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特效医疗经验精选:中医临症妙方
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岐黄国医在国学中具有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地位,乃国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华夏儿女的智慧,在上下五千年的进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各个时代历史进程中保驾护航,抵御和战胜灾害,才使得华夏民族繁衍昌盛至今。在这漫长的历史洪流中也积累且沉淀了大量的医学文明而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每天分享岐黄国医国术,为其传承发扬光大,更好的造福人类。
一方:大青叶(鲜品)生药30克,水煎2次,共浓缩至100毫升,每10毫升内含药3克。15岁以上每次服50~100毫升;15岁以下每次服30~50毫升;10岁以下用量酌减。均每日服8次,每3小时1次,连服7天。 二方:鲜鱼腥草60克。用法:绞汁冲蜂蜜服,日饮3~4次。 淡豆豉(中药)15克,葱白7个,红糖适量。将豆豉加水一饭碗,煮开后加入葱、红糖稍煮,取药汁约大半碗。将药汁趁热服下,盖被取微汗,每日2次。适用于四时感冒。 处方:桔梗6克,银花、菊花、甘草各5克。用法:开水冲泡,当茶饮。主治:风热感冒,咳嗽,痰黄,声音嘶哑,舌质红,苔薄白。 处方:葱白30克,淡豆豉15克,黄酒50克。用法:将淡豆豉放入锅内加水1碗,煎煮15分钟,再把葱白放入,继续煮5分钟,最后把酒冲入,趁热服下,取微汗即停服。功效:解表散寒。主治:风寒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冬春季是多发季节。感冒又分两种,即流行性感冒(俗称流感)和普通感冒(又称感冒),无论哪种感冒,究其原因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如不予以重视则容易导致误诊和延误病情,并成为多种疾病并发症的诱因,因而不可忽视。为使大家能够提早预防感冒的袭击,下面介绍几种防治感冒的常用中药方,不妨一试。 一方:贯众、大青叶、板蓝根等量煎汤服用,或泡水代茶饮。 二方:香菜8~10棵,带根葱白2棵,白菜根1个,煎汤服用。 三方:在农村和贫困山区,可将中药贯众50克浸泡在水缸中使用。 处方:香薷10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青蒿12克,板蓝根30克。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同煎,武火煎沸后改文火续煎15分钟,分2次温服,每日1剂。功效:发汗解表,解毒退热。主治:流行性感冒,属外感暑湿型,症见身热,微恶风寒,无汗,头昏胀重,肢倦酸痛沉重,脘痞,恶心。疗效:本方治疗暑湿型感冒患者96例,服药1~4天均获痊愈。 处方:枸杞子15克,红枣6枚,鸡蛋2只。用法:枸杞子、红枣入锅,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去药取汁煮沸,倒入蛋浆,小火煮沸2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常食有益,不宜与葱、鱼同食。具有补血益气,健脾胃、养肝肾之功,适用于神经衰弱症、体虚贫血、慢性肝炎、肺结核等的食疗。 孕妇怀孕其间,抗病能力下降,极易患感冒。孕妇患了感冒服药治疗又怕影响胎儿,下面介绍几种不用吃药打针就能治疗感冒的办法: 1.感冒初起喉头痒痛时,立即用浓盐水每隔10分钟漱口及咽喉1次,10余次即可见效。 2.喝鸡汤可减轻感冒时鼻塞、流涕等症状,而且对清除呼吸道病毒有较好的效果。 3.用一把金属匙子放在开水里加温后(以不烫伤手为度)放在手掌表面“治感冒穴”上按摩,如果某处感觉异常,则在该处加强按摩。热按摩片刻后,再用一把泡在冷水里的匙子刺激该处。轻感冒或咳嗽者,按上述方法刺激5~10次即可,每次3~5分钟。手掌的治感冒穴位于左手掌大拇指和食指之间(近虎口处)以及右手大拇指第二关节以下部分的掌面。 4.咳嗽者可用鸡蛋1只打匀,加入少量白砂糖及生姜汁,用半杯开水冲服,每日2次。对感冒初起的咳嗽有一定的止咳作用。 俗话说:“外感风寒,百病之源”,冬春季,是感冒的多发季节。辨证饮用药茶防治感冒,不仅服用方便,价格低廉,而且疗效好。 桑菊茶取冬桑叶、菊花各5~10克,甘草2克,龙井茶3克,每天泡水当茶饮。桑菊茶具有驱风清热、利咽止咳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身热咳嗽,头痛咽痛,口微渴等证。 公英茶蒲公英20克,蜂蜜15克,甘草3克,绿茶15~20克。先将蒲公英、甘草、绿茶加水煎煮15分钟,取药汁加入蜂蜜服用,每天1次,分3次服。