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仓桥,见证松江漕运的古石桥
在上海松江城西的运河边上,有一座高10余米,跨度50余米,有92级台阶的五孔拱形大石桥,这座石桥是上海地区著名的明代大石桥之一的大仓桥。大仓桥原名永丰,因为桥的南面为明清时期松江府漕运仓城,故俗称大仓桥。
漕运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大动脉,是当时交通运输、物资流通、经济往来的主要形式。明代永乐年间朝廷迁都北京,粮食需求量日增,而海运即不发达且又危险,只能依靠大运河,将物资从杭州湾往北京进行运输。
如今,昔日的漕运大粮仓已难觅踪影,然而仍然可以从大仓桥厚实的桥身,宽阔的桥面上也能推测出当年人此处来船往的繁忙景象。明清时,“苏松常嘉湖”被称为“江南五府”,为江南核心之地域,“松”即松江。当时的松江有“苏松税赋半天下”之说。
据史载至清代中期,松江府征收漕粮四十一万七千三百余石,半数以上贮于仓城。从明朝起,松江仓城为漕粮重地,是松江府最大漕粮仓储地和漕运始发地,城筑四门,米业兴旺。明宣德八年建水次西仓,嘉靖年间于水次西仓建造仓城。
作为漕粮存储和转运基地的仓城建成后,这里成了松江府最繁华的地区,沿市河开设的米行、茶肆、旅馆、饭店比比皆是。每当夕阳西下,大仓桥一带万灯齐耀,热闹非凡。每年漕运时,大仓桥畔的市河漕舟林立,帆影重重,场面蔚为壮观。
松江府为了市河两岸的交通便利,便建造了一座木结构的桥梁。据说,桥快竣工时,知县邀地方士绅共酌桥名。有人取安乐桥,有人取丰收桥。一老举人随口说:“安乐桥,永祈安乐,安安乐乐,家家安乐。”一秀才脱口而出:“丰收桥,丰年丰收,年年丰收,户户丰收。”后知县各取一字,定名为“永丰桥”。
按照这个传说,永丰桥名是对联对出来的。如果真是这样,这个看似普通的故事,倒是在自圆其说中为永丰桥镀上了一抹亮丽的文化色彩。这座木结构的桥取材容易,造价低廉,但耐用性差,作为当时漕运中重要的运粮通衢,来往繁华,不足半百就坍塌了。
直到明隆庆年间,永丰桥“甃石易木”,改造成为一座五拱的大石桥。永丰桥改建成石桥后,按理说应该可以使用更为长久,可能是施工质量问题或设计上的原因,这座石桥竟“未逾五十年而圮”。
到了明天启六年,华亭知县章允儒完成仓城内部建设后,又巡视到桥的旧址,心生感叹,决定发动富商筹资,“乘众之和,用时之暇”,在原址上重建永丰桥。重建的桥身皆为花岗石材,庞大的桥体状似巨龙,给人以非常大气的感觉。
重建后的永丰桥其建筑风格“大”而不“粗”,处处体现出精致、细微、周到。桥面石阶宽阔而平整,组成桥栏的石料沿斜坡紧紧相连,天衣无缝,非常坚固,成为确保行人安全的屏障。顶部桥栏望柱上蹲着四只石狮子,小巧玲珑,造型优美。
在桥顶的石栏外侧刻有“重建永丰桥”字样,由于桥南是储存漕粮的水次西仓,人们故称大仓桥、西仓桥。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曾作《西仓桥记》,盛赞石桥雄伟壮观:“蓄风气,壮瞻视,莫此为伟”。
也许是因为永丰桥地处仓城的原因,人们并不称该桥为永丰桥和西仓桥,总是俗呼其为“大仓桥”,久而久之,大仓桥就盖过了永丰桥的正称。自明代起,仓城一直是松江府漕粮的重要储藏地和漕运始发地,松江府城大街沿市河由东向西延伸出城。
