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基础扎实了才不会出现垃圾跑量
“ 做个不以速度为主要追求目标的马拉松跑者,其实也挺幸福的。更何况,打好有氧基础,速度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本文引用了RunningQuotient平台对有氧基础测试的方法介绍。本人的测试结果,也由该平台免费提供的服务所得出。)
有氧基础是所有热爱跑步的人都会关注的。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它相当于一个跑者的地基,没有有氧基础打底的跑步,像没有地基的建房,不一定倒塌,但倒塌概率比有地基的大。这个房屋倒塌的含义,在跑步这件事上,就是受伤或者无法完成一场奔跑的约定(无论是一场参赛,还是自己的一次有目标的奔跑)。
从意义的角度,就更好理解了。一般认为,有氧基础最主要的意义是:
1、加强心肺功能。这点很容易理解,有氧训练可以增强心肌收缩的力量,网上通行的有氧区域,指的是储备心率的 59%-74% 时,有的叫“储备心率1区”,有的叫“E区”,都是一个意思。有的人说“跑个E60”,就是指在储备心率1区跑60分钟,E90则是90分钟,依此类推。在这个区域,心脏的功率输出最平衡,大概相当于家用轿车发动机转速2000转到2500转的区域吧。长期坚持有氧训练,可以很好地塑造心肌。
2、有助于优化脂肪供能效率。这个就重要了,吓人了。之前听大神说,马拉松高手能够控制身体的供能机制,即先使用储备充足的脂肪,将宝贵的肝糖放在冲刺阶段使用,因为即使10%体脂率的人所包含的脂肪也够跑三四个马拉松,而肝糖只够半小时。按照这个说法,能够在使用脂肪和肝糖之间进行控制,理论上说,也就不会有什么“撞墙”这一说了。
联想起我自己在国庆节那次跑全程马拉松,真的、真的,自始至终没有遇到所谓撞墙的感觉,疲劳程度随着时间推延当然有累积,但始终是同样的节奏和速度,也没有感到多么劳累。事后在讨论场所以菜鸟身份请教大神。大神回答说,还是因为跑得比较从容的缘故。我想这个答案跟上面第2点的说法是一致的。
看来做个不以速度为主要追求目标的马拉松跑者,其实也挺幸福的。更何况,打好有氧基础,速度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01
—
有氧基础扎实了没有垃圾跑量
第一次看到垃圾跑量这个词,我是反感的。因为我是一个以健康为目的的爱好者而已,不是专业运动员,甚至都没有想过要跑马拉松,所以,我认为只要迈开腿就行了,哪有什么垃圾不垃圾?
随着跑步的深入,我理解了大神们的这句话。
所谓垃圾跑量,是指,跑是跑了,但对身体的用处,与付出的汗水不成比例,效率很低。说句刻薄话,就是自己给自己一个安慰,说我出了大汗了。
尤其是去年刚刚开始恢复跑步那阵子,脑子里老是有一个速度的概念。总想快,不愿意慢。有时候的确能创造出一些比较快的纪录,但是人很累,而且心率很不规律,连带这个能跑出来的成绩,也是起起伏伏,不规律的。
这有点像没有基本功的武者,上场去可能也能打赢,但这种打赢是碰巧的,不是根据你实力“自然应当”具备的水平,而是碰运气,既然是success by chance,就可能有了这次,就没有下次。而基本功扎实为前提的取胜,则是success on purpose,是根据实际能力,有目标地取得的。
在有氧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所跑的每一步,都如基本功扎实的武者闲暇时盘架子,看上去没有什么深奥,都是对功夫的积累。而没有基本功的人,按照武者盘架子的样子去做,也叫“瞎比划”,没有功效。对应到跑步上,才形成了垃圾跑量。
换句话说,没有打下有氧基础时,在路上的狂奔瞎跑,其实就是垃圾跑量。
我突然明白了这个道理!
02
—
一场很业余的跑马促成我关注有氧基础
国庆那场全马,虽然成绩很一般,4个多小时,纯属业余。但是跑完后依然活蹦乱跳,买菜做饭,始终没有遭遇所谓“撞墙”,跟我原来预想的一瘸一拐的景象,一点不一样,这才引发了我回过头来对有氧基础话题的探索。
引起我注意的,还是因为心率。
过程中录得最高心率很高,但在记录上出现这个心率的时段,是我一般跑的很轻松的阶段----其实全程都比较轻松。突然呈现出来的高心率,让我怀疑手表内置心率模块可能失准。
在马后休息结束,继续跟踪了一个多星期E区间跑,这期间使用手表内置的心率监测,发现手表本身监测的心率很高,而同时按照实际摸脉博的心率,的确大部分落在E区。
摸脉的方式为:当手表出现心率因高而报警时,不停步,快走,摸脉10秒,通常都在20上下,也就是在120-130/分钟的状态,也就是实际的E区。
随后又用心率胸带跟踪了一周,与摸脉的结果很类似!
