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校,是使用跑鞋不可忽略的一步

“ 所有跑鞋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校。”

今天从多威3900说起。首先要明确的是,经过磨合后,我很喜欢它。

去年11月底,我在买了它之后,腿就伤着了,等两天后它到来,也就没有机会去跑它,一直放在柜子里。到1月份才有机会上脚试试,只能很轻地尝试着跑跑,写了一篇开箱记录《记录一双多威3900跑鞋》。

直到逐渐恢复,用它跑了第一个6配速以内的10公里,又写了一篇,《多威征途3900真的可以帮助提速吗?》。感觉稍稍惊喜——因为以我当时的心态,我希望以7分左右的配速恢复、维持一段时间,而那天也是本着这样的理念去跑的,跑进6分配,现阶段我其实并不追求。

直到最近又认真地体验了一个15公里(算是11月底以来最冒险的“长距离”了),对它的感觉比较确实了。《积极康复四个月,重回90分钟慢跑》。

一、为什么重新开始选跑鞋

我相信体重与鞋型的对应关系。

原来我的体重在160-170斤之间徘徊,所以,都是以Asics和Saucony的顶级、次顶级跑鞋为主,以求得更好的防护。至于支撑系或者缓震系,我都穿,因为我轻微内翻足,属于正常足,两类都可以。

引起我重新考虑鞋的念头,起自去年9月份。7月份疫情基本结束后,那阵子跑得非常勤奋。9月份新开了一双Asics Nimbus的顶级缓震。跑了三、四个半马,每一次都觉得足底隐隐发麻,以为是跑长了的缘故。后来跑5公里HIIT,甚至慢跑,也有这种感觉。

早先体重较大的时候,穿Kayano并没有这样的情况,为了排查是否因为鞋型紧导致这种体验,通过换薄袜子、换一种形式穿鞋带等手段进行试验,排除了前掌束缚过于紧的可能。

此时,还有一个反向的佐证,就是同样是在去年9-10月份,当Asics的顶级缓震有上述不舒适的情况,而Brooks的次顶级鞋,却没有这样的情况。

我只有一个猜想,就是顶级缓震这种强性能的鞋,在体重减轻后,导致穿着时的不适感。传说中,不同体重应当对应穿不同性能强度鞋的说法,我认为是成立的。

这是导致我后来比较热衷于在所谓性能较低(缓震、支撑稍弱)的团队里,挖掘适合自己跑鞋的缘起。

二、为什么是多威3系

其实我也是兜兜转转来到多威3系门口的。

过去有个说法:大神用多威。把我这样的老白吓得够呛,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会去穿这大神才能穿的鞋,水平太差,压根不敢想。

这句话背后是这样的逻辑:

多威是长跑比赛鞋---->选手都比较有实力,而且追求成绩---->鞋轻量,且保护小---->主要靠跑者自身的技术和肌肉力量来保护自己---->一般人技术和力量都没有大神那么强---->一般人不合适穿。

逻辑是对的!

跑动是靠踩地的力量,经地面反作用于身体,而推动身体前进的。缓震越好,说明踩地的力量被吸收、消减得越多,因此反作用于身体前进的力越小,因此要达到相同的推动力,所耗费的体力越大。

所以,越是高手,为了出成绩,鞋都是越轻薄而缓震无穷小——顶级高手就干脆让来自外界的缓震小到零,光脚跑马拉松啦。

这就是江湖上“大神穿多威”这句话的来历,其含义,就是多威都是为了比赛而设计的比赛鞋,因此缓震及各种保护少,一般人不适合穿。

虽然逻辑是对的,但用在多威身上,却与现实不符。(我这好像有点多威发言人的味道。声明一下,完全没有利益关系的哈,要是多威觉得我码字辛苦,给一双41码的3900当奖品,那我也欢喜。哈哈。)

多威现在的产品线,忽略很特殊的款式,如强力缓震的maxpower,适合大体重者的anti-gravity之外,大的分层有三层:以3系列为中心点,往右,是比较强调缓震等性能的5系列,往左,是强调比赛的9系列。

5系列我不用考虑,因为我手头还有基本处于新的、过去大体重时候留下来的缓震鞋们。虽然常常有踩不动之感,但是做做慢跑,毕竟也没有伤害。我等着把他们都跑到退役,只要身体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体重没有飙升),原则上就不再置办那些强性能的鞋了。