在市河两岸交衢比屋、滩弄相通、人烟稠密,成为松江府西门外的商业繁华地带,至今这里仍保持着明清原貌和街巷地名。今天仓城所在的松江区永丰街道,名字也是因这“永丰桥”而来。
随着历史的变迁,河道变浅变狭,桥下淤泥雍塞,两端的桥孔已淤积成岸,只有中间三孔桥洞可以行船。2002年,修缮大仓桥的施工中,在北堍桥拱内发现了《华亭仓桥碑记》石碑,碑额刻有祥云纹,左右两边刻有带状纹,但碑中文字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辨认。
由于岁月流逝,大仓桥部分桥栏失缺,桥身侧墙野树丛生,影响到古桥的结构与行人的安全。修缮后的大仓桥,恢复了古桥斑驳苍朴的雄姿。桥墩坚厚露于河面,桥券岩隙垂青俯下,桥面踏步宽大而厚实,彰显出历史的沧桑。
轻移脚步,拾级而上,踏过大仓桥92级的台阶,便跨过了仓城五百年的时光。当年,百余艘漕船泊于桥下,满载着明朝超过二十分之一的漕粮,从这里驶入古浦塘,取道京杭大运河运往京师。听那水间一声欸乃橹声,便荡起了仓城数百年漕运的壮观场景。
驻足于桥上向东望去,天高云淡,波光粼粼,市河两岸市宅林立。江南水多桥多,水路丰富,桥多为圆形,既美观又方便船只通行。穿梭于桥上,或靠栏环顾,或坐于石阶,似乎能够感受到一丝幽幽古韵。
在大仓桥南堍,灌顶禅院之东,有一座孟姜亭。四个亭柱上各刻有文字:青石有情怜弱女;寒衣无处觅离魂;万里奔波殉大节;一声恸哭倒长城。传说,孟姜女是松江人,与苏州人万杞良相恋,两人结婚不久,万杞良就被秦兵抓到北方修筑长城。
孟姜女思念丈夫,就准备乘船北上为丈夫送寒衣,步行到今大仓桥南堍时,身心疲倦的她坐在青石上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天神可怜孟姜女,不让河边的蚊虫靠近她,于是蚊虫飞距青石三尺后,就不再飞近。
在大仓桥南有一座灌顶禅院,这是松江仓城内的明代古建筑“水次仓关帝庙”。据传,此庙初建于明代天启年间,最初是借关羽神武忠义之高节用于镇宅护民,祈祷北上漕运顺利平安。到了清代乾隆年间,被名为灌顶禅院,暮鼓晨钟,香火不断。
禅院初建时香火旺盛,随着运河的淤塞,漕粮改由海上运输等因素,仓城的粮食转运作用不断削弱乃至废弃,香客减少,寺庙逐渐破旧。2014年,松江佛教协会对这座禅院进行了修缮,现属于佛教活动的场所,为佛教护法伽蓝菩萨的道场。
立于大仓桥上游目骋观,河岸边粉墙黛瓦的楼舍已有些落魄,沾染了时间的影子。这里没有热门古镇的嘈杂,没有琳琅满目各色小店,站在桥上孑然一人,更有历史沧桑感,也更容易与历史对话。古桥因其历史而厚重,仓城因漕运而繁荣,因其传说而精彩。
时光交错,我不曾见证百年前的繁华,却在百年后站在这见证百年前繁华的桥上,看着或许与百年前无二的景色。大仓桥见证了岁月沧桑,历史变迁,却全归为沉默。今天的沉默和一百年前的沉默并无不同。不同的是,它们身上布满了时间对它的雕刻。
跨水横波的大仓桥倒映悠然如梦,而大仓桥的故事经历史的堆积,犹如小山一般厚重。在我的想象中,大仓桥的故事还会继续着,仓城桥韵与历史底蕴和园林景观以及人居环境相得益彰,这里的明天将是一幅景色优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