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文化
时间:2010-10-14 来源: 点击:750
“民以食为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两句名言道出了农业、社会发展和水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也道出了水文明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水文化根深叶茂,农业与水文化同行,是水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农业水文明。
现代科学的文化观认为,一切有利于人本身作为社会生活主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及其成果,都可归属于文化,文化范畴很广泛,农业水文化是文化海洋中的一叶小舟,将水、农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现象。
农业水文化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动力源,人对食物的需求、人对水客观深入认识、农业与水关系的掌握等诸多因素,促进了农业水文化的发育、昌盛。农业水文化具有多层次的内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农业水文化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控制、管理水资源的过程中产生出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结晶。
农业水文化表现是多方面的,“天人合一”的众多水利工程或者与之相关的技术,是农业水文化的物质体现,对农业水资源诸方面的认识形成了农业水文化精神方面的内涵,农业水资源的法律等众多相关内容构成了农业水文化政治基础。
翻开中国的历史,农业发展促进了水文化,同时水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业的发展。我国众多的古老的水利工程,与农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著名的都江堰工程,到目前还在发挥着作用,成为世界的一个奇迹,它的建成使洪旱灾害频繁的川西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世无饥谨”的鱼米之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红河流域的哈尼梯田,规模巨大,绵延数千亩,梯田层层叠叠,从山脚到山顶数以千层,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人工景观,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一个奇迹,其所形成的底蕴深厚的水文化,是哈尼族“天人合一”真实体现,融入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农业水文化有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工程性,相当多的农业水文化与水利工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都江堰、哈尼梯田、坎儿井、南水北调等等,通过工程措施调蓄水资源实现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持久性,农业水文化伴随着人类的繁荣而繁荣,人对食物的需求构成了农业水文化持续不断发展的动力源,它将永久地伴随人类,服务人类。绿色性,农业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不可避免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模式成为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准则,建立农业绿色水利模式是必由之路。高效性,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利用尽可能少的农业水资源,产生更多的农业服务是农业水文化追求的目标,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农业水文化自身要求。广泛性,农业是生存的基础性产业,在我国从业人数众多,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相关人员受到多种形式的熏陶,不断地利用、创造、改进农业水文化。
农业水文化对于建立“节水高效防污型”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充分地挖掘这种潜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原文发表在中国水利报现代水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