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名字书写靖宇将军的传奇人生

众所周知,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工作需要,改名字的事情很常见,包括毛主席、周总理等都因革命需要而使用过不同的化名,但当革命胜利之后,多数人都会恢复本名。杨靖宇却很特别,他的化名远比本名的传播力更强。在他不平凡的一生中,曾使用过三个名字,分别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传奇经历。

一、原名“马尚德”:崇尚美德,仰慕英雄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乳名顺清。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5岁时,父亲因病早逝,此后,杨靖宇就和母亲张君及不满周岁的妹妹寄居在叔叔家,一家三口依靠叔父艰难度日。母亲节衣缩食,坚持送儿子上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正直、善良、有知识、有作为的人。7岁读私塾时,本村先生刘景臣给他起了“马尚德”这个名字,意为“崇尚美德”;同时,表字“骥生”,希望他能像千里马一样,实现老一辈人的厚望。

因受母亲和老师的熏陶与培育,马尚德自幼性格刚正坚毅,特别仰慕英雄。在他8岁时,农民英雄白朗领导的豫西农民暴动,在经过家乡李湾村“打富济贫”时,其英雄行为在少年马尚德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920年,他考入确山县第一高等小学。1923年秋,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入学不久,就加入由李大钊、陈独秀主持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自此,马尚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5年秋,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秋,马尚德毕业后,被派到老家确山县从事农运工作。1927年4月6日,在党组织的直接策划下,他与共产党员张家铎、张耀昶共同领导了确山农民暴动并取得成功。之后,建立起河南第一个农工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他被选为常务委员。在确山暴动中,马尚德经受了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表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

1927年6月6日,马尚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全部精力直至生命,都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9月初,河南省委遵照八七会议精神作出决议: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1927年11月1日,马尚德等人又领导了刘店起义,揭开了河南土地革命的序幕。在此基础上,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成立,马尚德任总指挥,李鸣岐任党代表。此后,他们转战豫南,开展革命游击战。“马尚德”这个名字从此响彻豫南,当时他年仅22岁。

在此之后,马尚德离开河南辗转到东北,领导抗日斗争,家人便与他彻底失去了联系,亲人们对他以后的行踪和化名都无从知晓。

二、化名“张贯一”:革命之志,一以贯之

1929年8月,作为刘少奇的“得力同志”,马尚德被派往抚顺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此前,满洲省委的工作人员向其交代去抚顺接头事宜,并征求马尚德化名意见。他回答道:“执行省委指示,一以贯之。改名张贯一随我母亲姓张,一以贯之坚持革命不动摇。”从此,他开始用“张贯一”这个化名,深入抚顺煤矿,联系工人群众,恢复重建被破坏的党组织,领导工人同侵占中国煤矿的日本矿主进行斗争。

他一到抚顺,即在西露天矿当了一名矿工。当看到矿工里山东人居多时,便自称是与河南省东北部相毗连的山东省曹州人氏,名叫“张贯一”。他拿起丁字镐和矿工们一起下到潮湿阴暗的矿井,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儿,吃着发霉变质的玉米面窝窝头。这里的矿工每天都有被饿死、打死的,还有被瓦斯熏死、烧死的。矿工们不了解他的底细,怕是矿上派来的侦探,都以怀疑的眼光看他。有时矿工们一起唠嗑,见他一来,就不唠了。他想接近这些矿工,可大家又不愿意与他说话,对此他不但不急躁,反而感到高兴:因为他知道,矿工们对他冷眼相待,说明大家的警惕性很高。

一天,一位老矿工一出矿井就摔倒在地,原来是几天没吃饱饭了。老矿工没钱请医生看病,家里又无米下锅,只好去找工头借钱。最后钱没借到,反而挨了一顿打,工头以“怠工”为名,要开除这位老矿工。听闻此事后,他便及时赶到老矿工家里。老矿工默默地看着他,一言不发。他知道老矿工怀疑自己的身份,就把仅有的两块大洋送给老矿工,转身就走。这时,老矿工眼含热泪,拽住他的手不让走,激动地说:“你来这些日子,我看出来了,你和别人不同,大家也都在议论你。俺们过去遭受的打击太大了,日本鬼子的手段也太毒辣了……”老人与他谈了许多关于矿山的情况。此后,矿工们对他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经过一段时间接触,矿工们见其耿直、热心、体贴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山东大老张”。将军他身高1.93米,是中国人里罕见的高个子,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关东大汉。有的人因其身材高大,也称之为“张大个子”。

