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透视|傅萌:西安在国家中心城市中的创新位势能否支撑科创中心建设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

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拥有世界级的科创中心,能够最大限度的集聚创新要素、链接创新资源、发展高能产业、实现对外辐射,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2018年颁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西安打造成丝路科创中心,那么,目前西安创新能力能否有效支撑起丝路科创中心建设?

一、科创中心的内涵

伴随创新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新时期科创中心的定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研发到转化演变为基于科技、经济、文化、城市、人才的高度融合。创新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单个城市和地区,更加注重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协作,使“尖峰-外围”的创新城市集群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科创中心发展呈现三个趋势:一是更加注重全球资源链接与配置能力,二是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生态的营造,三是更加注重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引领。

因此,科创中心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高技术产业与新兴业态为主体,完善的创新生态为特征,知识本土化与要素循环化为驱动力,是知识创造、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社会服务和居住设施有机融合的新型综合体,既具有资源要素的链接与配置能力,也拥有知识、技术、产业的辐射与带动能力。

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有关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已较为成熟,可分为基于创新过程视角的“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创新绩效-创新环境”分析体系和基于创新内容视角的“源头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经济成果”分析体系两大类。本研究借鉴了广州、深圳、中关村等地区创新指数及绩效考评等指标体系,将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创新绩效-创新环境”4个维度,并鉴于现阶段科创中心更加注重创新生态建设的新要求,加入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高成长性企业数量、近三年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数量、国家级孵化载体数量、技术合同交易额和初创企业融资额等6个指标,形成涵盖19个二级指标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

表: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基于以上评价体系,选取8个国家中心城市(重庆体量过大不进行比较)和深圳、南京、杭州、青岛作为西安的对比城市,根据2017年各地统计公报与统计局网站等有关公开数据,对西安的创新位势进行综合分析。其中,高成长企业数来自《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7》与《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新三板挂企业数来自各地证监局网站,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国家级孵化载体数量来自科技部火炬中心,双一流高校数量来自教育部,近三年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数量来自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技术合同交易额来自《2017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初创企业融资额来自清科私募通。

(二)评价方法

1.无量纲法。由于各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取离差标准化法:

2.赋权方法。由于熵值能够很好的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离散程度越大,表示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本文采取熵权法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三、西安在国家中心城市中的创新位势

根据各指标熵值分析,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是影响创新能力的关键领域,两者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达到71.6%。高成长企业数量、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双一流高校数量、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技术合同交易额和初创企业融资额成为决定性指标,对创新能力差异的贡献度为60.2%。12个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得分如下:

图1: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得分排名

(1)综合创新能力。12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得分基本呈现出“一超两强多极”的格局,北京、上海、深圳位居三甲,西安虽排名第10,但与排名第四的杭州差距只有4分。

图2: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要素得分排名

(2)创新要素。创新要素对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大,其权重只有0.1384。西安创新要素得分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位列第5位,主要原因在于R&D经费投入强度较大:西安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为4.83%,仅次于北京的5.70%,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2.18%,仅次于北上深杭。但是,西安创新人才数量优势不大,其中R&D人员全时当量为7万人年,分别只有杭州和成都的69.5%和76.9%,仅高于郑州和青岛。

图3:国家中心城市创新主体得分排名

(3)创新主体。创新主体对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极大,其权重高达0.4034。西安创新主体得分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位列第10位,主要原因在于新经济企业梯队尚未形成:从高成长企业看,西安瞪羚企业为55家,分别只有杭州和武汉的68.9%和75.3%;独角兽企业尚处于空白,但杭州和武汉分别有17家和5家;累计拥有新三板挂牌企业数139家,分别只有杭州和武汉的32.4%和52.4%,甚至低于郑州的140家。从高新技术企业数看,西安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839家,分别只有杭州和武汉的64.7%和65.1%。尽管西安双一流高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云集,具备一定的原始创新能力,但“创业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公司”的高成长企业链条有待形成。

图4:国家中心城市创新绩效得分排名

(4)创新绩效。创新绩效对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大,其权重只有0.1456。西安创新绩效得分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位列第11位,主要原因在于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3.8%,排名中心城市末尾,分别比成都和南京低21.8%和15.8%,高端产业发展滞后导致生产效率偏低,西安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48万元/人,分别只有武汉和杭州的60.6%和74.4%,南京则高出西安近10万元/人。尽管西安在专利产出与国家级科技奖项等原创性科研成果方面有不俗实力,但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能力偏弱,需要进一步以硬科技为内核培育发展前沿业态,打造西安特色的新经济标签。

图5:国家中心城市创新环境得分排名

(5)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对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其权重达到0.3126。西安创新环境得分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位列第11位,主要原因在于内生协同创新生态有待构建:一方面,体现在初创企业融资渠道不通畅,西安初创企业获得投资额仅为73.7亿元,仅为杭州的16.5%、成都的27.8%;从投资阶段看,初创期企业投资额仅为武汉和杭州的5.7%和2.5%;从投资类型看,西安VC投资额仅为杭州和成都的20.5%和28.6%。另一方面,体现在市场化创新力量不足,西安企业R&D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比重仅为33.4%,排名国家中心城市末位,分别低于杭州和成都37.5%和31.4%。尽管西安高校院所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主体单一且没有形成生态网络,未来需要以市场主体为核心,构建科技服务、创业孵化服务与金融服务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

四、西安如何提升创新能力以建设丝路科创中心

综合上述分析,西安综合创新能力在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靠后,主要因为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偏少、新兴产业尚未培育和金融资本市场的服务能力不足三个方面,未来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来支撑起丝路科创中心建设,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做强以硬科技为特色的高精尖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完整产业链。生物医药实现生物药与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双轮驱动。新材料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推进军工材料快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在工业机器人、盾构机、轨道交通装备、3D打印装备实现突破。航空航天构建涵盖整机制造、核心部件、航空材料、航空维修等完整产业链。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以整车制造为核心,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二是构造以软模式创新为核心的服务业集群。文化旅游以打造丝路IP为内核,促进文化旅游与生态、科技、金融、会展深度融合,餐饮、商贸、娱乐、住宿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金融业以加快“金三角”建设为核心,重点发展融资租赁、股权交易、离岸金融、跨境结算四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能源金融等新业态。科技服务业以提升服务能级为目标,发展技术转移、研发设计、检测检验、创业孵化等服务业态。

三是培育爆发式成长的新经济企业梯队。助推小巨人企业高端发展,引导技术服务载体、专业化众创空间为小巨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增强瞪羚企业影响力,建立瞪羚企业常态化活动机制,帮助瞪羚企业开展资源链接。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建立起独角兽企业“发现—宣传—培育—评价”工作机制,为独角兽在融资、研发、发展空间、资源链接提供支持。培育平台型企业,引导国企搭建创业平台,通过新经济招商等方式招引平台企业,打造大企业平台生态圈。

四是构建覆盖企业成长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链条。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发挥财政资金对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的示范、引导作用,建立天使投资与项目路演、创业大赛的对接机制。集聚一批科技金融机构,加快引进培育小贷公司、科技支行、PE、VC、融资担保机构、信托投资机构等科技金融机构。形成科技保险、企业债、私募股权等多类型多层级区域资本市场。善于利用国际资本,依托自贸区探索跨境投融资政策突破,帮助企业海外上市和开展资本对接活动。

注:

[1]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

[2] 高成长企业数量包括瞪羚企业与独角兽企业

[3] 国家级科技奖项数量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

[4] 国家级孵化载体数量包括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

END

本文版权归长城战略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