9系列我也不想,因为我根本不是以竞技为目的,所以我也不想穿着贴地那样的鞋去跑马路。

实际上这种体验过去也有过:穿着nike free跑过半马。不大想再体验了。

3是处于中间的、适中的所谓“训练鞋”。文字上常常写成“基础训练鞋”,不知道基础二字何意。反正对我来说,在5-6分钟配速跑跑5、10、21公里,如果今年有机会,跑个6配的42公里,我觉得与大神们相比,差不多的确也就是个基础训练的水平。

三、说说征途1号:3900

明摆着厂家打算把它做成系列了,名称都叫ZT1,有1就可能有2,有3。

店家很热心地在网页上打出“拍小一码”的提示。我为了谨慎起见,将常规的42.5拍成42(这鞋本来也没有半码),结果还是太大。——顺便说一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在同店拍了41的,究竟合不合适,还要等鞋来了才知道。

我穿着它跑了还不到100公里。但是10公里,15公里,和小于10公里都跑过了,大体有点感受。

1、以10公里为度,在跟它同时期被“尝试”的、过去没有穿着体验的鞋中,它是小腿最不容易疼的。这些“选手”包括:迪卡侬入门支撑型、nike lunar,nike airmax,和本文主角多威3900。其中airmax可以忽略,因为我就是为了试试airmax在跑步中的感受,它本身算不上跑步用的鞋。

上述这个结论彻底地颠覆了过去网上说的“穿此鞋跑步,小腿力量必须强大,否则会疼”的说法。相反,我试穿的一双迪卡侬入门级支撑鞋,第一次在接近跑完的时候,小腿竟然抽筋!我不能武断地说,这个抽筋就是当时所穿的鞋子引起的,甚至通情达理地理解,是我自己腿力还没有完全恢复的缘故。但在此前,其实已经穿着3900和lunar等跑过多个10公里了,甚至笨重的airmax都完成过10公里了。

在小腿抽筋后,为了防止因为它而中断恢复进程,得不偿失。接下来一周我基本上室内练习和户外徒步为主,那篇比较受欢迎的《快走、慢跑与室内运动各一小时的消耗数据对比,可能颠覆想象......》就是这两天根据真实的徒步数据和室内练习数据写成的。

一周后,我穿Nike Lunar跑了10公里,心里还有点紧张,腿上也有轻微的不适感。又隔了一天,用多威3900直接跑了15公里,跑完后,当天晚上,小腿的抽筋感一扫而光,甚至正在恢复的伤处,感觉似乎也好了不少。

2、有比较明显的缓震感。我这个感受,跟很多人的不同。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对“多威是比赛鞋”有先入之见,坦率地说,我穿它时的缓震感还是比较明显的,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缺乏保护。加上有足弓的碳板加持,感觉非常稳。缓震和不易崴脚,这两点都有体会。

3、没有“小腿容易疼”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跟我最近用足跟落地跑法有关。我过去一直是前掌跑法。最近用足跟跑法比较多,原因有两个,一是目前腿力还在恢复中,担心江湖上说的“小腿疼”导致抽筋;二是为了顾及四个月以来伤处康复的需要,发现足跟落地的形式,是伤处最舒服的,所以,这段时间一直是用足跟跑。

并没有出现大神们说的“小白穿它容易小腿痛”的情况,不知是否与改成足跟跑有关。

4、当足跟落地跑时,它的鞋底滚动感,比较适合我,有愉悦感。

总而言之,体重、脚型、落地方法、配速欲望等等,都决定了个人对鞋的感受,这种感受每个人都不一样。

昨天在网上看一个长跑爱好者说这双3900的感受,他说落地时总觉得外侧有什么东西顶住的感觉,这个感觉不大好。而我在跑比较亲民的迪卡侬和高端的Nimbus时,也有类似的感受,而在跑一双半旧的Lunar和这双全新的3900时,恰恰感觉脚外侧的过渡是最舒服的。这恐怕就跟自己的脚型和落地形式有关,没有两个人之间完全相同,甚至,一个人的左右脚,都有可能不同。

5、跟这双鞋本身有关。正如店家善意提示的那样,这双鞋大,而且它才240克重,后跟包裹比较薄,鞋码大了以后,除了退换货以外,穿的时候,也要调校。

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很不死心地要再买一双小一码的,做个对比。

四、其实所有跑鞋都可以自行调校

我发现这双鞋大了以后,没有退换货,第一个措施是加鞋垫,第二个措施是换鞋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