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们宁波祭祀那些事
我们宁波这边普通百姓对两个祭祀(祖宗)特别重视,一个七月半,一个是过年。祭祀菜可以九碗(三荤六素,素食以豆制品为主,荤的就是鲫鱼,猪肉鸡肉这类),十一碗,成单的。
七月半时,早稻收割已经完成,晚稻也种下,一场辛苦结束,农民也暂时有点空闲,将息将息。这阶段祭祀是最合适的,自家养的鸡也有二斤左右了,正是又嫩又鲜的时候。于是,一场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的祭祀开始了。碰到邻居的口头禅就是“祭日”做了吗?邻居阿林家平时连酱油都舍不得买,祭祀照样杀鸡。
祭祀中香,蜡烛,纸钱也绝对少不了。村中人纸钱基本不买的,他们一般提前准备好了的,几位老太太聚在一起念佛念几天,边念边在黄纸上点着红点计数,然后折成帖子的样子,“帖”还用红纸剪的漂亮图案来装饰,念来的“钱”平分。
会剪纸的婆婆就又多了一份差事,她一般会在念佛前预先把这工作准备好了,有时还会买给需要的人,价钱当然很便宜。
祭祀的“钱”也有种类的,比如四人一起念一天的叫“四星佛”,十人念一天的叫“十报佛”。以前念一天算“一桌”,如今念佛婆婆也加班加点,一天念“两桌”。
倘若你家没有参加共聚念佛,做祭祀照样要烧“纸钱“,那就得预先在负责的念佛婆婆那里订好,或者干脆请念佛婆婆到家念一天,甚至几天,如今价钱也比以前贵多了,地方不同需求量不一样,价钱也有差异,也好像市场经济。当然,还要招待点心之类。
如果共聚念佛,念佛的婆婆身份也有所选择。他们特别欢迎福气好的,比如老公健在,子孙满堂等。有的还要凑生肖等!参加念佛是有具体要求的,比如,念佛期间要吃素,有一次,一个婆婆吃了荤参加了,没她就无法开展“工作”,只得叫她认真簌簌口。可见,其中也有权宜之策。
我的母亲是解放前的师范生,也可以算是文化人,未退休时她也做“祭祀”,不过似乎多数都是我们催出来的,我们惦记的可不是祖宗,而是那些美味。在菜上母亲往往打破常规,平常人家,做祭祀不用海货,母亲说活人要吃,死人也要吃,她就大胆地用海虾海蟹等。祭祀烧的“钱”她是自己一个人念的,就念最简单的“阿弥陀佛”。
祭祀中,我们基本只负责拜拜。心里巴不得早点完成,因为在那个年代难得吃上这么丰盛的菜。母亲退休后,就不用提醒,经济也越来越好,每年二次祭祀,雷打不动了。但烧的依旧是母亲自己念的“纸钱”。祭祀中,母亲还会对祖宗说些美好愿望,求祖宗保佑之类。祖宗这饭可是不好白吃的哦……
结婚后,我偶尔也会做祭祀,纸钱都是买的,要便宜就到香烛店里买几块几十元钱可以应付了,如果到农村老婆婆那里买,价格可是不菲的,十年前要好几百钱,因为念的人有十个呢,这在他们看来就是不是“假货”,是实打实念出来的。
祭祀时,我也叫孩子拜拜,重复母亲说过的一些话。后来,唯一不同的是门口放把伞,因为父母亲过世了,听说过世的人不能随便进女儿家的,有谁管着的,但只要摆一把伞就行。这一举措家人都是支持的,反正又不会浪费什么。何乐而不为呢?况且,父母过世后,根据遗嘱,我们做女儿的也继承了部分钱呢!这钱有很多很多次祭祀可以做呢!
有人说,你那是迷信的;有人说那是佛教的。我说那只是风俗习惯!友友,您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