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清东陵散记
在河北遵化境内的燕山余脉昌瑞山南麓,有一片建筑恢宏、壮观、精美的皇家陵寝,这就是埋葬着大清帝国5个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皇子、2位公主的清东陵,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清朝共有三个陵墓群。清入关前,在沈阳建造的福陵和昭陵,主要埋葬着清太祖奴尔哈赤和清世祖皇太极,清入关后,在河北遵化马兰峪和易县永宁山建造的两处规模宏大的陵园,即清东陵和清西陵。除了末代皇帝溥仪在位时没建成陵寝外,其余九个皇帝分别葬在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陵是清朝最大的帝王陵墓群。
清东陵始建于顺治十八年,它位于燕山余脉中的一块平原中,占地面积约80平方公里,这里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山水相宜。北部的昌瑞山如锦屏翠帐,南部的金星山如持芴朝揖,中部的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部的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部的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当年,顺治皇帝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从此,清东陵历时247年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施工,陆续建成了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
顺治皇帝死后就葬在昌瑞山太峰之下,取名为“孝陵”,寓有“以孝治天下”的意思。进入清东陵,首先看到的是孝陵的石牌坊,这座宏伟的石牌坊是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仿木结构形式,五间六柱十一楼,面阔31.35米,高12.48米,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构筑而成。夹杆石的顶部圆雕麒麟、狮子,看面分别浮雕云龙、草龙、双狮戏球等图案。梁枋上雕刻旋子彩画。折柱、花板上浮雕祥云。斗拱、椽飞、瓦垅、吻兽、云墩、雀替均为石料雕制。
大红门是清东陵的正门,它位于石牌坊以北。大红门为单檐庑殿顶建筑,庑殿顶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是属于最高的等级的建筑。大红门上开有三个拱券式门洞,金黄色的琉璃瓦,朱红色的墙身,使大红门显得格外庄重典雅、威严肃穆。在清代,大红门由守卫陵园的绿营把守,不仅平民百姓不能进入,就是朝廷大员非奉特旨也难以进入,大红门称得上是“陵门锁钥”。凡来谒陵的帝、后、妃及钦点王公大臣都要在门前下马,步行通过大红门,进入陵区。
走过大红门,便是孝陵的神功圣德碑亭。这座碑亭是清朝在关内建造的第一座功德碑亭,它是清帝陵中规格最高、最宏伟的碑亭。碑亭始建于康熙七年,在光绪二年曾被雷火焚毁,第二年重建。神功圣德碑亭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黄琉璃瓦覆顶,厚重的檐墙四面各辟一券门,碑亭立有用汉、满、蒙三种文字镌刻着顺治皇帝一生功绩的巨大石碑。
在碑亭广场四角各竖华表一根汉白玉雕刻的八棱柱华表,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身、云板、承露盘和蹲龙组成。柱身上雕刻着一条腾云驾雾的蛟龙,屈曲盘旋,奋力升腾,寓动于静,栩栩如生。八角须弥底座上亦雕满了精美的行龙、升龙和正龙。围的石栏板上雕有二龙戏珠,栏柱上雕有上升的腾龙,柱头上雕有蹲坐莲花宝座上的石狮。
孝陵神道是清东陵中最长的神道,它从石牌坊一路向北到孝陵宝顶,是一条宽约12米,长达6公里的神道。而神道两旁排列的石像生由最南端的一对石望柱作为前导,南北长800多米,依次为:狮子、狻猊、骆驼、象、麒麟、马、武将、文臣共有18对,其中文臣3对、武将3对、站卧马各1对、站坐麒麟各1对、站卧象各1对、站卧骆驼各1对、站坐鋑猊各1对、站坐狮子各1对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块石料雕成,雕像威武肃穆、生动传神,让人感受到了皇家气派。
孝陵石像生是清代早期石雕作品,线条明快,刀法遒劲有力,立者威猛凶悍,卧者安然恬静,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而其中的6对人物雕像所着服装、佩饰又都鲜明地反映出那个时代、那个民族的独有特征,为研究满族服饰、风俗提供了很好的物证。孝陵石像生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风格粗犷、雄浑、朴拙、威武,气度非凡。这组石雕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侧,构成威武雄壮的长长队列,使皇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
在石像生的尽头是一座牌坊式的建筑,该建筑由六根石柱和四段琉璃墙壁组成,它是孝陵的龙凤门。龙凤门也叫“火焰牌坊”门上的根石柱构成三个门洞,石柱类似于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枋上的上方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四段琉璃墙壁中央饰有琉璃盘龙图案。龙凤门在古代的帝陵中起到收拢视线、突出石像生的作用。该门也寓意为生死之门,跨过此门阴阳两隔。
