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期刊《中国电影研究》创刊啦!我校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教授出任主编

近日,由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编辑团队,专注于中国电影研究的国际英文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Film Studies (JCFS,《中国电影研究》)正式创刊,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教授任主编。

第一期内容即将在今年五月通过德古意特正式出版。

期刊团队

Journal of Chinese Film Studies的期刊团队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电影研究专家组成。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教授任期刊主编。

期刊简介

《中国电影研究》是一本以中国电影为研究对象,面向全球学界的国际英文学术期刊,于2021年创刊,由国际著名学术出版社德古意特(De Gruyter)出版,北京电影学院王海洲教授和中国传媒大学金海娜教授担任主编。本刊为半年刊,以印刷版和电子版的方式全球同步发行。

Journal of Chinese Film Studies立足中国,面向国际,旨在搭建一流国际学术平台,发表国内外高水平的中国电影研究成果,加强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促进国内外电影研究界开展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电影研究的全球发展。本刊刊发有关中国电影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包含但不限于中国电影的历史、产业、美学、创作、传播、接受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证探析。鼓励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以多样的方法与丰富的视角开展中国电影研究,鼓励中外学者开展合作研究。

Journal of Chinese Film Studies主要刊登原创性论文、深度访谈、书评和影评。为确保论文质量,本刊由国际化的编辑委员会和审稿专家进行双向匿名同行评议。

《中国电影研究》创刊词

自1895年电影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就此进入了异彩纷呈的光影时代。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艺术经历了由无声转为有声、由黑白转为彩色、由平面转为立体等技术上的革新。如今,在新科技浪潮的引领下,VR、AR等数字技术的介入,网络平台与传统影院的互补,更为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技术革新也推动了世界各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

回顾世界电影发展史,可以发现,世界电影的繁荣发展是世界各国电影艺术互动交融、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对电影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对类型电影的开掘发挥了领军作用;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在内的欧洲电影则在电影的艺术探索上功不可没;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伊朗等亚太国家,以及尼日利亚、埃及、塞内加尔等非洲国家,也努力通过电影来展现民族特性,为世界电影文化的多元建构贡献了力量。

中国电影有着110余年的历史。近年来,中国电影更是获得了长足发展,在产量、票房、银幕总量和观众人数等方面已经处于世界前列,成为促进全球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的艺术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早期中国电影人在观看与学习外国电影的同时,就开始了对中国电影民族风格的探索,为世界电影贡献了《劳工之爱情》《渔光曲》《小城之春》《神女》等传世经典。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中国电影也涌现出在世界电影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影史佳作。《红高粱》《黄土地》《香魂女》《三峡好人》等都曾在各大国际电影节大放异彩,通过光影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国电影研究在中国国内蓬勃发展,涌现了一些代表性学者和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在国际上,中国电影研究也逐渐成为显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与青年学子投身其中。然而,目前中外学界对于中国电影研究还处于相对各自独立的状态,交流与对话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创立《中国电影研究》国际英文学术期刊,旨在建构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汇聚全世界关注中国电影、研究中国电影的学者,以多元包容的学术态度,共同探讨中国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推动用跨学科的方法研究中国电影的理论与美学、批评和实践,聚焦讨论中国电影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融通国内外对于中国电影的学术研究。

《中国电影研究》是第一本由中国学者担任主编的国际英文学术期刊,会将中国电影产业的最新发展和中国电影研究的最新成果带给国际学术界,使得国际学术界能够倾听来自中国电影研究者的声音,并进行沟通与对话。《中国电影研究》主要刊登原创性论文、深度访谈、书评和影评。期刊邀请了来自全球各地,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中外学者,组成了实力雄厚的编辑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为期刊的学术质量把关,为未来发展献策,团结和依靠国内外学者,共同将期刊打造成一本在电影研究领域具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期刊,成为全球学术界信赖和欣赏的知识平台。

《中国电影研究》将成为全球中国电影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学子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对于中国文学研究、中国研究、文化研究、媒介研究、跨文化传播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学界同仁也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电影研究》创刊号包括由12名中外知名学者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内容丰富,论述精彩。既包括对中国电影导演、电影作品的深入探析,也包括对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美学、历史、海外传播、教育与教学、与软实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

向上滑动

康浩(Paul Clark)对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发展,尤其是“第五代导演”进行了重新思考,分析了“第五代导演”的鲜明特色,指出其承前启后的作用。

蔡秀妆探讨了《世界》中的现实与幻想,分析了贾樟柯导演如何通过运用动画为现实主义作品,增加幻想的色彩。

司徒安(Andrew Stuckey)以《长城》《山河故人》为例,对当代中国电影中的特效和奇观进行了分析。

张建德(Stephen Teo)展示了东西方电影研究者对功夫电影的不同理念,提出若融合东西方价值观和标准,会为研究功夫电影提供新的视角。

丁亚平阐述了自己在中国电影通史领域的的实践与思考,回答了电影通史该如何继承与创新。

王海洲从中国电影的自身特点出发,探讨了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可能性。

马耐庵(Markus Nornes)探讨了书法这一中国电影乃至亚洲电影中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从书法和电影的内在关联出发,重新思考了电影的本质问题。

大卫·德赛(David Desser)回顾了自二十世纪30年代以来,纽约在中国电影国际化上所发挥的枢纽作用。

中岛圣雄(Seio Nakajima)梳理了20世纪初至今,日本的中国电影研究进程,分析了五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与趋势,指出越来越多的人文社科领域以及非文学和电影学科的日本学者们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电影研究。

马兰清(Gina Marchetti)通过所开设的全英文慕课《全球视角下的香港电影》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探讨了数字时代,新科技对于华语电影研究和教学的全面影响。

任格雷(Gary Rawnsley)认为电影是偶然性软实力,分析了中国电影在展示国家软实力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局限。

骆思典(Stanley Rosen)通过对北美市场中国电影的量性研究,分析了中国电影走向国际所面临的结构上和制作上的障碍。

上述学者精彩深入的探讨,展示了中国电影研究的最新成果,加深了学界对不同国家、地区中国电影研究现状的认识,并对中国电影研究的疆域开拓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未来,《中国电影研究》不仅将刊发更多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学术成果,也希望更多地展示中国电影研究的新兴力量,促进中国电影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繁荣与发展。

投稿攻略

《中国电影研究》(JCFS)旨在刊发有关中国电影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包含但不限于中国电影的历史、产业、美学、创作、传播、接受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证探析。鼓励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以多样的方法与丰富的视角开展中国电影研究,鼓励中外学者开展合作研究。那么要如何投稿JCFS呢?本文将分三步带您进入投稿过程。

01

投前必看

您的稿件与JCFS是否兴趣相投

《中国电影研究》以英文刊登原创性论文、深度访谈、书评和影评。为确保论文质量,本刊由国际化的编辑委员会和审稿专家进行双向匿名同行评议。

JCFS感兴趣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电影史、电影产业、电影作者、类型电影、电影中的文化与社会、性别议题、少数民族电影、电影国际传播、中外电影合作合拍等...

02

投前修订:

特别注意,这些格式很重要

字数要求

来稿的学术论文长度应为6000-8000个英文单词(包括注释、参考文献等),书评和影评的长度不超过1500个英文单词,访谈的长度不超过3000个英文单词。文章摘要长度为100-150个英文单词,关键词3-5个。作者简介为100个英文单词以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