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是天帝遗留给人类的密码,人类因此得以窥破宇宙天机
“河出图”和“洛出书”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河出图”和“洛出书”是中华文明发展上的两件大事,它解决了天地空间变化的根本脉络问题,包括人为的神化成分,共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
《易经》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说,圣人能够领悟并遵行天道宏旨,获得成功。传说在上古时期,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一匹龙马背负“河图”,浮出水面并献给了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即《易经》的源头。
到了虞舜时期,洛宁县的洛河中,有一头神龟背驮“洛书”,把它献给了正在治水的大禹,大禹参透书中深意,治水成功,以山水区域为界,划分天下为九州。并依此定九章之法,管理天下,后人整理成书曰《洪范》,“洪范”意即“大法”。从此,这两幅神秘图案代代流传,成为中华文化和阴阳五行术数的源头。请看下图:
对照图表可以加深领会
如此简单的两幅图表,至今也没法确定它们的具体创作年代和确切地点,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千古不解之谜。虽然《易经》《尚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记述,但都语焉不详,难窥其实,因此成了虽有文化样态和实质内容,却无具体创作者地点的神奇传说,因此被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加以保护。
尽管如此,但它们所揭示的天道奥秘,却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源头活水和研究的重点领域,几千年来,尤其是宋朝以来的研究结论是,图案源自天上的星宿,蕴含着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是实实在在的'宇宙魔方',“河图”之“河”,实指星河,对应人类生活的河流。天有9天,地有9州,天有28星宿,地有28个区域,王勃《滕王阁序》有“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之句,说的就是这回事,因为天文名称的角、亢、氐、房、心等等,很复杂,不予赘述。
河图洛书与八卦
这一套纯天文系统“图说”,但由于它的深奥难懂,在传播上古智慧的同时,也为思想的宗教化埋下了伏笔。这一点跟老子思想道教化是一样的。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其演绎成“天人感应”学说,把祥瑞灾异跟人类社会伦理挂起钩来,认为自然现象是上天对人类的一种意志表达,并把它塞入新儒学之中,成为皇权天授的理论依据。
到了东汉时期,谶纬之学将河图洛书神秘化,进一步神化皇权,并奉孔子为教主,将儒学发展为儒教,逐渐形成完备的宗教神学体系,光武帝刘秀将儒教国教化,建立了完备的封禅、明堂(明政教之所)、南北郊、社稷等郊、庙祭祀体系,并逐步制度化,成为帝王合法性、正统性和神圣性的必须仪式。
虽然谶纬之学神化了古代“唯物”思想,但作为古代文化中的神学启示,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哲学、文学、道德、伦理、艺术、宗教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谶纬之学
数字崇拜与主要哲学概念
当人类分得清一个人和两个人,一匹狼和一群狼的时候,数字的概念就产生了,科学家发现,数字概念的产生可能比人类使用火的历史还长。远古时期的人类对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充满敬畏,如同对待火,并给火的主宰者取了个名字叫“祝融”一样,先民们一样对数字充满崇拜,这是世界各民族在文化启蒙时期的共同特征。
被西方誉为文化核心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同时也是数学家,他就不赞同他的前辈泰勒斯说的“水是万物之源”的结论,他认为宇宙万物源于数字,比如1是一个点,2是两点成一线,3表示三点成面,四便是体,点、线、面、体共同构成了事物的形状,天地万物不管什么形状,都离不开表达它们的1、2、3、4……
中国古代的文字,虽然不是今天的阿拉伯数字,但是概念是相通的,下面是甲骨文数字:
甲骨文数字与阿拉伯数字对照表
