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司令”程开甲,隐姓埋名40年,他的名字曾是国家最高机密
1949年4月的一个晚上,一位在苏格兰出差的华人男青年在新闻上得知,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不顾警告,擅自闯入我国长江水域。但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可不是任人欺凌的晚清政府,受限于武器装备,解放军架起大炮猛烈轰击紫石英号,最终遭受剧烈攻击的紫石英号升起白旗投降。
作为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在紫石英号被轰击之前,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装备落后的人民解放军敢反抗他的挑衅。但现实摆在眼前,无论侵华日军也好,老牌霸主英国也罢,任何敢于侵犯我国的国家或势力必将会遭到人民军队的反击,中国已不是以前的中国,保护中国的也不是任人欺凌的晚清政府或黑暗腐败的国民政府,而是由毛主席带领的中国共产党和被毛泽东思想武装的人民军队。
“紫石英号事件”的发生震惊世界,一雪近百年来我国忍气吞声的屈辱,远在苏格兰的这位30出头的华人男青年看到相关的新闻后,心中当即升起无比的自豪感,几乎在同一刻,他迸发了一个念头:中国有希望了!报效祖国的机会来了,要尽快回国!这位男子叫程开甲,后来他还有一个无比响亮却鲜有人知的称谓:核司令!之所以鲜有人知,是因为他的名字曾被列入我国最高机密。
1918年8月3日,程开甲出生在江苏吴江,祖籍徽州,他的祖父程敬斋是吴江有名的富商。早在程开甲出生之前,程开甲的祖父就为这个孙子起好了名字:开甲,即开转登科,位列一甲。他非常希望孙子能够考取功名,成为状元郎,衣锦还乡。遗憾的是,在程开甲出生前一天,他的祖父就去世了。
随着祖父的去世,家境日渐衰落,在程开甲7岁那年,他的父亲也去世了,原本有衰落迹象的家庭再次遭受打击,但这还不算完,2年后,程开甲那并非正妻的母亲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这些变故,让原本就不服管教的程开甲变得更加叛逆。
虽然家道中落,但底子还在,程开甲还是被送入学堂读书。只是生性顽劣的程开甲并没有珍惜这个令无数穷苦人家的孩子羡慕的学习机会,他的心思完全不放在学习上,连续留级3年,被同学称为“三年老板”。
1930年,程开甲从家里拿了一大笔钱去上海闯荡,没过多久就把钱花光了,要面子的程开甲不愿回去,只好饥一顿饱一顿的露宿街头。被家人找到后,一直对他寄予厚望、百般宠溺的家人把他带回家狠狠地揍了一顿。或许是这人生中的第一次挨揍打醒了程开甲,至此他开始心无旁骛地刻苦学习,第2年以不错的成绩考上了秀州中学。
值得一提的是,秀州中学走出过10位院士级科学家,如李政道,陈省身等都是从这里毕业的。也是在这里,程开甲“开窍了”,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彻底摆脱了那个“不争气”的过去,多年后他曾表示:我很幸运,在一个比较完美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1937年,高中毕业的程开甲同时被交大和浙大录取,最终程开甲选择了浙大,成为浙大极少数享受公费奖励的学生。就在这一年,全面抗战开始了,为躲避战乱,浙大在4年里先后搬迁了7个地方,变成了“流亡学校”。
1944年,26岁的程开甲被一位来浙大考察的英国科学家看中,2年后获得奖学金,并远赴英国留学,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玻恩的学生。在跟随老师学习、做研究期间,程开甲结识了海森堡、薛定谔等名动世界的物理学大师,也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超导理论研究。
1948年,程开甲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英国皇家研究所任职,享受着非常优渥的待遇。次年4月,程开甲出差时看到了“人民解放军炮击紫石英号,紫石英号升白旗”的新闻,他决定回到祖国,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部奉献给国家。
当时所有人都劝程开甲能够留下来,毕竟他刚刚取得博士学位不久,且当时的中国并不能给予程开甲很好的研究条件和生活条件,只有他的导师玻恩理解他,敬佩他的赤子之心,并亲自为他送行。
1950年8月,程开甲收拾好厚重的行囊,踏上了回国的旅程。说是行囊有些不贴切,事实上,他的行李箱里除了给妻子买的一件大衣外,其余全是与物理学有关的书籍和他在英国学习时得到的研究资料——这都是祖国需要的东西。
回国后,程开甲在母校浙大担任物理系教授,后又在南京大学任职,并于1959年出版了《固体物理学》,这也是我国第一本物理学专业著作,而在不久后,他将参与到一个国家级别的保密项目:原子弹研制。
那是1960年3月的一天,正在实验室做研究的程开甲被校长叫到办公室,校长开口便是一句信息量极大的话:北京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你,开甲同志,你明天就要去报道。重要任务,还是来自北京的,且明天就得报道,时间非常紧迫,到底是什么样的任务呢?面对他疑惑的表情,校长并未回答,或者说他也不知道更多的信息,只是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条交给程开甲,纸条上只有5个字:二机部九所。
这5个字改变了程开甲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的命运,从此程开甲的名字成为我国的最高机密,他所从事的职业仅用3个字就能说明其重要性:核武器!
