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催眠,捅破 ''知易行难'' 窗户纸的一种方式
“脑子觉得自己会了,手并不这么认为...”从知道到做到,中间有一个黑盒子地带。
——也可以说:知易行难。
这种一下手就挫败的情景,时不时的就会出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里。
如果按照游戏人物的设置来看的话,我们的技能累计数值还不够,无法释放大招。
那么,是弃号不玩?
还是一步步打怪升级,在过程中淬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技能值,终会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那个“阶跃时刻”。
每一个高光时刻,都是用累计努力铺垫的。
在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这个“黑盒子”,就是我们可以达成自我高光时刻的一个砥砺自我的机会。
也许,也会有这样的想法“本尊已经解锁了全套——如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的方式,却依然没有成为幸福的人,这是为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所以玩命给我下绊子?”
越想越气,怼天、怼地、怼空气的一通操作下来,惊觉——自己貌似也开始了内卷...
若是自己内心没有力量,也不会有方法以平常心,来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
挫败的次数多了,连“知”这个心态都会默默的丢失。
在理智尚存,并有意愿发展的前提下,“动力催眠,是捅破“知易行难”窗户纸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快捷方式”
——动力催眠,实现“知行合一”的一种金手指。
01
动力催眠与催眠
催眠,没有接触过的时候,感觉很神秘,基本印象停留在对战俘的逼问的场景中。
标志性的,总会有一个晃来晃去的怀表道具,战俘只要注视这只神秘的怀表,就会进入一种莫的感情的答疑机器的状态,想想着实可怕......
嗯,基本上算是比较负面的印象吧。
实际上,经过一定时间的体验与学习,阅读了一定相关资料之后,发现这么认知催眠,是有些片面的。
并没有清晰而中正的认知到催眠的理念和作用领域。
这种管中窥豹的方式,果然只是放大了从影视作品中接受的那部分其剧情传达效果。
也就是说,事实上,催眠不是电影中的那个样子。
但是,电影用它自己的呈现方式,让我接受了他们对催眠的诠释。
按照NLP的理念,交流的过程本身也是彼此催眠的过程。
那么,实际上,会对催眠有这样的认知,是源自于这一个两个三四个的基于电影语言的情景诠释的催眠效果。
在没有新的认知产生之前,可能有人跟我提催眠,哪怕是关系很好很信任的朋友,都会“十动然拒”。
那么,催眠的定义是什么?
催眠,是在被催眠者愿意的前提下,催眠师通过语言将被催眠者引导至潜意识开放的状态下,将可以帮助被催眠者达成改变的观念植入于他的潜意识,以达到帮助被催眠者改变行为习惯、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
——狭义的催眠,是指对人或动物刺激视觉,听觉或触觉来引起睡眠状态,对人还可以用言语的暗示引起;
——广义的催眠,是指对特殊的刺激产生的心理状态的改变。
那么,动力催眠有什么不同么?
动力催眠,是在催眠的过程中,不植入外界认知,催眠师处于引导与保护的角色,通过引导意识与潜意识的自我沟通交流,来实现认知与行为的协同,达成知行合一。
从而,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精力集中,专注力归位,打破知易行难的桎梏。
二者都能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舒缓精神,尤其是在大脑高负荷运作,难以安眠的情况下,宛若夏天的第一滴晨露——清冽而滋润。
针对“成长性需求”来看,会更倾向于——动力催眠,激发源自我动力源。
通过激活内在动力,在解决困惑的过程中,完成自我系统升级,获取自我动能方面,担得起“知行合一的有效方式”之称。
如同——观察植物的生长脉动,脚踏实地的安心,阳光照耀下的明亮与接纳,在过程中,感受当下的自我协同。
接受现实,停掉无效的大脑进程,行动list渐渐清晰,精力不再耗散,进入简单专注的心流状态,实在美妙。
想到就美妙,行动岂不是更美妙?
Just Do It.
自我系统建立起来,效能提升又会反哺系统,促进升级。
动能起来了,效能和势能的提升就是一个次第花开的循环升级过程。
岂不美哉?
02
金手指效应
那么,怎么能获取这种自我升级系统的能力呢?
也就是,这“金手指效应”到底是什么呢?
不知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以为过去的事情过去了,事实上,我们的身体从来没有忘记?
我们对一些人、事、物,乃至环境的抗拒,哪怕是完全没有过任何交集的抗拒,来自于哪里?
