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格——强悍都是逼出来的
秦岭淮河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也是中国人性格的分界线。这条线以北的中国人,性格强悍勇猛。不光是男性,女性也呈现出强悍的气质,在北方被人称“糙老娘们”,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这种性格越往北,越强化,直到越过长城,阴山一线,进入游牧的东北、蒙古高原,这种强悍强化到了接近动物的本能,像狼一样的狠戾。杭盖乐队创作了一首摇滚歌曲——《轮回》,那种来自蒙古草原与生俱来的强悍,听得让灵魂都发颤。
但人的天性是好逸恶劳的,吃饱穿暖之后,希望和和气气,不愿用强悍的方式来生活。你爱人不做家务,你每次都用暴力使对方屈服;公司没给你涨工资,就和领导对着干。很多人确实想这么干,但这不能叫解决方案,使别人妥协,或适应环境的方法有很多,强悍是其中成本最高的。
那为什么,强悍在北方是一种普通的性格?
从地理上来看,北方以平原为主,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即使有险可据的关中地区,只要打开了函谷关,也是一马平川的渭河平原。平原利于农业开发,是各种势力的必争的经济来源。进化论有一个规律,在相同的环境下族群,对于同一生态位发起的竞争,其激烈程度远超不同种类之间的竞争。这就是说,平原上无险可守,不容易割据,争得唯一统治权的烈度要远高于闭塞的山地丘陵。在这么高强度的竞争中,必须是组织能力超群,性格强悍才能胜出。不用说妇人之仁,但凡不够强悍,就会被迅速消灭。
另外,从气候上来看,中国典型的季风气候,降水很不均匀。一年涝三年早是常有的事,风调雨顺倒很罕见。北方平原,黄河一旦决堤,受灾数百万人很常见。对于以农立国我们,只有兴修水利才能抵抗灾害。平原是主要的农业区,是水利工程需求最大的地区。中国从大禹治水起,五千年来一直在修水利基础工程,而这种大型的基础工程,像打仗一样,要有强大的组织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比如在红旗渠,人的强悍就征服了自然。所以从生产实践来看,坚决地和自然环境作斗争,也需要强悍。
北方还有强大的少数民族的压力。游牧和渔猎的民族的生存条件,比南边的农耕民族要恶劣,草原上降水少,旱灾、蝗灾、雪灾频繁打击。游牧民族没有储粮,每当灾害无法承受时,就会冒险南下,劫掠生存物资。从匈奴、 突厥、契丹、女真、到入主中原元朝和清朝,北方压力在两千年里持续加大。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揭示了这一规律。每次全球的温度降低,都会牵动北方民族的南下,在农牧分界线上劫掠,就像文明的铁锤,每几百年就敲打一次。据推算,温度每下降一度,农耕地区都会后退四百公里,这是游牧和农耕之间残酷的生存斗争。
于是,在过去两千多年里,内部竞争,外部环境改造,少数民族南下这三股压力不停的锤打北方的中国人,那些不够强悍的逐渐被淘汰了,或者流亡。强悍是被逼出来的。
今天,北方的少数民族也不具备威胁,中国已经成了基建狂魔,国家政治的稳定消除了内部竞争,这种强悍的性格还有用武之地吗?
我们的百年国耻还没洗刷,和平时期只有短短几十年;西方世界对我们也不太友好,来自海洋上的压力比少数民族南下,有更大的威胁;中国和一带一路的沿线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去建设。种种矛盾在升级,使这种强悍的性格不会消失,相反,我们能看到将不断的强化。
斯宾赛所说:生命决定于或存在于各种力量的不断作用与反作用中,这些力量在整个自然界里,总是趋于平衡的,当有任何轻微的扰动是,生命力便会有增强的可能。
强悍就是应对这种扰动,增加生命力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