公英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有汗不出,头痛鼻塞,口干微渴,咽喉肿痛等证。 三花茶银花15克,菊花10克,茉莉花3克,放入茶杯用开水浸泡当茶饮。三花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汗出,鼻塞无涕,咽喉肿痛等证。 贯众茶贯众、板蓝根各30克,绿茶5克,先将贯众、板蓝根加水煎煮2次,合并滤液1000毫升,用药汁泡绿茶饮用,每天1次,连用3~5天。贯众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 葱豉茶葱白3根,淡豆豉9克,生姜3片,荆芥15克,茶叶末5~10克。共同煮水当茶饮,每天1剂。葱豉茶具有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无汗,鼻塞流涕等证。 玄麦茶玄参、麦冬、桔梗各9克,甘草、绿茶各2克,加水适量,煎煮15~20分钟后,加入红糖10克,当茶饮,每天1次。玄麦茶具有清热、养阴、润肺、利咽的作用,适用于阴虚感冒,干咳少痰,咽喉干燥,舌红少苔等证。 苍耳茶苍耳子12克,辛夷花15克,白芷30克,薄荷、茶叶各2克,共研为细末,每天分2~3次,泡茶饮服。苍耳茶具有辛温通窍,散风驱湿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鼻塞头痛,头重而痛流涕不止等证。 五神茶茶叶6克,荆芥、防风、苏叶、生姜各10克,加水适量,用文火煎煮15分钟,然后放入红糖30克,溶化饮服,每天2次。五神茶具有发散风寒,驱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恶寒,身痛,无汗等证。 当前人们感冒后,喜欢打针吃药甚至迷恋静脉点滴。然而治疗感冒的药物虽名目繁多,但仍没有特效药,难以“药到病除”。在此,笔者向读者推荐一套按摩手法,它除了能有效防治感冒外,在减轻、消除感冒的不良症状上常常也能立竿见影。这套手法,简便易行,既可自己操作又可替他人治疗。 搓手:用温水洗净双手,合掌对搓,上下交替,每次1~2分钟,直至发红发热为止。注意力着点置于“大鱼际”部位,因手太阴肺经循行经此,常搓能宣肺解表增强呼吸系统功能。除搓手外还可摩擦小臂前侧,因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经此,同时再点按虎口附近的“合谷穴”,可以达到疏风清热疏表通里的功效,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掐头:先用单手拇指掐按两眉间印堂穴,其次用拇指、食指按揉眉端攒竹穴,再用双手拇指掐按两侧太阳穴各2~3分钟,最后按揉百会穴20~30次,可减轻、消除头痛症状。此外,以拇指掐揉项后枕骨粗隆下凹陷处(风府穴),以拇指、中指掐揉″风府″两侧胸锁乳突肌与风池穴,可祛风解表,治头痛、头晕。 揉鼻:以双手食指揉按鼻翼两侧凹陷处(迎香穴)部位,并做旋转动作20~30次,有散风清热通利肺窍的作用,并可消除鼻塞。若蘸葱姜汁揉按,对风寒鼻塞效果更佳。如果鼻塞症状严重,可辅以稀释的食醋(5%)滴鼻,每日3~4次,每次2~3滴,疗效显著。 捏脊: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拿捏脊柱两旁(夹脊穴)部位,自下而上,一般3~5遍,注意手形呈四指捏挤状,重点在大椎、风门、肺腧、膏肓腧等穴位。捏脊有退热补虚、祛风解表宣肺利气等功效,可治咳嗽、气喘、胸闷、咽痛、发热及周身酸 痛等症。若再对大椎、风门、肺腧等部位辅以拔火罐,可减轻鼻流清涕、咳嗽、咽痛、发热等症。 摩脚:用一只脚脚底摩擦另一只脚脚背30~50次,直至有温热感,然后互换;也可用右手摩擦左脚心(涌泉穴)部位,然后互换。摩脚有泄热降火、醒脑安神、通全身血脉的功效。若患风寒感冒,用热水持续烫脚直至周身出汗,对风寒头痛等症疗效十分显著。 处方:辛夷花、柴胡、防风、秦艽、茯苓、泽泻、陈皮各10克,黄芪20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7天一疗程。疗效:治慢性鼻炎50例,服药2个疗程,痊愈19例,有效22例,无效9例。 生姜5片,葱白5克,荞麦面适量。水煎,取煎液和荞麦面制成饼状,贴于合谷穴,干后即取下。适于鼻炎兼见鼻塞等症。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较顽固且不易治愈的疾患,患者常在遇到异味或冷空气侵入时,出现不断打喷嚏、流涕等症状,一般药物多难奏效。笔者用中药熏洗法预防和治疗过敏性鼻炎,效果比较满意。现介绍如下。 用药:辛夷、金银花各15克,白藓皮、公英、地丁、防风、黄芩各10克,蝉蜕5克,丹皮、菊花、白附子、桂枝各8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水煎取500毫升药液,趁热用药液蒸气熏鼻,熏时患者应尽量深吸气,使药蒸气进入鼻腔内熏鼻,熏时患者应尽量深吸气,使药蒸气进入鼻腔内。待药液温后即可,用药液冲洗鼻腔。每日熏洗3次,连用3~5日即愈。 