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第一夫人英格丽·褒曼怎么死的】英格丽·褒曼生平资料简介

英格丽·褒曼

  1982年8月19日,英格丽·褒曼在她67岁生日的那个秋风习习的夜晚,在与死神几经搏斗之后,终于告别了世界,永远地离开了观众,离开了她依依不舍的舞台。

  “在这里,躺着一位伟大的演员,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在演戏。”这是褒曼生前希望能在她的墓碑上刻下的一段话,也是她毕生恪守不渝的座右铭。

  英格丽·褒曼1915年8月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她的父亲是位画家兼摄影师。童年时代的褒曼倍尝人世间的不幸与坎坷。2岁那年,她的母亲溘然长逝。8年后,她唯一的亲人——父亲又离开了人间。孤苦伶仃的褒曼只得寄身于叔父家。不幸的遭遇,多舛的命运使她自幼养成胆怯、拘谨、温顺和善良的内向性格。

  唯一可安慰的,是她对戏剧的酷爱和向往。第一次观看话剧时,褒曼就惊叹于它的美妙动人。她目不转睛地观看演员们的精采表演,她完全被吸引了。她渴望有一天能出现在奥斯卡剧场。

  在她父亲老朋友的帮助下,褒曼终于上了瑞典皇家戏剧学校,并于1933年学成毕业。同年,她如愿以偿地踏进了电影艺术宫殿的大门。

  初上银幕的褒曼虽然扮演的多是配角,但由于演技出众,独具特色,不久就崭露头角,成为瑞典影坛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1936年,褒曼成功地主演了《插曲》。这是一部爱情故事片,描写的是一位女钢琴师同已婚的小提琴家的恋爱史。褒曼饰演美丽、多情、善良的女主角。她把娇艳、妩媚与刚毅融为一体,表演出色,动人心弦。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塞尔兹尼克看了《插曲》后,决定以重金聘请褒曼,并签订了长期合同。

  来到好莱坞,褒曼又重拍英语版《插曲》。她那容光焕发、清新秀丽的形象和精妙绝伦的艺术才华,使美国观众为之惊叹叫绝。一夜之间,褒曼终于成为好莱坞明星,被崇拜她的观众誉为“好莱坞第一夫人”。

  40年代,褒曼在好莱坞共拍摄了15部影片。在这些影片中,褒曼扮演的角色大都是追求自由、渴望幸福、忠于爱情的贤良淑女,塑造了一系列美丽、纯洁、清新、动人的艺术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因此,美国观众把她视为偶像,奉为“女神”。

  然而,褒曼并没有在鲜花与赞美声中陶醉。她勇敢地向自己挑战,决心超越自我,塑造新的形象。当褒曼看到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大师罗西里尼导演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后,大为震动,整个身心都被深深地激动着。她多次致信罗西里尼,希望与他合作拍片。不久她得到答复,远涉重洋,来到意大利,终于实现了与罗西里尼合作的愿望。

  使褒曼没有料到的是,她的意大利之行,招来了世界性的诽谤。有关她和罗西里尼的“风流韵事”先是在意大利,然后在世界各地的报刊上竞相曝光,流言蜚语铺天盖地而来。几经周折,褒曼终于结束了与牙科医生彼得13年的婚姻生活,而与志同道合的罗西里尼正式结婚。但人们对她的鄙夷、诽谤却并未因此而罢休。她与罗西里尼合作的影片也遭到失败的命运。

  事业的挫折和舆论的压力并没有使她一蹶不振。不久,她成功地主演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安娜丝塔西亚》。褒曼又进入了艺术创作的上升时期。她的演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终于又获得了纽约电影评论家协会颁布的最佳女演员奖以及奥斯卡金像奖。

  正当她的艺术生命处于巅峰的时候,不幸已降临在她身上——她患了乳腺癌,必须马上动手术。手术是成功的。但手术后她却遇到了可怕的结果:优美的线条不复存在,双手已严重乏力。这对一个电影艺术家是多么大的打击。但褒曼并没有在困难面前妥协,她努力恢复肌力,重返影坛。不久,她又参加《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拍摄。影片获得极大成功,她的精湛表演使她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女配角奖。

  具有强烈事业心的褒曼由于把全部心血奉献给艺术而无暇顾及家庭、孩子和丈夫,终于导致她继与罗西里尼离婚后又与第三个丈夫拉斯分手。坚强的褒曼把不幸和痛苦埋在心里,又顽强地向艺术高峰攀登。

  1982年,褒曼的病情恶化,但她还是参加了电视片《戈尔达》的拍摄。她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晚期癌症的剧痛,拍完了她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她的表演十分出色,人们看到年老的褒曼更加光彩照人,感受到了她那献身艺术的精神。

  庆祝电视片拍摄成功的晚会上,疲惫不堪的褒曼站在窗前,面色凄楚,眼含热泪,留恋地望着淡淡的路灯。她低声地对记者说:“谁知道啊,这可能是我最后与亲爱的观众见面了。”

  她的不幸被言中。1982年8月19日,褒曼终于走完了她67年的人生旅程。

  英格丽·褒曼——一颗闪耀的明星陨落了。但她开拓了一个新的电影时代,她的作品将作为世界电影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而永驻人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