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历史资料简介 古希腊历史大事典[第2页]
普拉提亚之战
古希腊波斯战争中的一次战役,发生于公元前479年。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波斯帝国侵略希腊,发生希波战争(前492—449)。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率领五十万大军进攻希腊,在萨拉米海战中,波斯海军全军覆没,薛西斯败逃回国,逃跑时在中希腊的帖萨利亚 (Thessa-lia)留下一个兵团,由马多尼俄斯(Mardonius)率领,以备待机反攻。公元前479年春,马多尼俄斯进兵阿提卡,占领雅典城,雅典居民撤至萨拉米岛。雅典得到斯巴达的援助进行反击,马多尼俄斯被迫撤离雅典,希腊军一直追至普拉提亚(Plataea),在城郊设防,准备彻底消灭这股敌军。马多尼俄斯首先发动攻势,先是集中射箭,随之用骑兵冲击,希腊军则将盾牌联接成一片,以掩护身体,随后拼死冲杀,前排倒下,后排继续跟上,战斗极为激烈,在混战中,马多尼俄斯被杀死,波斯军大乱,希腊军乘胜追击,敌军全线崩溃。普拉提亚之战,最后打击了波斯侵略军,使希腊本土从波斯蹂躏下完全解放出来,此时希波战争虽尚未结束,但波斯侵略者已无力再战。
卡里阿斯和约
公元前449年希波战争结束时双方所签定的和约,和约以希腊方面的代表卡里阿斯(Kallias)命名。公元前492年发生希腊波斯战争,战争陆陆续续进行到公元前449年,其间曾发生三次重大战役,几次重大战役波斯均遭失败,到公元前449年,战争已近尾声,以雅典为首的希腊联军不断出击,波斯军已力不能支,加之波斯国内暴动四起,宫廷政变时有发生,波斯帝国已处于严重危机之中。公元前449年,波斯海军又在塞浦路斯岛被希腊联军击败,至此,波斯已不能再战,双方乃于是年签定卡里阿斯和约,和约在波斯首都苏萨城(susa)签定。和约规定:小亚细亚希腊城邦获得完全独立自主的权利;波斯放弃在爱琴海及黑海的霸权,波斯总督不准到离海三天路程的地方,波斯战船不得驶进小亚海岸。雅典答应不再进攻波斯。至此,持续四十余年的希波战争乃告结束,波斯帝国从此一厥不振,雅典成为爱琴海上的霸主。
厄菲阿尔特改革
古希腊雅典城邦民主派首领厄菲阿尔特(Ephi-altes) 的政治改革。雅典城邦经过公元前509年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后,建立起奴隶主民主政治,广大公民在政治上享有较高的权利,但旧贵族势力残余仍未肃清,他们不时企图复辟。在希波战争期间,雅典基本上是民主派掌权,但不断发生政争。公元前472年,贵族派首领西蒙(Kimon)依靠斯巴达的支持,取得雅典政权,民主派受到打击。公元前464年,斯巴达发生奴隶起义,西蒙率军帮助斯巴达镇压起义,雅典民主派趁机夺回政权。民主派首领厄菲阿尔特任首席将军,进行政治改革,其改革内容:①剥夺贵族会议的一切权力,只保留其审判有关宗教方面的法律案件。②雅典城邦的军、政、司法大权均属于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及陪审法庭。公民大会用投票表决,将西蒙驱逐出雅典。厄菲阿尔特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厄菲阿尔特不久为其政敌所杀害,但此后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进入鼎盛时期。
伯里克利时代
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Pericles,约前495—429)统治的时代,是雅典奴隶制的极盛时期。伯里克利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家。他于公元前443年当选为首席将军,直到公元前429年的十五年间,一直担任此职,史称伯里克利时代。这时,雅典的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雅典成为地中海世界最大的工商业中心,雅典的奴隶数量超过自由民,奴隶劳动普及到生产的各个领域。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是最高的行政机构,陪审法庭是最高的司法和监察机关,而所有这些机关都由选出的公民参加管理。