与此同时,患者还应注意平日少食辛辣及腥物,多食蔬菜水果,躲避异味,冷天应注意保暖,平时多锻炼,尽量用冷水洗脸。 处方:桑叶、菊花各10克,杏仁、白前、前胡各9克,陈皮6克,荆芥5克,竹茹、生枇杷叶、连翘各12克,甘草3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功效:解表清热,肃肺。主治:风热感冒咳嗽。 取新鲜枇杷叶100克,除去背面绒毛,洗净后切碎,放入锅内小火翻炒,当1/3枇杷叶变成黑色时停火待用。另取红糖100克加热水500克,溶化后倒入锅内煮10分钟,滤出药渣,分2次服用。 初春呼吸道感染率高,极易引发咳嗽。介绍几个止咳妙方供患者选择。 1.生甘草、麻黄各3克,杏仁6克,加水淹没药,以慢火煎至200毫升,每日2次分服。本方适用于风寒型急性支气管炎。有宣肺止咳之功。 2.桑白皮,枇杷叶各12克,加水适量,以慢火煎至100毫升,每日2次分服。本方适用于风热型急性支气管炎,肺热咳嗽、咳痰不爽。 3.桔梗、生甘草、车前子各6克。加水适量,以慢火煎至200毫升,分2次服。本方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痰多、咳痰不畅。 4.款冬花12克,枇杷叶15克。加水适量,以文火煎至100毫升。分2次口服。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所致的频频咳嗽、多痰者。本方有显著的镇咳作用,可清肺化痰。 5.川贝母、知母各30克。将两味共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6克。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热咳嗽,本方具有润肺止咳化痰之功。 6.百合、南沙参各15克,川贝母3克。加水适量,以文火煎至200毫升,分2次服。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干咳、鼻咽部发干、肺燥或阴虚之咳嗽,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7.枇杷叶9克,百部、陈皮各6克,生姜3片。将上药加水淹没药煎至200毫升,分2次服。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及咳嗽引起的胸肋痛。本方有化痰止咳、通经之作用。 8.白前、桔梗、甘草各6克,桑白皮9克。加水500毫升,以文火煎至300毫升,分3次服。常用于外感肺热咳嗽、气喘痰多,本方能清热泻肺、平喘、宣肺降气、祛痰止嗽。 处方:绿茶1克,罗汉果20克。用法:罗汉果加水300毫升,煮沸5分钟后加入绿茶即可,分3~5次饮,每日1剂。功效:止咳化痰。用于百日咳、风热咳嗽不止。 处方:鲜枇杷叶30克,莱菔子(打碎)15克,生梨、桃子各1只。 用法:新鲜的枇杷叶,用刷子将枇杷叶子反面的细绒毛刷干净,洗净,切碎。生梨和桃子各1只洗净,切片,加入打碎的莱菔子同放水浸30分钟,水放的要求超出药面约3厘米。 火煎30分钟,小火煎1小时。煎至生梨和桃子烂为度取出药汁,再按上述方法煎第二次,二次煎出汁合并加白糖50克或加蜂蜜20毫升则效果更好,然后分3次将它服完。如自采新鲜枇杷叶有困难可到药店买干的枇杷叶20克。 作用:清热润肺、通气、化痰止咳,消食,治干咳无痰症。 取黑芝麻250克,用文火炒熟(注意不要炒糊);再取鲜生姜125克,洗净挤压成汁与炒好的黑芝麻一起拌匀,再入锅内略炒,放凉。另用冰糖(先溶化好)、蜂蜜各125克一起拌匀。最后与姜汁浸过的黑芝麻混合搅匀,放入瓶内,盖好盖,放到阴凉通风处。每日早晚各服1汤匙。1个月1个疗程,3个疗程能有疗效。 处方:生石膏30克(捣碎),甘草10克,生姜汁数滴。用法: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过滤取汁;药渣再加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滤汁。2次药汁合并,分2次服,服时加入鲜姜汁数滴即成。姜汁视病情而定,风寒和肾虚型,日滴入姜汁数10滴(约1~2毫升),热喘宜少。成人10滴,小儿5滴。本方无论寒喘、热喘、虚喘,均有效果,无副作用。 1.寒喘散贴脐:麻黄15克,延胡索(醋炒)、细辛、苍耳子各4克,公丁香、吴茱萸、白芥子、肉桂各3克,诸药共研为细末,瓶贮密封备用。取药末适量,用脱脂药棉薄裹如小球,塞入患者脐孔内,外以胶布贴紧。隔2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 2.纳气散纳脐:破故纸、小茴香各等量,共碾成极细粉末,瓶贮密封备用。取药适量纳入脐孔,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天换药1次,10天为1疗程。 慢性支气管炎是老年人的常见症,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我国50岁以上者为13%。