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阳询的《心经》添上这种辅助线后,忽然变得更好看了?
欣赏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写的书法作品《心经》时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将这幅作品打上竖格之后,会忽然发现整幅字比不打竖格时好看多了!而将竖格都去掉后,会忽然觉得这幅书法没有之前好看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书法上的“章法”问题,用书法术语也可称之为“行气”(háng qì)。“行气”,是从书法作品的整体效果出发提出的概念,指书法作品中一行字需以一气贯之,字与字间具有相互联系,不致各自为政,支零破碎。
行气反映了字与字之间,以及行与行之间的呼应映带关系,书写时一般要求笔断意连,连缀成行,积行成篇,在文字的上下、左右、首尾的书写中,既有变化,又能和谐。清代宋曹《书法约言》称:"勿往复收,乍断复连,承上生下,恋子顾母。"字贯气则结构严谨、传神达意;行贯气则承上启下、节奏分明;篇贯气则融会贯通、神足韵浓,这就叫行气贯通。否则,就会使书作杂乱无章。
由于古人的书写从竹简而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书写顺序,所以古代书法作品的“行气”往往体现为“纵有行、横无列”的特点,竖行垂直,行气贯通。启功说:“行气就是在书法作品中字与字的连接状态。行与行的行气叫横行气,字与字叫纵行气。”清冯武论笔法十门第九门曰:“通气门,亦曰通水,凡点划会通其气,使血脉相通。”
以欧阳询的《心经》为例,在添上了竖向的格子后,我们看着这个书法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改变通常采用的由左到右的观察习惯,沿着由上到下的视线来进行观察,由于后一个视觉路线符合作者在写书法时的行气,所以看着会觉得非常的顺,这个字的美就容易体会出来了。
与之相反,如果没有竖向格的导向,普通人在欣赏欧阳询的《心经》往往不自觉地仍然会依照着平时养成的由左到右的阅读习惯,由左到右来看这幅字,那这样的话,这个字书写前后照应的“行气”就没有了,这样就会影响到这幅书法作品的美观。
文艺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化,书法作品中作者的情思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有明显的外化,它往往以“气韵”的形式体现于书法作品的风格中。要更好地表现这种气韵风格,在运笔的同时就要用自己的意念控制胸中之气自然流畅地运转起来,使之到达笔端,然后如行云流水般一挥而就。书写时的“行气”通畅,就会产生类似读文学作品时的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之感。
那么,在竖向书写时怎样写好“行气”,做到一行字一气贯之呢?其基本要求是在一行字当中,能拉出一条中轴线,保证轴线左右两边的视觉重量大致相等。简单来讲,如果有竖格子的话,将字写在竖格子中间,做到“纵有行、横无列”即可!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用“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写的,大小参差,点化映带,气脉贯通,自然畅达中显现了超逸和儒雅,极度显示出王羲之书写时愉悦、放松的心态。
那么,在横向书写时怎样处理好“行气”呢?理论上讲,似乎仍是将字写在横格的中间,做到“横平竖直中间靠”!
但是实际来讲,竖格写中间上下对齐容易,横格写中间左右对齐难!所以对于一般的只想简单把字写得拿得出手,以满足应试需求的人来说,比较实用的办法就是紧贴横格的下线书写,除了个别向下延伸性较强的笔画可以露出下线一点外,其余的笔画的下端一般贴线书写就行了。这样容易让字从章法上看显得比较整齐!
这种写法类似英文衡水体书写的方法,有助于字体速成。衡水体英语字体速成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贴线书写!每个字母尽量写得圆润饱满,除了向下延伸性强的字母外一律贴下线书写,这样写会让大部分字母写得非常的整齐,不至于在字体上失分。至于想在书法上有所造诣的人来说,当然不必局限于这些简单的技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