所有公民都不受财产限制,通过抽签、选举而出任各级官职,其中包括最高的执政官。国家制定公职津贴制,使被选上公职的贫穷公民也可安心参加国家管理。如此可见,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已臻于完善的地步,但这是奴隶主的民主政治,享受民主权利的只限于雅典公民,而不包括广大奴隶、雅典的妇女和异邦人。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是地中海上的霸主,雅典海上同盟成为雅典称霸的工具,参加同盟的二百余个城邦大都成为它的属国。伯里克利时代,希腊文化也达到高度繁荣,雅典成为“全希腊的学校”,许多著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荟萃于雅典,哲学家阿纳克萨哥拉斯(Anaxagoras)、雕塑家菲狄亚斯(Pheidias)悲剧家索福克里(Sophocles)都是当时雅典的名人,对古希腊文化都作出巨大贡献。伯里克利时代,在希波战争时被破坏的雅典城已整建一新,雅典不但成为政治中心,而且成为文化中心。雅典卫城上的神庙宏伟壮观,柱廊林立,建筑物上的浮雕及塑像精美绝伦,至今仍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繁荣是建筑在广大奴隶及其他劳动者辛勤劳动基础之上的,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也起了作用,雅典公民在民主、自由的政治局面下,发挥了各自的才智,在物质和精神文化创造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古雅典城
古希腊雅典城邦全盛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素有“希腊的学校”之称。雅典城约建于克里特文化时期(约前20至12世纪),当时只有山丘上的卫城。公元前1200年左右,在卫城周围建起城墙,后又在卫城上建筑神庙,庙内供奉战神雅典娜(Athena)。公元前480年,希波战争期间,雅典城为波斯军所毁。希波战争结束后,雅典首席将军伯里克利利用库帑及提洛同盟金库的盟金,于公元前448年开始重建雅典城。雅典城的重建工程主要有三部分:一是修建从雅典至皮里优斯港(Piraeus)的长城;再是雅典城区的住宅和商业区;三是雅典卫城建筑,后者是城建工程的重点。卫城建筑由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统领。菲狄亚斯以其卓越的艺术才能,把雅典卫城建成一座反映希腊古典建筑艺术风格的典范。卫城建筑的精华是帕德嫩神庙(Parthenon),是供奉雅典保护神雅典娜的神殿。这座神庙采用柱廊式建筑,环绕神殿外围耸立着多利亚式圆形石柱五十六根,各高十余米,石柱厚重朴实,雄伟庄重。神庙前门和后门两面山墙上雕刻人体群像,神庙四面檐部也饰以浮雕板和浮雕带。殿堂上竖立一尊雅典娜女神巨像,像高十二公尺,以木为胎,外饰以金片、象牙。重建后的雅典城成为一座建筑华丽、文化昌盛的大城市。自公元前4世纪以后,希腊城邦开始衰落,公元前338年,希腊为马其顿所征服,雅典城逐渐失去昔日的光彩,但其文化影响远未消失。
伯罗奔尼撒战争
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两大城邦争夺霸权的战争,发生于公元前431—404年。以雅典为首的海上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在经济、政治上一向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希波战争以后,雅典成为霸国,使斯巴达更加忧虑和忌恨,两强相争,愈演愈烈,最后爆发为全希腊的内战,史称伯罗奔尼撤战争。战争是由以下一些事件直接引起的:一是伊庇丹努事件。伊庇丹努(Epidamnu)是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希腊城邦,公元前436年,内部发生民主派与贵族派的斗争,雅典和斯巴达进行干涉,双方发生冲突,成为伯罗奔尼撤战争的导火线之一。二是波提狄亚事件。波提狄亚(Potidaea)原是雅典海上同盟的成员国,后退出同盟国,雅典出兵镇压,伯罗奔尼撒同盟派兵支援波提狄亚,这也是引起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之一。