本病的并发症是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我国90%以上的肺源性心脏病均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因此,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不能掉以轻心,应积极进行防治。 1.以手摩擦头面部及上下肢的暴露部位,每日3~5次,每次5分钟。 2.按摩迎香穴:迎香穴位于鼻唇沟止于鼻翼处,以食指轻揉1~3分钟,每日2次。 3.按摩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颈部颈肌两旁的凹窝中,以双手掌心按摩之,每次30~60下,每日2~3次。 二、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需要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要多方摄取、合理氨基酸,切忌挑食偏食。饮食要清淡,尽量少食辛辣刺激、油腻肥甘和一些易致过敏的食物,如鱼、虾、蟹等。 三、居住环境适宜。居住环境优雅安静、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居室要经常形容换气,有些病人常年门窗紧闭,这是不益健康的。居室的温度要冷暖适宜,一般以15℃~20℃为最佳。 四、家庭氧疗。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特别是合并有阻塞性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的病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肺通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适当的氧疗可以改善症状,纠正缺氧。家庭氧疗可选用氧气筒、氧气袋、小型便携式化学制氧机等,原则为低流量,持续性,长疗程。这是一种较好的康复疗法。 一方:咳嗽痰喘之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以鲜山药50克捣烂,和甘蔗汁半杯和匀,炖熟服之,1日2次。 二方:炒苏子、炒萝卜子各9克,白芥子5克,共捣碎,以绢袋包之,水煎分3次服,对上气咳逆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有很好的效果。 一方:制半夏10克,白果仁9克,杏仁、细辛各6克。上药共研细末,用姜汁调为糊状,外敷脐部,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 二方:白芥子、半夏各3克,公丁香0.5克,麻黄5克,细辛2克,麝香0.2克。上药共合研末备用。取药粉适量填满脐窝,将鲜姜1片(厚约3毫米,姜片可用粗针扎数孔)盖在药末上,上置艾条施灸。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取生田七1个。咽喉炎肿痛时,将田七放在嘴里咬1小片。慢慢嚼连同口水咽下,自感咽喉舒服,有散瘀消肿,止痛之功。 将消炎解毒,滋润咽喉的药物,用开水冲之,放温后漱口,来消除咽炎等病,叫含漱疗法。常用的有下面二种: 1.急性咽炎含漱法:将川黄连6克,山栀子、银花各12克,放在干净搪瓷杯中,开水冲泡约10分钟后即可含漱。每日上、下午各漱20口。 2.慢性咽炎含漱法:将川黄连3克,黄芩、知母、麦冬各9克,装进干净搪瓷杯中,开水冲泡10分钟后,倒出半杯后,放温含漱;再倒半杯,慢慢咽下。 咽喉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患病后疼痛难忍,吞咽困难。若点压左手无名指尖,可起到良好的止痛、消炎效果,患者不妨一试。点压方法是: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直接有节奏点压左手无名指尖,坚持每日3次,饭前点压。每次点压10~15分钟,一般3~4日可起到治愈效果。 无花果15克,冰糖适量。无花果洗净,与冰糖一起放在锅中,加水煎煮15分钟即可。或无花果与冰糖放在瓷杯中,沸水冲泡,温浸15分钟即可饮用,代茶饮。方中无花果味甘性平,功能润肺清咽,消肿解毒;冰糖性味平,补中益气,和胃润肺。二者相配可奏润肺清咽之效,尤适于肺热声嘶者饮用。 用醋煮鸡蛋,食蛋喝醋,对因咳嗽,感冒,说话过多所引起的声音嘶哑有效。方法:1.用米醋100毫升,烧开打入1个鸡蛋,熟后吃蛋喝醋,一般1次见效。2.用米醋200毫升,鸡蛋1个,煮沸5分钟,捞出去壳,再煮5分钟即可食蛋喝醋,连服2次见效。 处方:山萸肉30克,五味子、乌梅、苍术各20克。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每日1剂,分3次饭前温服。 疗效:本方治糖尿病患者110例,在医生指导下,服本方3个月,显效25例,有效69例,无效16例。 (一)益寿降糖膏:黄芪、生牡蛎各60克,山药、苍术、薏苡仁、玄参、生地、熟地、黄精、肉苁蓉、菟丝子、金樱子、蚕砂、萆薢、菖蒲、丹参、生大黄、僵蚕、全虫、五倍子、丹皮、地骨皮、仙灵脾各30克,白芥子、水蛭、肉桂、小茴香、黄连各15克,共水煎成浸膏,再将冰片、蟾酥各2克,麝香0.5克,共研成极细粉,加入并混匀,取约l~2克涂于胶布上,贴于脐部以及涌泉、肾俞、三阴交穴,每次选用2~3穴,每次贴敷2~3天。本方以益气养阴、固涩分清、除湿消瘀为基本法,方中黄芪、山药、薏苡仁等健脾补气;玄参、生地、熟地、牡蛎、丹皮等养阴清热;五倍子、金樱子、菟丝子、萆薢、菖蒲等固涩分清;苍术、薏苡仁、白芥子、蚕砂等除湿消痰;丹参、生大黄、水蛭、僵蚕、全虫等活血化瘀;小茴香、肉桂、冰片、蟾酥开结行滞、通经走络并使全方药力直达病所。主要用于Ⅱ型糖尿病,对重症可配合使用降糖药而明显减少其用量。 (二)金匮肾气丸:水调为膏贴敷于脐下。金匮肾气丸由肉桂、附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组成,具有温肾补阳的功能,辨证用于肾阳虚证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降糖效果。药理实验表明金匮肾气丸中的山茱萸具有降糖作用。 秋季,人体常感口干舌燥。糖尿病病人因血糖升高感觉燥热,再与秋燥结合,则使病情难以控制。巧用中药麦冬,既可养阴润肺,又有促进胰岛细胞功能恢复、增加肝糖原、降低血糖的作用。由于麦冬还有补心之作用,对糖尿病合并心脏病者也有益。 用麦冬配合其他中药,效果更佳。芦根麦冬汤:用芦根30克,麦冬15克,知母12克。此方适用于糖尿病病人口渴咽干,喜欢多饮,心烦不宁,或见低热,舌红,脉象细数。煎法是先将药物用冷水洗干净后,小火煎煮30分钟,取头煎液,药渣再加水500毫升,大火煮开后改为小火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将两次煎出的药汁混合。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服用。如果糖尿病病人口渴喜饮、心烦、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少者,可服增液汤。方中用麦冬、生地黄各15克,元参12克,加水800毫升,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取头煎液;再往药渣中倒水500毫升,同法煎20分钟,倒出药汁,与头煎液混合。每日一剂,分2次或3次服。 处方:川芎、沙参各30克,白芷、蔓荆子各6克,细辛3克。加减:左侧痛加黄芪15克;右侧痛加当归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主治:三叉神经痛,属风寒袭络型,阵发性面部抽掣疼痛,畏风寒,遇冷痛甚,得热痛减,舌质淡、苔白,脉弦紧。 疗效:治三叉神经痛风寒袭络型25例,治愈8例,有效12例,无效5例。 取白菊花200克,水2000毫升,煎沸后,倒入脸盆内,趁热熏蒸头部。方法是:置头部于离水面适宜的高度(以能忍受为度),蒙盖毛巾被于脸盆上(以防盆内热气外泄),至药汁温度降至体温以下为止。熏蒸后防止受凉。 一、“头痛塞鼻散”由川芎、白芷、炙远志各30克,细辛7.5克,冰片10克共研极细末,瓶装密贮,勿泄气。用法:以绸布或的确良布一小块,包少许药末,塞入鼻孔,右侧头痛塞左鼻,左头痛塞右鼻,一般塞3~5分钟后,头痛即逐渐消失。 二、偏头痛:白芷6克,冰片3克,共为细末,每次适量,吹入鼻内。 三、三叉神经痛:用细辛、胡椒(或川椒)各10克,干姜6克,白酒15~30毫升,加水煮沸,用喇叭型纸将药液蒸气吸入鼻腔,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处方:苍耳子、地龙、川芎、白芷各10克,葛根、白芍各30克,延胡索15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治偏头痛76例,治愈51例,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3例。 处方:菊花、槐花、绿茶各3克。用法:将前三味放入瓷杯中,以开水冲泡,浸5分钟,代茶频饮。适应证:早期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人选用药茶,既要考虑药茶的降压作用,又要注重消除高血压病人的不适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目赤、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积极消除这些不适症状,有利于缓解病人的精神紧张状态,使过高的血压平稳下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1.肝阳上亢型:症见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手抖肢麻、口苦便秘、苔黄、脉弦。应选用具有平肝潜阳作用的药茶。