因为孝陵是清东陵中的第一座陵墓,孝陵的神道沿途将石牌坊、大红门、碑亭、石像生等数十座恢宏的建筑相贯串,形成陵区建筑的中轴线。其它的帝王陵寝必须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观念排列的,这些后建的陵寝都以顺治皇帝的孝陵为中轴线,依山势呈扇形东西排列,形成后辈陪侍祖先的格局,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同时,皇后和妃子的陵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
清东陵中各陵按规制修建了一系列建筑,总体布局为“前朝后寝”,“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审美思想贯穿于每一座陵寝建筑中,使各单体建筑在空间组合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空间组合。清东陵的所有陵寝均由宫墙、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方城明楼为各陵园最高的建筑物,内立石碑,碑上以汉、满、蒙三种文字刻写墓主的谥号,明楼之后为宝顶,宝顶下方是停放灵柩的地宫。
孝陵内葬顺治帝、孝康章皇后、孝献皇后;孝东陵内葬孝惠章皇后,28位陪葬的顺治帝妃嫔;昭西陵内葬孝庄文皇后;景陵内葬康熙皇帝、孝诚、孝昭、孝懿、孝恭四位皇后及敬敏皇贵妃;景陵皇贵妃园寝内葬康熙帝的悫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景陵妃园寝内葬康熙帝的1位贵妃、11位妃、8位嫔、10位贵人、10位答应、8位常在、1位皇子;裕陵内葬乾隆帝、孝贤、孝仪二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裕陵妃园寝内葬乾隆帝死后被贬的乌喇那拉皇后和35位妃嫔;定陵内葬咸丰帝、孝德显皇后;定陵妃园寝内葬咸丰帝的2位皇贵妃、2位贵妃、4位妃、4位嫔、3位常在;惠陵内葬同治帝、孝哲毅皇后;惠陵妃园寝内葬同治帝的淑慎、恭肃、献哲、荣惠4位皇贵妃;普祥峪定东陵内葬孝贞显皇后,即慈安皇太后;菩陀峪定东陵内葬孝钦显皇后,即慈禧皇太后;公主园寝内葬道光皇帝的2位公主和2位皇子。
行走在清东陵,可以看出清东陵的建筑基本上是沿袭了明朝十三陵的帝王陵墓建造的,但它又在明朝帝王陵墓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吸收了明朝陵寝的精华,并开创了清朝自己的陵寝规制。主要建筑从石牌坊、大红门开始,沿神道依次为神功圣德碑,石像生,石桥,神道碑亭,东西朝房、班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月台、方城、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
清东陵的古老陵寝反映了从清初到清末陵寝规制演变的全过程,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整个清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清东陵是一部用砖、木、瓦、石写就的清王朝由兴盛走向衰亡的悲惨历史。孝陵的建筑反映出清朝进入中原初的财力不足,但是雄健古拙、规模庞大的石像生生动威武;景陵和裕陵体现了“康乾盛世”天下太平的时代特征;而定陵和惠陵又是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写照。
如果说清东陵得集明、清皇陵之大成,那么乾隆帝的裕陵堪称清东陵之冠,裕陵是清东陵中建筑最华美,最精致的陵寝。乾隆是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他25岁登基,在位60年,又当了3年太上皇,实际掌权63年之久,去世时89岁高龄,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裕陵自乾隆8年开始兴建,历时9年。时值清朝国势鼎盛时期,国库充盈,财力雄厚,所以裕陵的修建极其奢华,裕陵的建筑质量实数上乘,建筑工艺精美无比。
裕陵最具代表特色的是扑朔迷离的地宫,地宫位于宝顶下面,是安放棺椁的地方。裕陵地宫是传统的拱券式石结构,无梁柱。由墓道券、金券等九券和四道石门组成。其中第四道石门于1928年孙殿英盗墓时炸坏。裕陵地宫如一座地下佛堂,周围全部是精工巧匠用藏文和梵文精雕的佛经咒语及佛教内容的图纹,如五欲供图,四大天王像等。四道石门共八个门扇,每扇门上都雕有一尊菩萨立像,眉清目秀,栩栩如生。裕陵地宫被誉为“石雕艺术宝库”和“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
慈禧陵是清朝皇陵中最豪华的一座陵寝,也是耗资最大的陵寝。慈禧陵的隆恩殿和东、西配殿的梁枋都用名贵的黄花梨木制成,黄花梨天然紫色,木质坚硬,纹理细密,防火耐腐。三殿内的金龙和玺彩画是采用在黄花梨木上直接沥粉贴金的方法制作,仅此一项就用去叶子金4500多两。三殿内外彩画共有2400多条金龙,分为行龙、卧龙、升龙、降龙、千姿百态,光彩夺目。
慈禧为了表现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满足自己作为女人统治全国的心理愿望,打破了一龙一凤相间排列的传统格局,将隆恩殿所有栏板上用浮雕技法刻成凤在前“飞”,龙在后“追”的图案,望柱的柱头雕刻全部为翔凤,而龙则雕在柱身上。殿前的龙凤丹陛石更是石雕中之珍品,丹陛石的图案布局打破了龙凤并排的格局,而是凤在上龙在下的图案。在雕刻手法上采用高浮雕加透雕的工艺,增强了图案的立体感。
清东陵,这一片皇家陵寝,是历史,是文化,是文化圣殿。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建筑学、景观学、美学、哲学,并融入了宗教、丧葬、祭祀、民俗等文化内涵。这一片皇家陵寝,是一个朝代的风云聚散,它让我们与清朝的历史相识,给我们以震撼,也给我们留下谜语,留下疑问,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