三是麦加拉事件。麦加拉(Megara)也是雅典的同盟国,后退出同盟,雅典予以报复,禁止麦加拉商船在海上通行,麦加拉请求斯巴达支援,因而引起雅典与斯巴达的冲突。以上诸事件成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导火线。公元前432年,伯罗奔尼撒同盟召开代表大会,商讨应付雅典的对策,大会决定向雅典提出最后通牒:要求雅典放逐执政的伯里克利;解散提洛同盟等,雅典断然拒绝,于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于公元前431年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十年战争(前431—421):公元前431年8月,伯罗奔尼撒同盟城邦底比斯(Thebes)偷袭雅典的同盟城邦普拉提亚(Plataea),底比斯三百多人被消灭,伯罗奔尼撒战争由此爆发。随后,斯巴达出兵雅典近郊农村,大肆掠夺。雅典首席将军伯里克利一面派海军袭击伯罗奔尼撒半岛沿岸地区,同时将农村居民撤至雅典城内,因值盛夏,城内人口过于集中,发生鼠疫,居民大批死亡,伯里克利也染疫而死。此后,雅典海军曾占领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南角的派罗斯港(Py-los),斯巴达的大批希洛人(奴隶)投奔这里,给斯巴达造成很大威胁。但后来斯巴达将军队开至爱琴海北岸,打击这里的雅典军队。公元前422年,在希腊北部的安菲玻里(Amphipolis)城下发生激战,雅典军失败。公元前421年,雅典派将军尼西亚(Nicaea)与斯巴达缔结和约,史称尼西亚和约。和约规定:双方退出各自的占领地;交换战俘;保持和平,如遇争执不准诉诸武力;和约有效期为五十年。战争的第二阶段,西西里战争(前421—415):五十年和约并未认真执行,但从公元前421—416年,有六年多的休战时间。公元前415年,雅典将军亚西比得(Alcibiades,前451—404)率大军远征西西里岛,意欲攻取这里的斯巴达盟邦叙拉古(Syracuse),斯巴达等城邦出兵援助叙拉古,结果雅典海陆军全军覆没,使雅典遭受惨重损失。第三阶段,狄西里亚战争(前413—404):公元前413年,斯巴达再次侵入阿提卡,占领距雅典二十公里的狄西里亚(Decelea),进而围攻雅典,雅典受到威胁。正在此时,雅典有两万名手工业奴隶逃亡,给雅典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同时,雅典海上同盟的许多城邦纷纷脱离同盟,这更给雅典以沉重打击。当时,斯巴达在波斯援助下建设海军舰队,准备与雅典在海上较量。公元前405年,斯巴达海军在赫勒斯滂的羊河(Aegospotami)与雅典海军交锋,雅典海军被歼灭,至此,雅典已无力再战。公元前404年,雅典投降,被迫签订屈辱和约。和约规定:拆毁雅典至皮里优斯港的长城;解散雅典海上同盟;雅典的战舰全部交给斯巴达,只留十二艘警备船;雅典参加伯罗奔尼撒同盟;取消民主政体;雅典放弃除阿提卡、萨拉米、爱琴海北部两个小岛以外的一切占领地。至此,持续二十七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奴隶制城邦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都遭受巨大损失,给希腊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从此以后,希腊各城邦转入危机时期。
三十年和约
古希腊雅典与斯巴达订立的休战和约,订于公元前445年。雅典和斯巴达各自联结亲自己一方的城邦,组成两大敌对阵营,竞相争夺希腊霸权。希波战争(前492—449)以后,雅典空前强盛,使斯巴达及其盟国深受威胁,双方的斗争日益激烈。公元前446年,斯巴达军侵入阿提卡,对雅典郊区农村大肆掠夺而归,此后双方的冲突连续不断,大规模的战争似难避免。为了缓和这一紧张局势,公元前445年,双方签订三十年休战和约。和约规定:雅典放弃在伯罗奔尼撤半岛侵占的所有领土;斯巴达承认雅典海上同盟;双方互相承诺不接受对方同盟国加入自己同盟一边,不支持对方亲自己一方的人。三十年和约暂时缓和了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冲突,但并未消除两大集团之间的根本矛盾,战争危机依然存在,公元前431年,终于爆发两大阵营并波及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伊庇丹努事件
