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象和亚洲象有没有生殖隔离,能不能杂交出“亚非象”?

之前发了一篇关于如何辨别非洲象和亚洲象的文章,评论区好多朋友留言问:非洲象和亚洲象有没有生殖隔离,能不能杂交出“亚非象”?

事实上,非洲象和亚洲象虽长得很像,但它们分属非洲象属和亚洲象属,不同属也不同种。

况且两者连身体里主要的骨头数目都不一样,非洲象有21对肋骨、26块尾椎骨,而亚洲象有19对肋骨和33块尾椎骨,这样的情况很难杂交成功。

但,43年前的历史上是出现过“亚非混血象”的。

1978年在英国切斯特动物园,有一头母象怀孕了,之后生产了一头特殊的大象宝宝,它叫“Motty”。

为什么说它特殊呢,因为它是历史记录的唯一一只、亚洲象和非洲象杂交出来的小象。

没错,这只小象宝宝是名副其实的“亚非混血”,它的父亲是非洲象,母亲是亚洲象。

它的出生使整个动物园的工作人员都很兴奋,大家期盼着小象Motty能成为轰动全世界的著名动物之一。

然而,Motty的出生并不简单。

①母象怀孕艰难,孕期身体情况很糟。

由于跨物种杂交,小象Motty的妈妈身体一直处于不太理想的状态,哪怕工作人员的照顾已经无微不至,也都算九死一生,每次都是通过人类强大的医疗科技才能度过生死难关。

②小象Motty是个早产儿,出生就很虚弱。

小象Motty的出生比预产期早了6个星期,生产完的象妈妈也极度虚弱,甚至连奶水都没有。最开始的几天,小象Motty都是被人用牛奶和维生素添加剂混合物喂养的,直到第5天,母象开始出现奶水,Motty才交由妈妈照顾。

③“杂种象”出生就意味着死亡。

大家满心欢喜悉心养了小象Motty10天,期间Motty身体出现过肠道感染等小毛病,但都被人救护过来。

然后就在第11天的清晨,Motty被人发现躺在地上奄奄一息,最后经抢救无效,停止了呼吸。

尸检证明小象真正的死因是自身免疫力低下,一出生就受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困扰,最终导致的败血症死亡。

这个事例有力地说明,非洲象和亚洲象是有生殖隔离的,跨物种可以交配,但是很难生育出健康的成活个体。

后来,陆续有非洲象与亚洲象杂交的记录,但均以失败告终。

什么是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的名词解释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者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

生殖隔离大致相当于从前所说的生理隔离,与地理隔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地理隔离由外因引起,而生殖隔离一般是在具有遗传差异(内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遗传隔离)。

地理隔离示意图

误区:地理隔离不是简单的地域隔离。不是说同种天各一方,由于地域位置限制不能产生交配行为(因为这是废话),而是同种分散两地,各自经过长年累月的基因变化,变成了新的物种。

从演化史看,亚洲象和非洲象大约在500万年前开始分离,相比非洲象,亚洲象和已经灭绝的猛犸象亲缘关系更近

如前文讲的“杂种象”,亚洲象和非洲象因为人类的运作已经不存在“地域隔离”的问题,那为什么还是没法杂交成功,因为事件的本质是它们虽长相相似,都叫大象,但已经不是同一个物种。跨物种之间是很难繁殖生育的。

那么问题来了,骡子和“狮虎兽”、“虎狮兽”等难道不是成功的跨物种生命吗?

拥有异常肥大身躯的狮虎兽(雄狮与母虎杂交)

是的,但

首先,它们看似“新奇”,却都不是新的物种。

关于物种的定义,最核心的是:它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通俗地讲,动物如果能一代代繁殖下去,那么这个种就成立;如果不能繁殖,那么它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物种。

显而易见,骡子(不管是公驴、母马产下的马骡,还是公马、母驴产下的驴骡)无繁殖能力,“狮虎兽”或“虎狮兽”目前也尚无连续繁殖的报道,所以它们都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新物种。

马和斑马的杂交

其次,跨物种杂交后代天生带病,畸形发育,大多早夭。

人类进行动物杂交研究历史悠久,但众所周知,杂交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大多都没有成功,甚至根本就没有后代出生。

就算有少数后代出生,这样产生的后代,体内两种不同基因,病毒互相排斥,成活率极低。即便成活,也是有缺陷的,起码不可生育,也就是不能进行物种延续,所以所谓的杂交新生命是会永远消失的啊。

体型比虎狮父母都小的虎狮兽(雄虎与雌狮杂交)

最后,“人造产物”在伦理道德上一直备受争议。

据说有的动物园为了商业化利益,进行诸如“狮虎兽”、“虎狮兽”、“豹狮兽”的人工杂种培育,顾名思义这种杂交并不是天然进行的,而是在人为影响和干预之下才能够完成的。

这时候的人造跨物种杂交,违背动物真实意愿,违背所谓的自然规律,不过是人猎奇心态下的“恶趣味”罢了。

日本培育的豹狮兽(雄豹与雌狮杂交)

这么一看,也许,再也没有出生“杂种象”是件好事,谁愿意带着疾病来到这个世界上,谁又愿意带着疾病和无尽的痛苦过这被人稀奇的短暂一生呢?

图源网络,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