这些数字,表现了远古先民所具有的天文、地理、原始宗教、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认知。在这些数字崇拜中,集中体现在对一至十这十个基本数字的崇拜,但这十个基本数字并不只是数学意义的数字,它们体现更多的是宇宙观意义、祥瑞意义和美学意义等,在古人看来,每个基本数字都是不分彼此的完美、吉利和充满智慧,掌握了它,就懂得了世界,懂得了一切。
河图及其“中”。河图最初的原型并不是上面那个规规矩矩的图案,而是一条白色旋转的龙(后来的一黑一白双龙图,即太极阴阳图是慢慢演变而来的),代表着银河,围绕着一个中点运转,而这个中点就是北极星。因为在古人看来,日月群星都是运动的,只有北斗星是恒定的,这个唯一“不动”的星,被称为“天极”。以“天极”为中心,四面八方在此间的交叉点叫“中”。老子云“多闻数穷,不如守中”的“中”,“中庸之道”的“中”,都有这种原始意义,即保持整个系统正常运转的最佳状态和和谐程度。
北斗
这一“星图”,在天为象,在地成形。在天为象乃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
洛书与五行。洛书就是万物运行“脉络图”,是表述宇宙空间万物,包括水的轨迹脉络图示。传说大禹治水就是依照图示要求,依循水性下流的特点,疏放成功的。洛书上的纵、横、斜三条维度的数字总和都等于15,这就是平衡。
“河图洛书”在宋朝的发扬光大
尽管河图、洛书在《易传·系辞》中就已出现,孔子也在《论语·子罕》中悲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但这两幅图一直秘而不宣,不为世人所知,直到北宋,文化昌明,百家融合,道经学家刘牧在著书《易数钩隐图》后,这两幅图才真正地为世人所知。
《四库全书·易数钩隐图》
儒家强调道统,认为传道有一个传承有序的系统,孔孟都认为这个道统由尧舜而至于汤,由汤至于文王,由文王而至于今。那么,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道统流变如何呢?这还要从北宋的道经学家刘牧说起。
刘牧强调道、统一致,故为当时学界所推崇,他的易道之学源于唐宋间的著名道家学者陈抟,《宋史·陈抟传》记载:陈抟少年落第,从此不求俸禄官职,遍访名山,以山水为乐,后先后栖居于武当山、华山、少华山等名山,潜心修道20余年,唐僖宗、周世宗、宋太宗、真宗均待之优厚,赐名号,赏紫衣,修宫观。
陈抟以老学为主,兼融道易,以老子的宇宙人物生成论、反本说、返朴归真、归根复命思想为旨归,将《易经》卦爻变化的节序性、规律性思想与《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相结合,从而以体用的方式贯通道体与器用,沟通形上与形下,为修持确立形上的本体依据,也为形上的道体奠定形下的现实的、物质的基础,使修道者能够兼顾“穷高极远”和现实落地。
周易
刘牧所传河图洛书,便是从陈抟的《先天图》发展而来,这个先天图,据《宋史·朱震传》记载:“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 邵雍,即“北宋五子”之一的著名道学家,“先天图”就是伏羲的乾坤坎离那种图式,区别于后天的周文王八卦图。
陈抟重视对“数”的研究,所谓“数”,就是“河图”、“洛书”以及《易经》中的数学、数理和数学规律。 《易龙图》就是其数学代表之作,他建构了以“易图”为核心的各学科框架体系和指导思想,在中国道文化史和科技史上,都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
北宋五子是宋代理学的发轫阶段,他们都是易学的领军人物,周敦颐糅合了道家的天道思想和儒家的中庸思想,其《太极图说》为理学代表作;邵雍为先天象数学创立者,渊源于道教,他把宇宙发生的过程归结为神秘的“象”和“数”的演化过程;张载发展了“气一元论”的思想,对宇宙万物的矛盾运动,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等做出了说明;程颢、程颐建立了系统的以精神性的“理”为核心的学说体系。
河图洛书
到了南宋,朱熹更是把河图洛书置于“易学”著作的卷首,大加推崇。但朱熹跟从前的以九数为《河图》和以十数为《洛书》做法相反,而是以十数为《河图》,以九数为《洛书》。到了晚年,他有所觉察,说“而自今观之,如论河图洛书,亦未免有剩语。”
并说:“近又尝编一小书,略论象数梗概。窃自谓学易而有意于象数之说者,于此不可不知,外此则不必知也(《朱子语类》)”。
当代学者刘诚阳先生认为,朱熹《周易本义》中的河图洛书是存在问题的,他的错误来源于他的学生。朱熹让弟子蔡季通到民间搜集失传已久的河图洛书。结果蔡季通在四川少数民族的老乡(有说是彝族的)家里果真找到了,就这样,朱熹把放在了《周易本义》 的篇首。但是这位弟子只给了朱熹两张图,自己私藏了一张。于是朱熹就在那两张图上做起来文章,却不知道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