菊槐茶:菊花、槐花各10克,绿茶3克。三味共放茶杯内,冲入沸水,加盖浸泡10分钟即可。边饮边加开水,每日1剂。有平肝祛风、清火降压的作用,对早期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眼底出血、鼻出血等效果较佳。 二子茶:冰糖、决明子各50克,枸杞子15克。将决明子略炒香后捣碎,与枸杞子、冰糖共放茶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15分钟代茶频频饮用,每天1剂。有益肝滋肾、明目通便的功效,适宜于高血压引起的头晕目眩、双目干涩、视物模糊、大便干结等症状。 夏枯草降压茶:夏枯草10克,车前草12克。将夏枯草、车前草洗净,放入茶壶中,用沸水冲泡后代茶饮。每日1剂,不拘时饮服。功能清热平肝,利尿降压,适用于高血压头痛、头晕目眩等症。 决明罗布麻茶:决明子12克,罗布麻10克。二药以沸水冲泡15分钟后即可饮用。每日1剂,不拘时代茶频饮。功能清热平肝,适用于高血压病伴头晕目眩、烦躁不安,属肝阳上亢类型者。 2.阴虚阳亢型:症见眩晕耳鸣、视物模糊、腰腿酸软无力、面红口干、舌质红苔少、脉洪而数。宜用滋养肝肾,平肝降压类药茶。 枸杞决明茶:枸杞子、决明子各10克,菊花3克,槐花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1剂。功能补益肝肾、平肝降压。对高血压属阴虚阳亢者有效。 桑寄生茶:桑寄生30克,夏枯草15克。水煎代茶饮。方中桑寄生长于补肝肾、强筋骨;药理研究证实,桑寄生能舒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夏枯草清肝降压。故此方对高 提醒:服用药茶期间应多测血压,以防血压过低引起不适。 处方:磁石、石决明、党参、黄芪、当归、桑枝、枳壳、乌药、蔓荆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克,独活18克。水煎1小时,取药液泡脚,每日1次。 疗效:本方治疗高血压患者22例,18例用药1~3次血压降至正常,4例疗效不明显。 寒痛:胃痛暴作,感寒则剧,得热则缓,畏寒喜热饮,不渴,苔白腻,脉紧。治宜散寒止痛。用良附丸,口服,一次3~6克,每日2次。或用附子理中丸,口服,一次1丸,每日2~3次。或用小建中合剂,口服,一次20~30毫升,每日3次。或用胃痛定,口服,一次1片,每日2次。 热痛:胃脘灼痛,泛恶口苦,口渴饮冷,便秘,苔黄腻,脉数。治宜清热和中。用生姜得心片,口服。或用胃痛片,口服,一次8片,每日2次。或用胃痛宁,口服,一次3片,每日3次。孕妇忌服。 气滞痛:胃脘胀闷,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频繁,苔薄腻,脉弦。治宜疏肝理气。用柴胡舒肝丸,口服,一次1丸,每日2次,或用和胃平肝丸,口服,一次1丸,每日2次,孕妇忌服。或用舒肝丸,口服,一次1丸,每次2~3次,孕妇慎服。或用沉香舒郁丸,口服,一次1丸,每日2次。火郁痛:胃痛日久,痛势急迫,有烧灼感,口苦而干,心烦易怒,泛酸嘈杂,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泄热。用丹栀逍遥丸,口服,一次6~9克,每日2次;并配以左金丸,口服,一次6克(100粒),每日2次。或用戊已丸,口服,一次6克,每日2次。或用越鞠保和丸,口服,一次9克,每日2次。 虚寒痛:胃痛隐隐,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暖喜按,泛吐清水,舌淡,脉细软。治宜温胃健脾。用小健中合剂,口服,一次20~30毫升,每日3次。或用参桂理中丸,一次1丸,每日2次,孕妇忌服。或用益气六君丸,口服,一次6~9克,每日2~3次。或用黄芪建中丸,口服,一次1丸,每日2次。 血瘀痛:痛有定处,如针刺刀割,脘痛彻背,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用元胡止痛片,口服,一次4~6片,每日3次。 慢性胃炎病人除了注意药物治疗外,配合体育锻炼,可收到较为显著的疗效。 按摩腹部:仰卧,用右手的掌心在腹部按顺时针方向作绕圈按摩,也可从上腹往下腹缓缓按摩,每天进行3~4次,每次5分钟左右。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增加胃液的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散步:散步时,整个内脏器官都处于微微的颤动状态。这对胃肠来说,会起到一种有益的按摩作用,从而提高胃肠消化功能。 打太极拳:可以促进腹腔的血液循环,改善胃部的营养状况,增加胃肠的蠕动。如果长期坚持打太极拳,可以促进慢性胃炎患者炎症逐渐消失。 维吾尔族验方:小羊羔肠子适量。用法:将小羊羔肠浸泡,洗净、翻开,用玉米粉外撒。翻转羊肠,放适量油盐煮食。每天3次,连食1个月。说明:此方系新疆吐鲁番地区牧民所独用,对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疗效显著。