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404)的导火线之一。伊庇丹努是希腊科西拉(Corcyra)城邦的殖民地,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亚得里亚海岸。科西拉又是伯罗奔尼撒同盟国科林斯城邦的殖民地。公元前436年,伊庇丹努发生政变, 民主派取得政权,被驱逐的贵族党人联结落后部落从海上和陆地袭击伊庇丹努,伊庇丹努的民主派向科林斯求援,科林斯派舰队应援,应援舰队在海上被科西拉舰队打败,随后科西拉推翻伊庇丹努的民主政权,扶植贵族派上台。之后,科林斯扩建海军,准备向科西拉报复。科西拉为了对付科林斯,乃与雅典结盟,于是雅典插手伊庇丹努事件而与科林斯发生直接冲突。公元前433年,雅典与科林斯双方海军在希勃达港(Sy-bota)附近发生海战,胜败未分,但双方的武力冲突从此开始。雅典干涉伊庇丹努事件,受到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指责,认为雅典破坏了雅典与斯巴达签定的“三十年休战和约”,于是雅典与斯巴达都在准备兵戎相见,因此,伊庇丹努事件成为以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导火线。
波提狄亚事件
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404)的导火线之一。波提狄亚是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成员国科林斯的殖民地,位于卡尔息狄半岛(Chalcidice),科林斯在这里派总督统治。但波提狄亚却参加了雅典海上同盟,每年要向雅典同盟金库缴纳年贡。雅典为了抵制科林斯,迫使波提狄亚赶走科林斯的总督。波提狄亚对雅典的专横十分恼火,乃向斯巴达求援以对抗雅典,斯巴达答应援助,于是波提狄亚于公元前432年退出雅典海上同盟并举行暴动,雅典出兵镇压,科林斯也出兵援助波提狄亚。雅典军包围波提狄亚城,将科林斯的援军又围在城内,科林斯将雅典的军事行动向伯罗奔尼撒同盟代表大会提出,代表对雅典的行动予以谴责。后来便发生了伯罗奔尼撤战争。因此,波提狄亚事件构成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麦加拉事件
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404)的导火线之一。麦加拉是中希腊的商业城邦,原是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成员国。约公元前460年,麦加拉退出伯罗奔尼撤同盟,而加入雅典海上同盟。但麦加拉的政治立场十分不稳,于公元前446年又退出雅典同盟,这使雅典非常气愤,乃对之进行制裁。公元前432年,雅典公民大会决定:禁止麦加拉的商船在雅典及雅典同盟各邦的港口进行交易,这对麦加拉的商业是个沉重打击,麦加拉乃向伯罗奔尼撒同盟控告雅典,要求同盟代表大会向雅典宣战。伯罗奔尼撒同盟代表大会对几年来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伊庇丹努事件、波提狄亚事件和这次的麦加拉事件一并进行辩论,结果,大会向雅典提出最后通牒,被雅典拒绝,于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终于爆发。因此,麦加拉事件成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安菲玻里战役
