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16—120)

晚风随笔(116—120)

杨逸明


(116)

写诗灵动否,有无新鲜感,似与年龄无关。推荐两位百岁老诗人的七律。一首是周退密先生的《九九有感》:“迎来九十九春秋,小老头成老老头。腿足全衰难似鹤,耕耘不断爱为牛。门多求字偿难遍,客至投诗急欲酬。侨寓春申七十载,梦中时作故乡游。”另一首是吳祖刚先生的《无题》: “黄浦滩边浪拍空,烟封雾锁大江东。层楼处处歌秦女,市井家家拜赵公。万贯腰缠个体户,通宵血战一条龙。白头三五羞无事,闭目凝神练气功。”全是说话拉家常,却不失书卷气。口语、俗语和大白话入诗,浑不费力,能“雅不避俗,俗不伤雅。”叙述和回忆日常生活,淡淡写来,却情景毕现。百岁老人,生活在当代,用旧体写当代诗,说当代话,饶有情趣和诗味。不妨也用典,却如盐著水中,也用旧词语,但思想感情还是当代的。不像有些七零后、八零后,一写旧体诗词就陈年烂谷子气,从语言到思想感情,倒像是活回到一百多年前去了。

(117)

有位香港的中文系教授对我说,当代诗词的好作品在香港不在大陆。我对他说,香港一向尊重和坚守传统文化,诗词创作水平总体不弱。大陆有段时期背离和丢失了传统文化,大量的比香港差得多的当代诗词作品确实都在大陆。但是我所见过的真正精彩的当代诗词作品,也在大陆,却不在香港。因为大陆诗人经历过运动和文革的劫难,有些遭遇甚至大起大落出生入死。诗要有感而发,这些感受、感情、感想、感慨、感叹、感悟,未亲身经历和饱受人生磨炼者不能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穷而后工”的诗人和“赋到沧桑句便工”的有深层次思考的诗词作品,只能在大陆,怎么会在香港呢?

(118)

古人搞艺术,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当代人是“志于艺,据于艺,依于艺,游于艺”,甚至“志于名,据于利,依于势,游于权”,怎么会不浮躁?怎么会不浅薄?根子歪了,路子邪了,搞什么都不正了。都说艺术高雅,曲高和寡,如今却低级趣味,俗不可耐。鲁迅说用手指穿针引线不稀奇,用脚指引线穿针就可以搭篷帐卖门票搞营收了。如今搞书法写诗词都想搭起篷帐兜售门票,还美其名曰某某名家艺术馆某某大师工作室,搞得乌烟瘴气,不可收拾。唉,救救艺术……

(119)

岁月匆匆,人生无奈,此事人人难避,以此主题入诗,虽是老生常谈,人们却仍爱读,还不失为名篇。屈原崦嵫勿迫美人迟暮,曹操对酒当歌譬如朝露,李白黄河之水高堂明镜,苏轼大江东去明月几时,读来无不沉痛。掌握一个度,守住一个底线,及时行乐,无可厚非。人生各种活法,只能选择一种,也无须想得太多。因为人生很无奈,每个人都要“独善其身”,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话是正确的。

(120)

有的诗社诗刊标榜自己严守平水韵,声明讨厌新声韵。如果用平水韵还写不过用新声韵写出来的好诗,那么该讨厌的是谁呢?该讨厌的不是平水韵,也不是新声韵,而是那些老标榜自己坚守传统或者改革创新却总写不出好诗来的人。就像有两批人争论表演杂技应该用玻璃瓶还是用瓷盘,争得不可开交,自己却连三个也抛接不过来。杂技演员却能两手抛接七个玻璃瓶,也能抛接七个瓷盘,一样赢得掌声和喝采。廖国华也有用新声韵写的诗,与他用平水韵写的诗一样出色。试举一例:《母亲节有感》梦里家常细细拉,旧时伤痛早结痂。杯中有限从不醉,兜里无多也夠花。小病养身休住院,乖孙远嫁喜添娃。人生到此唯一恨,已过三年未喊妈。

参见:

【品读】杨逸明荐诗:《重游白下偶题》

【大家讲堂】杨金亭先生的爱情诗(悼亡诗)读后感(杨逸明)