所用羊肠系取自6个月左右的绵羊或山羊的十二指肠。 土家族验方:蚤休20克,鲜猪肚1只。用法:在猪肚内塞入已用水浸透的蚤休,扎紧猪肚两端。再加水及盐,用文火慢煲,最后倒出药渣,喝汤食肉。每隔4天用1剂,连用1个月 左右。说明:此方有消肿散瘀、清热愈疡之功效,可加速溃疡面愈合,在土家族民间应用较广。 彝族验方:韭菜白300克,鲜蜂蜜250克,鲜猪油200克。用法:将前1味药烘干研粉,后2味拌匀成蜜油。每次服蜜油9克加韭菜白6克,每日3次,连用1~3周。说明:彝族民间喜用此方治疗胃炎、胃溃疡等病,具有润护胃肠、增食欲、通便之效。 瑶族验方:野荞麦根90克,猪骨头适量。用法:炖服,每天1剂,连服7天,此后每隔2天服1剂,连服1~3周。说明:此方为一位瑶医祖传而来,治疗胃溃疡效果颇佳。 处方:鸡内金30克。用法:将鸡内金晒干,捣碎,研末过筛,饭前一小时服3克,每日2次。功效:消食导滞。主治:消化不良,积聚腹胀等症。 处方:麦芽20克,谷芽15克,神曲、山楂各10克,白糖适量。用法:水煎取汤,加白糖调匀分3次服。主治:消化不良,食少腹胀,大便烂等。 第一套:①揉胃:仰卧,两手4指按心窝处,向左顺揉20~30次。②揉肠:仰卧,两手4指由心窝处向左再向下做20~30次。③揉肝胆:左手按于左侧腹股沟部不动,右手由右向左腹部揉按,做20~30次。④下推:两手4指由心窝处向下,直推至耻骨处,做20~30次。 第二套:①双腿伸直坐地,两手抱头,左右转体10次。②下蹲,胸膝相触,两手着地,持续5分钟。③仰头屈腿,持续2分钟。④膝手着地,一腿向后伸直,左右交替进行10次。 傍晚腹胀,中医称之“申酉时分腹胀”(15~19时腹胀)。该症多与肝胆疏泄失常有关,现代医学认为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联。 治疗该症重在舒肝健脾、理气。取柴胡、佛手、川楝子、枳壳、炒香附、炒枣仁、炒五灵脂、麦芽各10克,当归、白芍各1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多数患者服6~15剂治愈。 慢性腹泻病机多因脾胃素弱或久病气虚而致下泄。灸疗法具有温阳补虚、涩肠止泻的功效,治疗慢性腹泻有很好疗效。 艾条灸法:用温和灸法,手持点燃的艾条(药店有售)距离腹泻特效穴(足外踝下,赤白肉际,粗细皮肤交界处)1寸左右,以病人感到温热为度。左右穴每次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2~3次。 隔盐灸法:患者取仰卧位,将精盐填平脐窝,用陈艾绒做成直径0.8厘米,高1厘米艾炷放在盐上点燃后施灸(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次灸3~9壮(燃完一个艾炷为1壮),隔日1次,6次为1疗程。 隔姜灸法:先将生姜切成0.3~0.5厘米厚的薄片,在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于肚脐下3寸关元穴上点燃施灸。在施灸过程中,如病人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 我的肠胃较弱,每年进入秋冬季,就经常闹起腹泻。每天泻下2~3次,而且肛门部位也有下坠感。后来,我用了一个偏方,即用热醋坐浴。用此方法加上内服补中益气丸,腹泻就好了很多。具体方法:将醋倒入锅中加热,然后倒入瓷盆。将大便排空后清洗肛门,再用醋的热气熏肛门部位(小心不要被烫伤)。等醋的温度下降到45℃左右时,用毛巾放入醋中浸湿后拧干,将毛巾热敷于肛门部位,待凉后取下,再浸热醋拧干后热敷,重复2~3次。 处方:当归、莱菔子各20克,蜂蜜30克。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浸泡30分钟,煮沸后小火煎2小时,取汁留渣。再加水300毫升,小火煎煮2小时,取汁,与第1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后,加入蜂蜜煮沸,冷却后即可。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功效:养血,润肠通便。主治:血虚便秘,症见大便多日1次,临厕努挣,难于排出,面色萎黄,唇色淡,头昏心悸,舌淡、苔白,脉细涩者。 疗效:本方治血虚便秘117例,有效110例,无效7例,有效率94%。 1.白术、生地各10克,升麻3克,水煎服;或单用白术15克,水煎分2次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能促进胃肠分泌,可使胃肠分泌旺盛,蠕动加快。 2.莱菔子30~60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用于治疗老年性习惯性便秘。 3.当归、肉苁蓉各20克,沏水代茶饮,用于治疗阴虚血亏,肠中干燥而便秘者。 处方:大米50克,芋头250克,盐适量。用法:将芋头去皮切块与大米加水煮粥。用油、盐调服食。功效:散结,润肠,利便。主治:大便干燥。 