时间回到1958年,由于苏联想在军事上控制我国,将我国变成他们的卫星国,这是身为主权国家的新中国完全不能容忍的,也是从这时起,中苏关系有了裂缝。1960年,在核武器研究处于关键阶段的时候,苏联突然撤走了专家,毁掉了所有的研究数据,我国的核武器研究遭到毁灭性打击,陷入全面性的困难。
但放弃不是我们的风格,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不惧艰难,勇往直前的中国人从不知道放弃,认输是何物,没有外国专家,我们就自己搞,没有专业的计算设备,就用算盘、量尺来计算数据。用钱学森钱老的话来讲: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怎么就不能搞?难道我们比他们矮一截?
为了尽快取得技术上的突破,所有的研究人员殚心竭虑,呕心沥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身为副所长之一的程开甲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在一次排队买饭时,他将饭票递给食堂工作人员后,下意识地说了句:把这个数据验算一下。面对工作人员错愕的眼神,排在他身后的邓稼先笑道:老程,这是食堂,不是实验室。
因缺少专家,程开甲听从组织的安排,毫不犹豫将自己擅长的物理理论研究领域转到核试验领域,在2年里召开了近200次学术会议,与各类专家协同合作,研制了多达1700台试验所需的各类仪器和设备。
在这期间伴随他的除了枯燥繁重的数据研究外,还有戈壁滩上的沙石,咸度过高苦涩到难以入口的饮用水。如今的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的科研人员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又克服了怎样的困难,但我们仍需对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时,一颗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欢呼雀跃,当总指挥张爱萍拨通周总理的电话将这一消息报告后,连周总理都抑制不住语气的激动,但他很快便镇静下来,反问道:怎么证明的核爆炸?程开甲肯定地告诉张爱萍:是核爆炸,爆炸当量2万吨。这是之前他们制造的1700多台设备和仪器得到的测试数据告诉他的,这是所有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
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对程开甲而言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在此之后的20年里,程开甲继续留在罗布泊,又进行了30多次的核试验。1969年9月23日,我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也是这一年,程开甲的妻儿离开温和宜人的江南,来到了苦寒贫瘠的戈壁滩。
为了拿到最准确、最真实的数据,程开甲曾在直径仅有80厘米的管洞中爬行数十米,进入最危险的核爆中心实地考察,也曾冒着超过40摄氏度的高温在刚刚遭受过冲击波的洞中采集数据,他这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推动祖国的核事业的发展。
1999年9月18日,已经81岁的程开甲与22位参与核试验的我国科研人员一同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也是从这一刻开始,隐姓埋名40年的“核司令”,终于走进人们的视野,他的名字终于不再是国家最高机密。
2017年,99岁的程开甲被我国最高领导人亲自授予“八一勋章”,领导人主动俯身,双手紧握程开甲的手,尽显敬重和感谢。
2018年11月17日,这位为祖国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人,目睹了如今的国富民强,锦绣盛世,他放心地闭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