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 ”,道家的修真境界,常人也受用

民间俗语可谓是传统文化中最为独树一帜的一支,面对是现代社会的各种冲击依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些俗语所蕴含的道理与圣贤之书的教导可谓是殊途同归,但要比圣贤所言更为简单易懂。它们同样包罗万象,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延年益寿都有其独到的精辟独到的见解,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普遍的实践价值可以经久不衰,好比这句“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 ”,不仅深刻地概括了长寿的关键,还与道家理论异曲同工。

一、何为精气神?

在道家的理论中,这三样几乎是随处可见时时强调。人体所蕴含的所有营养物质谓之精,又分两种,一是父母所赐之先天之精,一是饮食所涵之后天之精。二者掌于肾,谓之“肾精”。是人体构成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人体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过程的主宰。道家谭峭在其著作《化书》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此处强调了气聚而形成的观点。在道家思想中,气不仅是聚形的关键,同时还是功能的代称,我们的正常运转都是它在推动,所谓“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息畅通无阻周流不息便能呈现最佳的状态。而主宰它们的便是神,《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可见神是控制所有意识思维的首领,神足则强,神散则弱。那些无所事事的人大多都是“神”散的表现,缺乏了“神”的控制,精气也就随之涣散而不能用于一处。

在解释为什么“精、气、神”足的情况下反而清心寡欲之前,还得先明白道家中关于它们的具体体现。道家将财色名食睡五欲对应五行五脏,财为金应肺,色为水应肾,名为火应心,食为土应脾,睡为木应肝,其中尤以色、食、睡最难拔出,在佛家理论中亦有此观点。在道家看来,只有将相应脏腑之机一一充实,便能水火既济而超越五欲。这也是“精、气、神”全后反而能够清心寡欲,在其散弱时反而愈发渴求的体现。

精足不思淫

意在养精蓄锐,精足代表身体所有营养物质平衡充实,在外便是容光焕发如童子一般朝气蓬勃,这种状态下淫欲荡然无存,这种体现在戒色的人里最为明显。它在道家中还对应了修炼的第一重境界百日筑基之初,去酒色财气后断淫心,随后固本培元回到孩童未泻之态。

气足不思食

这点对常人而言颇为费解,但在古代得道之人中却很常见,平时的影视剧中也多有得道高人闭关修炼不吃不喝的情节。道家历来就有“辟谷”、“食气”之说,能做到这些的人往往意味着其道行也到筑基中期,算得上修为高深的人了。道家谓之“采气”,是能够切实感受到天地能量并与自身呼应的人。

神足不思睡

传说张君房便是因为庚申日通宵不睡而白日飞升,在道家看来,只要在练气还神的阶段修炼得当,便可以达到不睡觉也丝毫不影响周身运转的境界。有学者说这是因为炁归脏腑、入中脉而使中脉通透所致,并指出常人炁走12正经呈现子午流注的规律,炁也必然在特定时辰产生盛衰交替之间隙,从而影响人一天的生活节律。如果能达到炁入中脉的状态,则脏腑经脉之炁俱足,便可以跳出节律对炁脉盛衰的约束,自然没有了平常作息束缚。

而以上三者在自然界中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鹿的交配一年仅有一次,便因精足而使得幼年及成年的样貌同样年轻可爱。乌龟即便一年不吃也能生存,便是气足赋予其长寿之相。鹤飞千里只需小憩片刻,便是神足而使其然,同时鹤还是最长寿的飞禽,素有“千年龟,万年鹤”的美名。而鹿、乌龟、鹤三者皆非肉食,也从侧面体现了蔬菜为主观念的正确性。

对道家而言,以上都是修炼的必经之路,也是修炼循序渐进的阶段。百日筑基后才能精足不思淫,不思淫方能炼精化炁以足炁,炁足后方能炼气化神,炼气化神后才能神足不思睡,以至于最后的炼神还虚。看似玄妙,其实在唐以前,能达到神足不思睡甚至炼神还虚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至于后来提出的炼虚合道则在很多人看来都是附和伪学不足道哉。可见道家对生命的探索之深,放眼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民间百姓大多不是道教信徒,但对道家思想却是极为熟悉,他们不需要玄而又玄的修真方法,便取自己所需的变成俗语加以传诵,所以在他们看来存精聚气养神便是延年益寿最直接的方法,所以得道之人不多,但长寿老人不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