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郯庐断裂带
一、郯庐断裂带简介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大的一条北北东向断裂带,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巨大的左行平移、裂谷作用和横向挤压多期运动过程。新构造期以来,断裂活动的强度减弱,规模缩小。
该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三百多年前,即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三百多年后的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7.4级地震,紧接着,1975年2月4日,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引人注目的是,这三次大地震以及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和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7.5级地震,它们的震中位置都无一例外地落在郯庐断裂带上或其附近。就小地震而言,该带及其附近,亦时有发生。这就提示了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现今仍在继续活动的活动断裂,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是郯庐断裂带一次次间歇性活动的结果。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0-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
北段
(黑龙江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度的主断裂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
(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
(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沭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沭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s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s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
二、郯庐断裂带北段和南段发生巨震的可能性
自有文献记载以来,北段只发生过5.8级地震,南段也未发生过大于6.0级地震,但在距郯庐断裂带不远的另一条平行断裂上,安徽境内曾发生过两次6.25级(1831/1917年)地震。
对北段而言,假设5.8级地震为一锁固体在其膨胀点的标志性事件,则下一次地震的震级约为6.3级,从6.3级发展到7.0级乃至8级,没有几百年的时间,根本不可能。
对南段同样如此。
对一个8.0级地震危险区,得发生多次6.0-7.5级的地震事件,才有可能发生一个8.0级事件(这是我们分析多个强震、大震震例得出的结果)。违反能量守恒原理的事儿,地震们也干不出来。
三、郯庐断裂带中段发生巨震的可能性
此段可划分为三个地震区(图1),这样划分出的地震区符合我们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
图1 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海城与京津地区地震区的划分
(绿圈和红圈分别表示研究区内1970年以前和1970年以后M³5.0级的事件,红色线为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蓝色线为第四级活动过但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情况不清的断裂,绿色线为平原区与盆地区的隐伏断裂,橘红色线为海域断裂,闭合虚线为地震区)
地震区名称:1-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地震区;2-邢台地震区;3-山东菏泽-河南濮阳地震区;4-京津唐地震区;5-海城地震区
某人看清楚了啊,郯庐断裂带在不在京津唐地震区内?
地震是岩石破裂的结果,小破裂发生小地震,大破裂发生大地震。与室内岩石破裂过程一样,当断层中的锁固体变形到膨胀点时,震群事件开始发生,变形到峰值强度点时,一个更大的地震发生。
1、海城地震区
自有文献记载以来,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已有1956年的孕育时间了(图2),是能量长期累积导致的结果。发生在1944年12月19日的辽宁丹东Ms6.75级地震,是1975年2月4日海城Ms7.3级地震对应的锁固段在其膨胀点处的标志性事件,是引发海城大地震的直接导火索。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海城地震是一次主震事件,1978年5月18日余震事件结束,新一轮的孕震周期开始。
在新一轮孕震周期内,辽宁岫岩1999年ML5.3级震群和2000年ML5.4级震群已使第一锁固段破裂完毕,即第一锁固段以震群方式破裂。2009年发生的的ML4.6级震群事件是第二锁固段开始破裂时的事件,2012年发生在营口的4.3级地震和前天发生在辽阳的5.1级地震,只是第二锁固段破裂过程的一些事件,都被俺提前成功判断。
估计海城地震区也就是个7.3级的地震危险区。现在虽然第二轮孕震周期开始,但和上一个孕震周期类比,起码也得需要1000多年的时间,才能发生7.3级乃至更高级别的大震。按保守估计,起码也得需要100多年吧。
图2 海城地震区19年-2010.6.5之间累积Benioff应变与时间关系
(为使图件清晰,1860年以前的应变值作为初值。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3000年为实际年份)
2、京津唐地震区
在该地震区内曾先后发生了1548与1597年渤海两次Ms7.0、1679年河北三河Ms8.0、1888年渤海Ms7.5、 1969年渤海湾Ms7.4(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上)、1976年唐山Ms7.8级大地震。由于1679年Ms8.0级和1976年Ms7.8级地震间隔时间较远且震级相差不大,可认为这两次地震是在同一个孕震区内的两次独立主震事件。从图3知,1969年Ms7.4事件是唐山Ms7.8级地震在其锁固段膨胀点处的标志性事件,依据该事件可准确预测到唐山大地震。
1969年渤海地震已经被1976年唐山地震利用了(属于同一个锁固体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的事件),它不会再闹事。在我们分析过的震例中,唯一可构成地震周期的是1679年河北三河Ms8.0级和1976年唐山Ms7.8级地震(同一地震区不同时间段的主震事件),间隔约300年。因此,可推断,在该地震区,发生下一次7.8级左右的大震还需约250多年的时间。
图3 京津唐地震区1730.9.30~2010.6.6间累积Benioff应变与时间关系
(为使图件清晰,1860年以前的应变值作为初值。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3000年为实际年份)
3、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地震区
在该地震区内曾发生过著名的1668年7月25日Ms8.5级山东郯城大地震。在1831年以后未有M³6.0级的地震发生。新一轮的孕震周期在1931年7月25日开始,1995年9月20日曾发生过山东苍山ML5.3级地震。现在该地震区已到达临界状态,预计2年内在山东临沂会发生一个5.5级左右的地震。若从5.5级发展到8.0级及以上,没有上千年的能量积累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