中,“985废物”越是做事情畏畏缩缩,不敢上前,也更可能再次失败。由此导致一种失败——期望失败——失败的不断恶性循环。而“双非废物”的不自信虽然也存在,但是其行动失败的归因可以不仅仅责怪自己能力,也可以责怪外在的环境。比如在“双非废物互助组”中,就有如“双非一本和二本没有区别”的讨论贴,把失败归在学校等次低,自己才没有竞争力。“双非废物”的多重归因会给学生带来些安慰,至少会部分相信自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985废物”比“双非废物”有更严重的“废物感”,更急迫的想要解决自己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
二、学校环境的区别对待:光环加持的有口难开VS同病相怜的抱团取暖
与双非学校的大学生相比,985、211高校的大学生,其本身名校光环的作用下,会接受外界对自己更高的期待与要求。对于这些“985废物”而言,内心自卑难以随意倾诉。因为这些学生身边围绕的可能是自信满满的学霸以及与其有一定差距的亲戚、同学。他们向外界倾诉自己的不自信会面临着被说“矫情”以及“虚伪的学霸”、“凡尔赛”的风险,所以这些缺乏自信的学生除了会和少数较为亲近、真正信得过的朋友之外,他们不太可能轻易排解内心的苦闷。但是这些缺失自信,有着“废物感”的学霸并非单独的个体,当他们发现豆瓣网的讨论组相对宽容之后,便自发的组成了一个有着相同特质的、专门倾诉的、树洞性质的讨论组。在这个讨论组中,这些不自信的同学在其中可以找到共鸣,倾诉不快,并且互相解决问题。而“双非”院校的这些不自信的同学相对来说就没有太多类似的烦恼。因为他们进行自己不成功的归因之时可能归因到共同的外部环境,在这个归因中同校、同院、同班的同学与同学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双非废物”与“985废物相比”并不存在那么明显的孤独感,内心的失败情绪更可能找身边熟识的同学互相倾诉。
三、社会反响的区别对待:天之骄子令人瞩目VS普罗大众无人问津
与985、211的高校相比,双非院校建立的讨论组就目前来看,影响力实在是小的可怜。“985废物引进计划”建立之后,获得各个媒体的关注,很多媒体还去采访这个组的成员。而“双非废物互助组”却至今人数不过千,很少有媒体去报道、探究他们的生存境况,组内讨论贴也寥寥。究其根本,是因为二者的社会声誉以及带给人们的认知冲突不同。在社会中,是存在着隐形的社会鄙视链的,人们更多的喜欢把目光投向所谓重点高校,也把更积极的态度以及期待加在这些学校的学生身上。人们总是自然而然的认为这些有着好学校光环的学生理应自信。如果去查查文献,就会发现早已有很多研究表明重点高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是比非重点高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低的。但是当这些学生同样在媒体上说自己不自信,更多的人会对他们的不自信感到诧异,对那些普通的双非院校大学生不自信则觉得是“理所应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想要抓人眼球,吸引观众,获取更多流量的媒体也更倾向于多去关注、报道“985废物”,而“双非废物”只能获得较少的社会回应。
无论是哪个学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不自信都应该得到关注。放在当下,不自信或许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其背后隐藏着的是整个社会的一些问题。只不过因为身份不同,不同人的反应与感受不同,在研究当代大学生不自信现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