在同矿工们的接触中,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大家乐于接受的如“拜把子”、组织兄弟团、识字班等形式,把矿工们组织团结起来。他不急于成立工会、开展政治斗争,而是先从经济斗争入手。当时,日本矿主为了更大限度地压榨矿工们的血汗,决定裁减人员,加长工作时间。毫无疑问,这将使矿工们或者失去饭碗,或者加重劳动强度。矿工们怨恨交加,都来找他出主意,于是他借此机会发动大家开展罢工斗争。矿工代表向日本矿主提出了改善劳动条件、增加工资等要求,如日本矿主不答应,坚决不复工。最终,日本矿主被迫答应了矿工们的条件。这一时期,抚顺党组织和工人运动不断发展壮大,矿工们也更加信任“山东大老张”。作为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他与抚顺矿工们结下的情缘,至今仍广为流传。

由于在抚顺领导当地矿工罢工,他又两次入狱,备受日本警察的严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也不承认所从事的活动。

三、改名“杨靖宇”:平靖宇内,痛击日寇

九一八事变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他历任东北反日总会会长兼哈尔滨道外区区委书记、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任满洲省委代理军委书记,继续领导组织民众开展武装反日斗争。1932年11月,他只身来到磐石领导南满游击队抗日斗争,由于工作需要,党组织要求其再次化名,并向满洲省委报告。之所以改为“杨靖宇”这个名字,原因如下:

一是因为活动在吉林磐石的南满游击队原政委叫杨君武,群众基础特别好,大家都叫他杨政委,但不幸在与日军的一次交火中身负重伤,被转移至哈尔滨治伤。省委决定派“张贯一”接替杨君武的政委职位。由于当时

队伍中很多人都是出身于山林武装,难免有些“匪气”,而杨君武的威望又比较高,中途换将恐怕队伍中有人不服,“张贯一”改成“杨靖宇”,容易给队员一种杨靖宇是杨君武兄弟的感觉,不至于影响到部队的士气。二是因为先后两任政委都姓杨,周围老百姓不容易知道原来的杨政委受伤了,能避免影响到他们的抗日热情。三是因为前后两任政委都姓杨,敌人也不容易察觉到游击队换将了,以致影响我们的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

此外,由于这支抗日队伍中朝鲜族人居多,朝语“杨政委”的发音就像“杨靖宇”一样;而“靖宇”二字又有“平靖宇内,痛击日寇”之意。出于以上这些原因,将军做出了改名“杨靖宇”的决定,这个化名充分体现了他不忘初心、矢志报国的伟大理想与坚定信念。从此,“杨靖宇”这个响亮的名字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一起,在战斗里成长,在战火中辉煌。

抗战胜利后,将军的家乡也解放了,确山县城不时有从东北过来的解放军大部队经过。将军的一双儿女——马从云和马躲,每天都从村里来到确山县城大街上,举着精心保存下来的父亲的照片,挨个问路过的解放军战士:“同志,你们认识我爹吗?我爹也是红军,我爹叫马尚德……”不知道站了多少天,问了多少部队,也没有父亲的消息,这使兄妹俩非常失望。

1950年7月1日,将军的老战友杨一辰(杨靖宇南满抗战时的亲密战友之一,曾任最高法院院长),在《河南日报》上发表长篇纪念文章《忆模范共产党员杨靖宇同志》后,兄妹二人这才知道父亲已经牺牲多年,原来父亲马尚德,就是大名鼎鼎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联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杨靖宇。

杨靖宇将军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在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英名必将流芳千古,他的功绩必将永载史册,其伟大精神也必将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

来源:《通化日报》2021年5月27日,作者吴雁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