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话》注释|卷二(第26-30)

👆

  

·

·

·

·

·

作者:吴恭亨

全书共十四卷,分为题署、庆贺、哀挽、杂缀、谐谑五类;其中题署四卷,庆贺一卷,哀挽五卷,杂缀三卷,谐谑一卷。全书共辑录历代对联佳作约三千多副。

卷二

简注

2

6

其左山峰上有七级浮图,高百三十尺,登之望大江,蟠绕如长蛇,江中行舟才小如叶,有题联云:

但令此心无所住;

须知绝顶谁能穷。

作语亦自得佛之粹。

简  注

七级浮图,亦作「七级浮屠」。七层佛塔。浮图,梵文的音译。

●《资治通鉴·陈长城公祯明元年》:﹝帝﹞于建康造大皇寺,起七级浮图;未毕,火从中起而焚之。

此题金山寺慈寿塔联。金山,因寺而名震梵宇。原本大江中一孤岛,非舟楫不可近观。明清随笔中对金山时有惊涛拍岸、中流砥柱之描述。清咸丰、同治年大江曲流,南向渐渐浮出水面,与陆地连成一片。

心无所住出自《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虽有绝顶谁能穷 出自 韩愈的《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2

7

又中泠泉大约数亩,泉眼十数,水汩汩涌出,有石刻曰“天下第一泉”。泉左有中泠亭,右有鉴亭,王可庄仁堪所建。丹徒知县王芝兰题联云:

水木湛清华,金焦而外,又益名区,却忆向岁经营,江友风流贤大守;

春秋多佳日,簿领余闲,偶来游眺,犹记故乡仿佛,济南潇洒大明湖。

对幅天然陪客,情文相生。

姚之壁《京口三山游记》称:“汲泉水一盂,投钱二十枚其中,水溢盂外而不倾流,盖泉水多含矿质,其密度颇大,故溢而不流。泉昔在大江中,江沙盛涨,中泠入陆,兵燹乘之,泉不复出。同治后始复闻于世云。”泉东北有郭璞墓,元冯子振《登金山》诗云:“问僧何处风涛险,郭璞坟前浪打篷。”今陵谷变迁久矣,附记以供地学家考据之资料。

简  注

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南泠泉,在镇江县金山以西一里之遥。唐代就已闻名天下,唐陆羽品中泠泉水为天下第一,后唐名士刘伯刍分全国水为七等,扬子江的中泠泉为第一,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

王仁堪(1848-1893),字可庄,又字忍庵,号公定,福建省闽县人。清同治九年举人。同治十三年内阁中书。光绪三年丁丑恩科(1877年)状元及第,授职翰林院修撰,历任提督山西学政,贵州、江南、广东乡试副官,会典馆绘图处总纂官,江苏省镇江、苏州知府。学识渊博,聪颖过人。善书法,宗欧、褚、名称一时,能画,善设色花卉。

王芝兰 山东长清县人,进士。光绪十五年六月补,二十三年缓引,二十五年五月开缺另补。

水木湛清华,出自 晋 谢混 《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金焦,金山与焦山的合称。两山都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原名浮玉,因裴头陀江际获金,唐贞元间李骑奏改。焦山因汉焦光隐居此山得名。

贤太守,指王仁堪。

春秋多佳日,出自陶渊明《移居二首》诗:“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簿领,谓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

济南潇洒大明湖,言王芝兰思乡之情。

2

8

扬州史道邻祠堂有题联云: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老臣心。

可云贴切,词余于意。

简  注

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尸体腐烂较快,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联清张尔荩撰。“梅花”似泪,“明月”如心,意在借物歌颂史公爱国之心。

2

9

又,吴清卿联云:

何处吊公坟,看十里平山,空余蔓草;

到来怜我晚,只二分明月,曾照梅花。

亦若情致翩翩。

胡氏《联选》云:“史阁部祠在扬州城,基甚广,内有土一丘,即世传葬衣冠处也。侧有大铁炮一,相传为守城时所用,邻又有一土山,山上下红白梅花百数十本,所谓梅花岭是也。”

简  注

吴大澂[chéng](1835年—1902年),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 [1]  。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

平山,非河北石家庄平山。此处为拟山状。

蔓草,泛指蔓生的野草。

●《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按,名胜古迹联的创作,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是以悬挂实用为目的的题署联,二是以写景抒情为宗旨的游记联。前者主要以名胜古迹的周边景致及历史背景为切入点,适当生发,尽量隐藏作者的个人意见,以期让更多的游客认同接受。后者则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对景物人文进行月旦臧否,甚至可以借题发挥,将自己的人生境遇融入其中,宣泄与游历无关的悲愤或欣悦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