进入老年以后,重视自我保健对祛病延年、安度晚年有着积极的意义。以前,我曾有肠道功能紊乱、腹部胀满和便秘的毛病。由于我比较重视养生保健,现在胃部不适、便秘均不药而愈。我的保健六字诀是: 开水,每天至少要喝8~10杯,既起到了“内洗涤”、“稀血液”的作用,又刺激了胃肠道,利于软化粪便通大便。 二是“软”。人到中年以后,胃肠道功能随之降低,需饮食熟软的食物,这样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及肠道排泄。 三是“粗”。常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粗粮)食品、薯类、青菜等,以刺激肠道蠕动,加快粪便排出。 四是“排”。定时(早晨)排便,不拖延时间,使肠中常清。 五是“动”。适度运动,每天早晚慢跑、散步,促进胃肠道蠕动。 六是“揉”。每天早晚及午睡后以两手相叠揉腹,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揉100次。可促进腹腔血液循环,助消化、通肠胃,从而促使大便顺畅排泄。 处方:枇杷叶30克,麦冬20克。用法:水煎20分钟。早晚各饮用1次。主治:习惯性便秘。 腹式呼吸能锻炼腹部肌肉,使腹内脏器得到充分运动,刺激腹内各脏器的活力,促进各脏器功能的协调。同时也能刺激腹内的神经丛,改善失常的神经节律,从而能治疗便秘。其具体方法如下: 1.无论坐、卧、立等姿势均可行,尽量取舒适的体位,全身放松后稍稍噘起嘴慢慢地呼气,将肺部的空气呼完后,再收缩腹部把残气尽量呼出。 2.气呼出后稍稍屏息,然后放松全身,自然地把空气吸入肺部,这时要膨胀腹部,让空气尽可能多地充满肺部。如此反复练习。 3.上述顺式腹式呼吸练习熟练后,可进行逆式腹式呼吸,即在吸气时收缩腹肌,让空气全部集中在肺部,呼气时则膨胀腹部,使空气充满腹部。这样能更好地刺激腹内脏器,但一般情况下还是多练顺式腹式呼吸。 我从中年开始至今花甲年龄,一直被肠胃病纠缠。前几年又患上了便秘。排便非常困难,便如羊屎一粒一粒,苦不堪言。医生告知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等等。照法应用,虽一时有效,常难持久。 老友知晓后,推荐了一个偏方:每天早饭时吃几块洗净的核桃仁,或闲时随嚼,也可用豆浆饮料冲服。我依法服用,每天嚼食,果见奇效,大便顺畅,便形正常,一身轻松。久治不愈的便秘顽疾,竟叫几颗桃仁给治好了。 核桃仁含有脂肪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磷、铁、胡萝卜素、核黄素等成分,除了润肠通便外,还有补肾固精,温肺定喘之功能,可治疗肾虚喘嗽,腰痛腿软,阳痿遗精,小便频数,大便燥结等症。 对于经常便秘的人来说,做一做导引动作,可有利于肠的蠕动和肠内容物与肠壁的相对运动,有助于大便的排出。导引通便的动作有:双脚微分开,成外八字形,自然下蹲,浑身放松。双手分别握住两脚脚腕,虎口处对着脚腕,拇指在内,其他四指向外。做动作时注意力集中于会阴部,双臂在双腿的外侧。双手用力向下撑,动作要缓慢而连贯,切忌猛烈。 在此力作用下,臀部向上抬起,到一定高度时双手停止用力,臀部在放松的状态下缓缓落下。以每10秒钟1次的频率做此动作。在做导引动作的过程中,会渐渐有矢气和便意产生,说明肠内蠕动正在加快。稍有便意时也不要急着停下来,接着做动作,直到便意较重时再去排便即可。防治腰痛妙法多多 晨起活动腰部熟睡一夜后,腰椎间盘有可能因吸收水分膨胀而压迫神经,这也是晨起腰痛加重的原因。如果每天早晨起床后做2~3分钟的腰部运动,可使椎间盘受到按压,挤出多余的水分,从而减轻疼痛。平时多做收缩腹肌、伸展腰肌的运动以及散步、倒步行走和骑自行车等,都能防止和减轻腰痛。 ①站立,两足尖成外八字型,略比肩宽;调整呼吸,两手上举,掌心向上,至头顶后下指交叉。②十指交叉后,两臂尽量往上伸直,同时由脚尖至全身尽可能地向上伸直,维持1分钟左右。③复原后,再开始伸展。如此反复,多多益善。学会放松紧张可使血液中激素增多,促使腰椎间盘肿大而导致腰痛。所以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保持愉快的心境对防止腰痛会有帮助。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违背生理机能,如穿着宜宽松,睡、站、坐姿要正确;桌椅、枕头高度要适宜;抬举东西要量力而行;下蹲时应挺直胸部,站起时要用腿部的力量而不用腰部的力量。久坐办公室的人要使背部紧靠椅背,以使腰部肌肉得到支撑,还要注意写写停停,时而向后伸伸腰等等。 飞燕点水早晨或晚上睡在床上使身体呈俯卧位,双下肢伸直,双上肢置于体侧,掌心向上,此时腰肌、上肢肌及下肢肌同时用力收缩,尽量使上胸及下腹部离开床面,保持10~15秒,然后入下休息片刻,连续做5~10次。 仰卧抬臀每天早晨或晚上仰卧在床上,双肘撑于床面,双膝微屈,头置于枕上,此时背部肌肉以及臀部肌肉和大腿后侧肌肉用力收缩,挺胸、抬臀,呈拱桥形,保持半分钟左右,然后复原,如此连续做5~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