我们的潜意识的自动驾驶模式中,都有记载,会形成相应的应对机智。
然而意识层面知道应该去做的事情,但是行动上有有意无意的障碍,就是知行之间的那个“阻断”——我以为的不是我以为的。
动力催眠的作用点就是在这个“阻断”——这层认知与行为之间的“窗户纸”之上。
有个典型的打通“阻断”的金手指案例——
M是一家公司的创始人,去年疫情影响,运作良好的业务遭遇打击,但是不想放弃共事多年的团队,也不想在业务难以开展的时候,影响大家的收入。于是,一个人默默扛着,脸色越来越晦暗。渐渐的,整个肿起来,然后开始体重飙升。
5个月下来,身体由原来的偶有腰痛的状态,发展成了整个后背板结僵硬状态。
严重到影响睡眠,基本上躺下就起不来,起来就躺不下。
其实,说起来,他平常比较注意健身与自我疗愈,只是当时看来瑜伽、冥想都作用都较为有限。
整个人非常焦虑,在经历半个多月无法入眠之后,决定尝试催眠。
按照他当时的话说,就是死马当活马医吧。
催眠师听了也是无奈,不过好歹愿意相信,并尝试自我救助,那么,就是有产生效果的基础。
于是开始做了一段时间的动力催眠,由于躯体化影响生活,将原本每周一次的催眠密度做了调整,略提高一些。
第一次催眠结束之后,他的后背板结就通了,晚上安安稳稳的睡了一觉。
第二天沟通,他认识到了情绪躯体化之后产生的严重影响,也谈到,在过程中会担心被探知或不受自己控制的,将自己内心隐藏很久,但是不愿意暴露出来的事情。
但是,直到流程结束,都没有任何内心暴露,或者是被植入什么的状态。
还忍不住的猜想到:会不会是被水了一回?
没想到,在之后的身体反馈会这么快,当时自己都感动的要热泪盈眶了。
也开始相信——身体状态是我们情绪的外在表现。
三次之后,基本躯体症状就消退了。
另外,精力也比原来集中,行动力的加强,让身边的人都感到惊讶,同时,也向他表示了欣慰。
之前,大家讨论问题,总是会范围蔓延,但是决策又很慢。
现在,就事论事,当日事当日毕,大家的干劲也回来了。
M对自己的催眠前、后的状态做了一个对比:
——原来脑子里就是同时在运作10件事情,但是,只有2件事情是当下可以做的,剩下的8件事条件尚未成熟。每天的精力就消耗的非常厉害。
原来也是知道的,就是没法让这8个空耗的进程停下来,所以总是在做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会分神去关注那8件事情。回复一个邮件都要用1个小时,开会常常跑题也是因为思维发散和精力不集中。
——催眠之后,自己的行动力起来了,果断停下来那8个空耗程序。将精力集中到可行的2件事情上。
目标明确,标准明确,行动进程明确,知行之间不再拉扯,这层知易行难的窗户纸,就这样消失了。想到就行动,行动就会有阶段性的结果,有了阶段性的结果,就能实现迭代,一步步的将事情落地。
M认为,动力催眠给他开启了一个不会在同level的问题面前的发生反复的“行动力Buff”,有持续性,也有生长性,还是原发于自己的内心的力量,非常开心。
“知道”到“行动”的界面穿透:动力催眠金手指,点混沌为专注,点破知行合一的窗户纸。
03
催眠不是万能的
催眠可以作用的领域蛮多的,能帮助到大部分人解决困惑,比如:
神经症,包括:考试焦虑、瘾症、强迫症、恐惧症。
儿童行为问题,包括:咬手指甲、拔头发、夜尿症、多动症。
心身疾病,包括:高血压、偏头痛、糖尿病、斑秃、精神性厌食、性功能失调、功能性病经、神经性皮炎。
人格障碍,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情感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
其他适应症,如:口吃、性变异、无痛分娩、戒烟、戒酒、术后镇痛等。
效果很好的催眠效果,堪称“金手指”。
但,催眠不是万能的,动力催眠作为催眠的一种方式也不是万能的。
可以视作是——捅破 "知易行难" 窗户纸的一种方式。
倘若作用对象是砖墙的话,就只剩无能为力了。
若是铜墙铁壁的话,更是如同蚍蜉撼树,螳臂当车,蚂蚁搬大象,不仅无助于事,还有可能有损伤。
所以,催眠的使用条件需要明确。
——想要帮助的心情越是迫切,越是要清晰的划出标准线来,这样不会耽误或者误导来访者,也是对自己负责。
如下情况下,虽没有明确的数据支撑在实施催眠之后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是,已经可以归为“砖混结构”的面向对象了,请勿实施催眠方式帮助对方:
精神分裂症或其他重性精神病——这类病人在催眠状态下会促进病情恶化或诱发幻觉妄想;
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伴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催眠可使得症状加重;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心力衰竭等;
对催眠有严重的恐惧心理,经解释后仍然持怀疑态度者。
催眠,是可以促进脑发展的,但是需要有一个完整而有效的大脑物质系统和精神系统,来运行催眠这个程序。
仅望粗浅文字能为对催眠感兴趣的您,带来一些的支持。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