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星汉《水调歌头·登鹳雀楼醉吟》浅析
李虎
去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经诗友武立胜引荐,认识了大名鼎鼎的星汉。我所说的认识,仅指武老师给了我星汉老师的联系方式。而我又是一个莽撞的家伙。某夜,有诗成,短信传他,求指正。盼复甚切,不觉拥书酣眠。翌日近午,复曰“好呢!”我好学、习诗,但资质愚钝,乏才气,兼之周遭无名家点拨,上进甚慢。见复,遂觉其处事圆滑,待人少诚。猜想!名家是否皆惧人有所欲?后,心生敬畏,未敢再叨。可临近年关的时间,星汉老师给我QQ信箱留讯,索要我的通联地址,说想给我寄一本他的作品——《路石集》。尽管之前碰壁,但被歆慕之人厚爱,不快荡然无存,心情倍悦。腊月廿六,《路实集·星汉卷》翻阅千山万水,送到了我的手中。捧着沉甸甸的友谊和厚爱,差点喜极而泣。忙中偷闲,爱不释卷。读了自序,方知其人履历之艰,阅历之苦。遂对此前妄猜,颇感愧疚。前贤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不外乎如此。崇敬之情,陡然增矣!自此之后,每有涂鸦,就发给星汉老师,无论多久看见,他都会不赖其烦地回复。屈指算来,已一载有余,也算是老朋友了!我知道这样说,无异于往自己脸上贴金抹粉,甚至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但于我一个憨厚的人而言,却是实话。故而,我想星汉老师也不至怪罪。
近日,在《世界汉诗》(2016年第2期)上读到星汉老师的大作《水调歌头·登鹳雀楼醉吟》,让人如沐春风,为之绝倒。全词如下:
揖别王之涣,我又到重霄。借来西母椽笔,身手显粗豪。万里黄河蘸饱,千丈青云铺好,挥洒赋离骚。白日依山尽,也似酒中烧。
望昆仑,扶华岳,倚中条。栏杆已拍多遍,未肯落心潮。羞作鸡鸣狗盗,不必嗟卑叹老,张目看明朝。羌笛何须怨,谁怕玉关遥。
鹳雀楼因唐人王之涣一首五绝《登鹳雀楼》而蜚声海内,名重古今。同样,这首诗也让王之涣在牛人浩如烟海的盛唐时代留下了大名,而且永垂不朽。后来登临吟咏者,不乏名士,可无出其右者。我想,星汉老登上鹳雀楼的时候也想到了。可作为一个优质的实力派诗人,心里一定是痒痒的,又带了几分酒意,因此,便产生了与先贤一较高下的想法。尽管当代另一位诗坛大神杨逸明先生登上鹳雀楼时,曾发出“层楼更待群贤上,莫让骚人独擅名”的狂吟。但星汉老师心里有数,诗已被王之涣写绝,绝难超越。那如何是好呢?填词。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揖别王之涣,我又到重霄。开门见山,不卖关子。用简洁的语言和大胆的夸张,交代了纵游的地点。千金易得,知己难遇。谁是知己呢?在这里。放眼古今,唯有王之涣是知己。所以,我想诗人一定是个性情中人。因为遇到了知己,所以贪杯了。朋友,热情。酒呢,挺烈!以至于他辞别了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时候,酒劲儿还没过。怀着激动的憧憬,登临绝顶,俯视远方。心旷神怡,万千感慨油然而生。怎么办呢?借来西母椽笔,身手显粗豪。万里黄河蘸饱,千丈青云铺好,挥洒赋离骚。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一件,飞到瑶池向王母娘娘借来如椽巨笔,把咆哮奔腾万里的黄河当做墨池,把高不止千万丈的青云当做宣纸,将椽笔饱蘸,将青云铺好,来尽情地书写《离骚》,用文字码出此刻的心情,诗人的豪情和才气于无声息中得到畅汗淋漓的宣泄。白日依山尽,也似酒中烧。美好的时间总是过得太快,不经意间,夕阳已傍着远山慢慢地沉没,映地半个天空都是红彤彤的,就彷佛诗人被烈酒烧红的脸。上阙从古到今、从远到近、从虚到实,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写景,整体的气氛和节奏是明快的,读来荡气回肠,很容易被诗人博大的襟怀和渊博的知识所感染。
下阙,顺势一转,诗人由上阙想象写景,转而论事抒情。望昆仑,扶华岳,倚中条。栏杆已拍多遍,未肯落心潮。诗人站在鹳雀楼最高层,欲穷何止千里!彷佛自己就斜倚在中条山,用手扶着西岳华山,凝神远望玉门关外的昆仑山。看到了历史的烟尘世代更替,看到了祖国秀美的万里河山……兴起时,手中的栏杆已被拍了不知多少遍,但是心中激动的情绪还是久久难以平息。这里诗人化用了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名句,深化了诗人登高览胜时那种豪情万丈的激动心情。羞作鸡鸣狗盗,不必嗟卑叹老,张目看明朝。美景当前,前贤在上,诗人见贤思齐,自我勉励。强调此生羞于鸡鸣狗盗之辈为伍,立志从今以后绝不埋怨出身卑微,叹息年华衰老。古人说:“英雄不问出处”古人又说:“老当益壮,宁一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只有自信,才能努力争做时代的弄潮儿。末一句与毛泽东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有异曲同工之道,值得玩味。羌笛何须怨,谁怕玉关遥。结句再一次化用王之涣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首尾呼应,强化主题,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人间词话》云: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用这一段评语来形容星汉老此词再恰当不过了。因此,此作亦可填补鹳雀楼无词之叹,必将流传万古。
笔者才学有限,难窥深邃。读来兴起,一时胡诌。所谈观点言不由衷,词不达意之处,诚情业界诸方家老师批评指正,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