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命运》:中国纪录电影踏上新台阶,关注人类命运,解读世界
“一带一路”的第五年时间节点上,全球首部“一带一路”的纪录电影《共同命运》,带着温情与华彩,用影像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更为广义上的开放成果,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关注人类命运,解读世界的故事,也预示着这头庞大而孤独的鲸,终于在漫长的征途中,找到可以发生共鸣的伙伴。
当然,作为一部纪录片,《共同命运》首先在题材上,就为我们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在片中,我们得以感受到,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是如何度过他们的一天,是如何追逐他们的梦想,是如何在心与心的世界走到一起的。《共同命运》所呈现的,不仅仅是雄浑壮阔的大自然,也是一幕幕饱含深情的人间画卷。影片有地域性的特征,但更擅长于在个性之中,发现共性,在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之间,找到千丝万缕的“同位素”式关联。本来,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休戚与共,已经成为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
在内容上,《共同命运》的主创团队用时间与心血,为我们绘制了这幅动人的花卷。影片创作历时两年,跨越30万公里的距离,东非肯尼亚,巴基斯坦卡洛特,中国新疆喀什,肯尼亚内罗毕,西班牙昆卡,智利5000米高原,中东迪拜,俄罗斯亚马尔……足迹遍布五大洲,壮阔唯美的世界风光以及细致入微的人物故事,从视听感受以及故事节奏上,让纪录片有了比肩与商业电影的水准。日期在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放映了影片的片段,收获好评如潮,也再一次证明,充满魅力的影像,足以打动来自各国的影人,那些有关爱和追逐的真实纪录,凝聚着全人类共同的梦想。也正如我国关于“一代一路”的倡导,所体现的胸怀与远见,终将被更多的国家所接纳,也终将被这个世界所铭记。因为,那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是可以直接改变民生的协同发展的举措。
同许多蜚声国际的知名纪录片比如《天地玄黄》、《地球脉动》等等相比,《共同命运》在选材与制作上,毫不逊色,同时加诸了更多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因而显得更加温情与励志。与此同时,作为一部由国人“操盘”的作品,《共同命运》又在一定程度 上,在眼界与胸怀层面,超越了国内的大多数纪录片作品。近年来关注度较高的《大三儿》、《最后的棒棒》、《喜马拉雅天梯》、《二十二》:或者从小处切入,关注平凡人与时代的冲突隔阂,挖掘痛点去打动观众;或者寻找特殊人群对信仰的坚守;或者在历史的维度下,关注一群被遗忘的亲历者,从而引发观众反思。
而《共同命运》另辟蹊径,着眼正在飞速发展的大环境大时代,在全球视野下,关注普通个体与这个世界的融合共荣。同时也延续了中国纪录片的思辨意识,以及关键时刻的留白。让人在看片过程,及观后的回味中,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解读。因此,可以说《共同命运》有国际格局,又有中华精神,在这个层面,与“一代一路”的倡导,有着许多的相循之处。《共同命运》也给中国纪录片带来新的启示和新的角度。
除了主题和立意上的不同外,制作上,《共同命运》真正实现了中国主控下的全球团队的合作,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的资深电影、纪录片创作者300余人从亚洲到非洲、从中东到南美,从极地到高原,行程约30万公里。包括:三届英国学院奖得主,《天空之眼》编剧盖·希必特担任编剧,BBC纪录片《人类星球》主摄影罗宾·考克丝和麦特,十届艾美奖摄影奖得主担纲摄影;六位获得过奥斯卡纪录片奖、丝绸之路电影节纪录片奖、艾美奖的资深纪录导演组成的团队,在各自擅长的风格里,为那些事关生存、生活、生趣的悬疑奔走。
因此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大量的航拍镜头让整部影片具有商业大片的气势,摄影师对人物情绪和矛盾的捕捉,也更加细腻精准,剧情的节奏和冲突也更有商业元素。全片虽没有明星出演,没有特效画面,但无论是视听感受,还是故事铺陈,《共同命运》都比肩与高品质商业电影水准,力求突破纪录电影天花板。中国主导+国际团队+全球视野——这将让世界与中国的距离越来越近,也开始让世界读懂中国。
在这点上,纪录片《共同命运》应时而生,影片以创新的视角,隽永的内涵,不仅能带给我们强烈的影像震撼,而且也能以走心的故事,让观者感悟良多。未来的世界,天下大同是大势所趋,在共同命运的召唤下,责任、担当、义务、胸怀,显得格外重要。通过一部影片,感悟一个世界,虽然并非《共同命运》的首创,但该片胜在,足够冷静客观,却又饱含深情,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和遐想,正如片中的姚明所说:“对未知的世界,应该充满期待”,这也是《共同命运》的留白之处,这一点,够世界,又很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