【品读】杨逸明荐诗一则

【诗话文章】杨逸明|明诗复古给我们的启示

【品读】杨逸明荐诗:《拔牙》

【大家讲堂】当代诗词创作漫谈(杨逸明)

【诗话文章】杨逸明|答某某诗友

【诗话文章】杨逸明|炼字要学会给字秤重量

【诗话文章】杨逸明|重读《革命烈士诗抄》有感

【诗话文章】杨逸明|“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话文章】杨逸明|山水诗写法小议

【大家讲堂】创意自成思想者,遣词兼任指挥家(杨逸明)

【品读】杨逸明荐诗:《乡居晓起》

【品读】杨逸明荐诗:《黄山人字瀑》

【品读】杨逸明荐诗:《次韵奉答退密诗翁》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5)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6—10)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1—15)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6—20)

【诗话文章】晚风随笔(21—25)

【诗话文章】晚风随笔(26—30)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31—35)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36—40)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41—45)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46—50)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51—55)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56—60)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61—65)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66—70)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71—75)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76—80)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81—85)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86—90)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91—95)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96—100)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01—105)

杨逸明|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06—110)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11—115)

(0)

相关推荐

  • 凝炼三期诗班初级班第三讲格律诗的韵律

    对联只有两行字,所以不存在押韵的问题.这一讲,我们就来讨论诗的押韵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韵的原理及起源目的等韵理 一.近体诗韵理 1.同声相应,异音相从. 2.平分阴阳,交替使用为佳:句脚平上去入相间 ...

  • 为什么写诗都要押平韵?唐诗为何竟然都符合清代的《平水韵》?(南郭居士)

    点击上面蓝字 炎黄诗词 关注有更多精彩 为什么唐诗竟然都符合清代的<平水韵>?为什么写诗都要押平韵? ◎南郭居士 有时突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唐诗竟然都符合清代所编的<平水韵>? ...

  • 小楼诗话|杨逸明:谈谈厨师、食客、好菜

    杨逸明 1948年8月生于上海.第二.三届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第四.五.六届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上海诗词学会顾问,<小楼听雨>诗平台顾问.已出版诗词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5)

    晚风随笔(1-5) 杨逸明 (1) 袁枚说:"诗虽新,似旧才佳."红楼梦宝黛初会,黛玉一见宝玉,便大吃一惊,觉得好生奇怪,倒象是哪里见过,何等眼熟.宝玉说出初见黛玉的印象是:&qu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6—10)

    晚风随笔(1-5) 杨逸明 (6) 诗人无非就是从字典里取出若干个字,找到一种新的排列方式,让人看了感到新鲜甚至惊奇,感动并且珍爱.如此而已.一样的碳元素,改变一下分子的排列方式,就成了"同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1—15)

    (11) 诗词创作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能写大,不能写小:能写粗,不能写细:能写笼统抽象,不能写具体形象.总体说来,还是逻辑思维多,形象思维少.诗词要抓细节描写,都抓大,易堕空腔.米开朗基罗说:"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6—20)

    晚风随笔(16-20) 杨逸明 (16) 当代人评诗,每每过誉.袁枚云:"以部娄(小山丘)拟泰山,人人知其不伦,然在部娄,私心未尝不自喜也."然即使赞誉泰山,如云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31—35)

    杨逸明 (31) 诸葛亮<出师表>充满人情.文采和诗意,读来令人感动.这竟然是写给皇帝的公文,却成了编入<古文观止>的经典散文.这样的公文和报告,在古代官场里很多,有不少被选入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36—40)

    杨逸明 (36) <诗经>中的诗篇,大多有三章,很多是只换了几个字,在意思上相类,但有程度上的不同,一唱三叹,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可见用字的精当和细腻.例如<硕鼠>中"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41—45)

    (41)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后,宝钗叹道: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宝钗从正面劝,并且把老祖宗.祖宗都搬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46—50)

    晚风随笔(46-50) 杨逸明 (46) 有人说唐代有那么多的好诗,为什么当代人写的好诗我一首也没有读到过啊?我觉得唐诗流传到今天有<全唐诗>,大约五万多首.可是真的为今天有中等文化水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