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和宋真宗的遗物埋在一起,又非盗墓者所为,专家:过程曲折

2019-04-25 09:24

唐玄宗和宋真宗的遗物埋在一起,又非盗墓者所为,专家:过程曲折 | 文 青山文斋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各地军阀为政的岁月,1931年蒋系的嫡系军官马鸿逵奉命率部占领了山东省泰安市,他计划在泰山脚下阎王庙倒塌的文峰塔旧址上,替死亡将士修建墓碑。马鸿逵出动士兵挖山推土,却在泰山脚下的文峰塔的塔基里挖出两只金盒,盒中分别装着15枚和16枚带字的玉片。马鸿逵认为,金盒都是值钱的宝贝,猜测慎重地放在金盒中玉片肯定值大钱。于是,马鸿逵秘密把它们带到北平,找人鉴定。参与鉴宝的三人,一个是资深文物学者,另外两个是老练的古董商人。

三人打开金盒仔细研究后傻了眼,原来两只金盒里装的都是皇帝封禅时用的“玉册”,15枚的“玉册”质地为粉白色阶玉,每一枚长29.5厘米左右,宽3厘米,厚1厘米,共135个字。玉册上书法为隶书,末尾有两字楷书“隆基”,应该是唐玄宗的遗物;16枚的“玉册”质地为为白色闪玉,每枚长29.5厘米,宽2厘米,厚0.75厘米。玉册上共227个字,为楷书,书法自然西脱而又天真拙趣。通过祭文判断,应该是宋真宗的遗物。这可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无价之宝!

因为历史上从秦始皇开始,有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12位帝王曾经到泰山封禅。在仪式结束后,皇帝们都将封禅的“玉册”深埋于祭祀用的五色土下,从来也没有人发现过,甚至大家都怀疑文献上关于“封禅玉册”存在的真实性。清代诗人张铨甚至在登顶泰山后,于泰山极顶无字碑西侧的碑碣上,刻写下““莽荡天风万里吹,金简玉册至今疑”的诗句,所以,这两份“玉册”的发现简直可以用“历史性突破”来形容。

但是,唐玄宗去世至宋真宗降生,中间相差了206年,他们两个帝王的遗物怎么可能放在一处呢?而且封禅的“玉册”涉及到皇帝“与天地沟通的私语”,从来都是深埋而不传于世,宋真宗怎么可能得到唐玄宗的遗物而一起埋在泰山呢?难道是盗墓者分别盗挖后,又由于什么特殊原因而匆匆将两只金盒埋在土里?但是,唐玄宗和宋真宗也不可能使用同样的金盒啊!难道能用帝王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来解释?

这种种疑惑不是三位民间专家能解释清楚的,马鸿逵更是一头雾水。马鸿逵无意中得到两件的无价之宝的消息传出后,各方势力都展开激烈争夺。迫不得已的马鸿逵只好伪造“被盗”现场,对外咬定宝物失窃,这才平息了风波。直到1970年,马鸿逵在美国病逝之前,才吩咐其夫人将两盒“玉册”带回台湾。1971年,唐玄宗和宋真宗的封禅玉册最终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玉器馆。

两盒“玉册”收归台北故宫后,考古专家们根据文献史料,对它们的来龙去脉做了一番详细的研究,才彻底破解了唐玄宗和宋真宗的遗物埋在一起的谜团,发现整个过程曲折无比。唐玄宗封禅时,对天地一番祷告,并祝愿子孙享受俸禄,百姓享受天赐的幸福。然后,用五色土砌成社稷坛,将“玉册”掩埋。时隔200多年后,有人在泰山脚下发掘出这份“玉册”,并呈递给了宋太宗。宋太宗认为,这是老天在暗示,他与先人唐玄宗一样的英明神武,便乐滋滋地将该“玉册”珍藏在内府。

宋太宗死后,即位的宋真宗毫无军事才能,辽兵大举进攻北宋,宋真宗被迫和辽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各方的舆论遺责之声不绝于耳,宋真宗想以封禅泰山来分散朝廷上下和国人的注意力,便授意奸臣鼓噪并伪造“天书”,假意受命于天,浩浩荡荡驾临泰山。他仿照唐玄宗的“玉册”,设计出自己的封禅“玉册”,并将唐玄宗玉册先行埋下,然后再将他自己的玉册埋在了上方。这就是1931年,马鸿逵的士兵在同一处地方,挖出两个皇帝的遗物的曲折过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