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特色
徽派建筑特色:
徽派建筑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兰溪古城,除了有自然生态的衢江、婺江、兰江三江之汇与自然蜿蜒的大云山、横山,以及中洲公园、灵羊岛等特有的自然环境风貌特色外,古城中表现出的物态空间主要表现在古建筑群、巷道、建筑立面、院落平面与标志性建筑上。
古建筑群:老城中留下的传统民居相对集中成片,完整的是城南七条巷,形成严谨院巷格局,七条一人巷直通城市主街,利于居民出入与住户经商,同时以利于防卫与消防,又体现出兰溪商埠中心的寸土寸金的商贸市口地价,这是兰溪所特有的建筑群落。在天福山、桃花坞与金钟岭一带,成片民居依山而建,建筑群体起伏有致,风格协调而富有变化,呈现出典型的江南民居群落特征。兰溪民居大都以木结构一至两层为主,当地富裕家族住房多采用 “三间二过厢一天井”的典型平面单元形式,排列有秩。
巷道:老城区内至今仍留有大量的传统巷道空间,宽不逾两米,而两侧建筑山墙高达七八米,有些既深又窄,曲折不见尽头,有些随地形高低而蜿蜒向上,更富情趣,是中国江南传统空间形式的一种体现。在原来店铺云集的七条巷区内,局部两侧的山墙用券墙联结,加强了两个山墙的刚性,类似与西方教堂飞扶壁的作用,同时又对消防起了一定的作用。
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简称拱,或券,又称券洞、法圈、法券。它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其外形为圆弧状,由于各种建筑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变化。
飞扶壁就是扶持墙壁的意思。就是为了平衡拱券对外墙的推力,而在外墙上附加的墙或其他结构。就是说中间的拱对墙有向外的推力,而扶壁是将墙向内推。
在古城巷道中,具有券墙、飞扶壁的,代表性的建筑要数城南七巷、世德巷、状元第、雀门巷与星宫巷、章府里、桃花坞、百步梯等。这不仅使两边山墙进行用券墙联结,增加了山墙的刚性,而且也起到了防御火灾的作用。
建筑立面:建筑立面上的灰瓦白墙和高出屋面的封火山墙,形成了兰溪民居建筑的风格。由于兰溪与安徽徽州相当近,且有水路运输的方便,徽式建筑在兰溪古城相当普遍。白墙灰瓦马头墙构成了古城建筑立面的重要要素。
院落平面:兰溪传统富户民居多采用“三间二厢一天井”的单元平面,这种平面形式也是一个防火分区。天井是室内的重要采光来源,同时天井下的院落空间也是居民的生活空间和绿化空间。民居中还有大量的半开敞式院落,是住宅与外界的隔离带,同时也是优美的绿化环境。
兰溪古城民居大多采用“四水归堂”式的建筑结构,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土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四水归堂十分漂亮,让人心情舒畅。
古城标志性建筑:从兰溪古城的城市形象与可视性上分析,构成兰溪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有告天台、义乌会馆与宁波会馆,其中告天台最为突出,是兰溪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在建筑上,兰溪民居大木作严谨而小木作华美,建筑的雀替和柱头等部位往往是装饰的重点,体现出徽派建筑的影响。兰溪民居受郊县龙游民居的影响,吸收了东阳民居的木雕技术,室内雕刻精美华丽。建筑立面上的灰瓦白墙,马头墙形式的封火山墙,华美的窗户,均呈现出皖南建筑文化圈边缘地区的变异特性。而后期出现的一些仿西洋古典的做法,也可以看出兰溪作为商埠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影响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