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有机更新”记
西文庙坪,曾是湖南最高学府“长沙府学宫”所在地。
长沙府学宫,由湖南巡抚李瀚章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新修缮,被认为是“湖湘文脉”所在,盛极一时。学宫于1938年毁于长沙“文夕大火”,如今仅存的“道冠古今”牌坊上,仍然可见被浓烟熏黑的痕迹。
因为长沙百姓习惯称学宫为“文庙”,学宫旧址以西的学宫门正街、古潭街、豆豉街、白鹤巷、望岳园等历史街巷,加上“道冠古今”牌坊、梅公馆等历史建筑所组成的片区,被称为“西文庙坪”。
这里是“老长沙”的核心区域,也是长沙老城区中城市肌理最完整、记忆保留最清晰、历史底蕴最浓厚的地块之一。
可能是因为经历过“文夕大火”的殇痛,长沙人格外珍惜“老长沙”。长沙是早就提出了老城区“有机更新”概念,并进行了精细化和机制化的实践。
如今,漫步在“有机更新”后的西文庙坪,随处可见青砖、小瓦、麻石路、马头墙和古水井,明清时代的里巷骨架格局四通八达,一时间仿佛又闻到了当年长沙的老城烟火气。
老城市,新味道
“有机更新”,是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提出的。
他认为,城市建设应当顺应原有的城市结构,遵从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发展,使改造区与城市整体环境相一致。
近代以来,中国在城市改造时常常是或大拆大建,或“洗脸擦粉”,或“综合整治”。吴良镛提出的“有机更新”是一个理念上的进步,也是回归——也就是说,要传承历史,修旧如旧。
这个理念,被特别珍惜“老长沙”的长沙人借鉴、研究、并发展细化成了政策和行动。 2018年,长沙正式启动老城区“有机更新”,并制定了一个关于老城市有机更新的指导原则。
首先,“老城区'有机更新’不是简单追求外部好看,而是传承历史文化、强化宜居功能、彰显城市活力”。
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过程中,要做好“有机”二字的文章,处理好“拆、改、留”三者的关系。
具体的原则是:把“留”放在第一位,然后再来改、拆,“有条件、有价值保留的,就不要一拆了之;能做微创手术的,就不要动大手术”。
于是,“有机更新”这个抽象的理念,在长沙被进一步“解构”成了一句句通俗易懂的口号,口口相传。 比如, “老城市,新味道”、“突出宜居性,留住老长沙” 、“以留为主,留改拆并重”。
搞清楚群众诉求特别重要
“文夕大火”之后,长沙老城侥幸留存下来的部分仅有5.6平方公里,其中3.15平方公里在天心区,包括极具“老长沙”特色的西文庙坪片区。
西文庙坪又是“有机更新”难度最大的一块片区:区域面积大、人口密度大、建筑年代久远、安全隐患多。
特别是,“文夕大火”后这里重建匆忙,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和配套,因此危房多,漏水严重,房子多为上世纪80年代前建成的低矮木制结构私房,且街巷狭窄,消防车无法进入。
西文庙坪片区“有机更新”负责人刘向和他的团队需要一边摸索经验,一边总结经验,为今后在其他片区复制“有机更新”提供参考。
经过两年多的挨家挨户调研、摸排、实践,他们总结出了老城区“有机更新”八大步骤:调研摸底、城市设计、协商征收、修建性详细方案、节点征收、施工图设计、建设施工、业态复兴。
刘向强调,除了听取历史、文化、交通、市政等各方面的专家意见之外,搞清楚老百姓的诉求特别重要,不能想当然。
建设施工的原则,则被总结为 “四增两减”: 增加公共空间、增加基础设施、增加支路(打通节点)、增加绿化,减低开发强度和开发密度。
“要着力解决老百姓最关心关切的民生问题,比如下水、厕所、屋顶漏水、雨污分流和管网改造问题。”刘向说。
有机更新,也不光是房子、街道和水电气的更新,还要有理念更新和业态更新,是一个“全链条”的过程。
西文庙坪目前已经进入业态复兴的阶段。刘向和团队正在制定“业态引导政策”——“既要导入新的业态,又要保留烟火气,使之宜居宜业宜游,还要体现长沙个性:接地气、适合年轻人发展、包容性强” 。
精美长沙,四精五有
除西文庙坪之外,“城北第一街”开福区潮宗街项目也因为“有机更新”效果显著,获评湖南省首个联合国人居环境署城市更新指导项目。更早的芙蓉区都正街项目,已经成为“有机更新”实践典范和长沙“老街小巷名片”。
2018年以来,长沙因为“有机更新”后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连续3年获得国家级表彰。
2019年,长沙又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城市人居环境局”,统筹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
“长沙城市更新投资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也在2020年7月正式揭牌。
记者看到,在长沙市城市人居环境局刚刚提交的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思路汇报材料上,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作了如下批示:城市更新和历史街区保护是我们要加快推动的工作,要抓住试点契机,加快更新步伐,完善工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聚焦重点地区,确保工作成效。
未来数年,长沙将全面对标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从细微之处着手,以'绣花功夫’,全力推进'精美长沙’建设,打造长沙城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