手表内测和心率带监测的结果,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心率带监测时的心率曲线比较平缓,而手表监测怀疑失准的案例,心率曲线都很凌乱。
03
—
真实的有氧基础测试
经过手表内测和心率带监测两个阶段跟踪后,特地进行了一场测试:
地点:南海子公园湖区北面的道路,因其相对平坦。
时间:阳光照耀下,可惜那天有点风。
图中线路包含西边的下坡和东边的上坡的路段,特地说明一下,下坡路段是刚开始时,测试一般从跑后10分钟开始记录,所以这段下坡路段不影响测试。东边的上坡路段,是在90分钟测试结束后,我没有停下手表记录,直接做的上坡冲刺,所以这段也不记入测试中,不会影响成绩。当然如果把冲坡度这段掐掉,保持干净的90分钟,那么记录中显示的心率就更低一些,心率曲线后端的翘尾也就不会出现-----不过它都不会被计入测试,也就不管它了。
04
—
有氧基础的测算
根据在跑友圈中普遍比较公认的RQ分析平台,有一篇文章,提到有氧基础能力的测试方法。我做了个截图,这样更能体现原汁原味,和对原作者的尊重。(本文开篇就提到引用了该平台的测试方法介绍。)
归纳起来,就是这样几个要点:
1、用测试者自己的配速1区中的某个速度,匀速奔跑。
2、保持平稳前进,如果实在有需要停顿的,不要超过30秒。
3、在上述条件下,随着时间推移,心率会平稳上升,在第10分钟时的心率A和第90分钟时的心率B对比,得出X=(B-A)/A的比值。上述说过,在10分钟时做起点,排除了刚开始跑,心率从80多,90多这样低的水平起步的因素,一般跑过10分钟(1-2公里),人的心脏这台发动机基本就热好了。
4、根据RQ的评判条件,心率漂移率X在10%以内,就属于有氧基础比较扎实了,5%以内,则表示心肺功能在菁(精)英级了,我是4.6%,给出了“优越”级。
05
—
关于测试时的场地提醒
上面把测试的条件都说清楚了,我根据自己两次记录素材(以备上传参加分析)的体验,提醒同好们一点:
尽量选择不需要原地掉头的路线,即使要掉头,也尽量选择有绕环形的掉头方式,例如操场。
因为GPS对于10米左右的距离很难识别,如果你在一条平路上跑折返,则必须要有严格的刹车,转身动作,这必然影响跑步的经济性,直接的影响可能是心率上升严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弧形掉头,很有可能弧形出去的那10几米20几米的路线,GPS不能识别出来,被吞掉,直接的结果就是:当你在匀速按照弧形来掉头时,掉过头后有100米左右,会显示你“本圈的配速”会突然低个10几秒,甚至20几秒,是我第二次录素材时,在折返处反复体会到的,直到最后,我才明白,这可能是由于人虽然跑了个20米的弧形,GPS无法区别这么小的距离,把在弧形掉头的那段距离认作0距离,所以只要掉头,整个配速就都会低下来。
尽管这个测试跟速度高低没有大的关系,但这样会在折返处出现“配速不稳定”,我开始几次提交素材,就是因为“配速不稳定”被拒绝分析的。而如果为了人为地跑快来弥补这个折返导致的距离缺失,从而保持配速均匀,则可能因为实际上加速冲刺导致心率上升,也影响测试成绩。
06
—
附:金秋10月真的是个丰收月
10月份已经结束了,今天早上跑了个10.31公里,来给本月收官。由于本月基本上都在跑E心率区,完全没有关注速度和其他,终了发现,这反而是本年内月度跑量最高的一次。
过去刚刚恢复时,运动中动不动心率就超出设定区域的情况,随着有氧基础逐渐稳固,再也没有出现了。如果出现,那就说明是疲劳,那就赶紧熄火呗。
虽然经历了2/3/4/5/6几个月的疫情禁足,现在终于离年度2020公里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同志们,加油冲!
============================================
作者:老威修斯_宋伟江,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