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于公元前422年。公元前425年,伯罗奔尼撒战争正在激烈进行,雅典海军占领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南角的派罗斯港(Pylos),此港距斯巴达仅四十五英里,是斯巴达的战略要地。雅典人占领后鼓动希洛人(斯巴达的奴隶)暴动,许多希洛人逃到这里,给斯巴达造成很大威胁。斯巴达为了扭转被动局面,乃发动对爱琴海北岸的攻击,以便将雅典的海军引出伯罗奔尼撒半岛。公元前424年,斯巴达海军攻陷雅典的北方重镇安菲玻里,同时雅典的北方盟国纷纷叛离,使雅典受到威胁。这时,雅典与斯巴达都需要有个喘息时机,以便积聚力量。为此,双方于公元前423年订立一年休战和约,和约规定:双方各自保持现在占领的地方;保障双方交涉人员的安全等。第二年,即公元前422年夏,一年休战和约期满,双方准备就绪,便发生了安菲玻里战役。雅典方面,派攻占派罗斯港的将军克里昂(Cleon)北上拒敌,他率领三十艘战船、一千二百名重装步兵、三百名骑兵和一些同盟军抵达安菲玻里城下扎营。在安菲玻里城内的斯巴达驻军统帅伯拉西达(Brasidas)拥有近二千名重装步兵和三百名骑兵。双方兵力相差不多,但斯巴达军先发制人,突然打开城门,猛攻雅典军,将雅典军的阵势冲乱,战士溃逃,很多人被杀,战斗十分激烈、双方的统帅—克里昂和伯拉西达均战死。激战结果,雅典军大败。安菲玻里战役使雅典遭受重大损失,国内的主和派要求与斯巴达讲和。第二年双方签定五十年和约,或称尼西亚和约,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第一阶段至此结束。
尼西亚和约
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订立的和约,订于公元前421年,雅典方面出席签约的是尼西亚,故名。公元前422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一阶段正在激烈进行,雅典海军与斯巴达海军大战于卡尔息狄半岛之安菲玻里,雅典失败,但双方损失都很惨重。战役之后,双方同意讲和,公元前421年,正式签定和约。和约规定:双方互将所占土地交还对方;交换战俘;双方如发生冲突,应采取宣誓或法律手续解决,不准动用武力;和约有效期为五十年。参加条约宣誓的,斯巴达方面有普雷斯托安那克斯国王(Pleistoanax)等十六人;雅典方面有执政官尼西亚(Ni-caea)等十七人,通常称和约为尼西亚和约。条约签订后,斯巴达方面许多城邦不予执行,于是斯巴达和雅典又单独缔结一个同盟协定,称为“五十年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斯巴达和雅典任何一方遭受敌人侵犯,对方应竭力援助;如敌人蹂躏了一方,则对方应出兵惩罚敌人;如果斯巴达的奴隶举行暴动,雅典应予援助。两项条约签定后,出现暂时和平局面,自公元前421年起,六年期间未发生大战,但伯罗奔尼撒战争并未结束,公元前415年,双方又开始交战,伯罗奔尼撒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亚西比得远征
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将军亚西比得对西西里岛的远征,发生于公元前415年。公元前431年,以雅典为首的海上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发生内战—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404)。战争的第一阶段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结束,双方签订五十年休战和约,即尼西亚和约(前421)。和约签定后,双方继续准备战斗。公元前410年,雅典的主战派亚西比得当选为将军。亚西比得是个好大喜功、反复无常的政客,他当政后便提出远征西西里、意大利和迦太基的冒险计划,雅典公民大会受他的煽动,作出远征的决定,随后雅典便投入紧张的远征准备工作。远征的第一个目标是西西里岛斯巴达的盟邦叙拉古。公元前415年,远征军准备出发,这时雅典城内发生捣毁神像事件,竖立在城内各地的许多赫尔美石像(Her-mae)的面部被毁坏,赫尔美是希腊商业保护神,这件事被认为是严重的渎神罪,并把它同破坏这次远征、反对雅典民主政治联系在一起。亚西比得的政敌鼓动说这是亚西比得想推翻民主政治、当僭主而干出的。当亚西比得率远征军已抵达西西里时,雅典公民大会急召亚西比得回国受渎神罪的审判。亚西比得在回国途中潜逃,并投靠斯巴达。此后,雅典远征军由尼西亚指挥与叙拉古及斯巴达援军作战。公元前413年,在叙拉古港发生激烈的海战,雅典远征军全军覆没,尼西亚被俘并被处死。雅典远征军这次共损失二百多艘战舰、一万五千多名战士,雅典的海上优势完全被摧毁。此后,伯罗奔尼撤战争仍在进行,但雅典方面失败的结局已经注定。
三十寡头政治
古希腊雅典城邦的集体独裁政权。在伯罗奔尼撤战争的最后时期,公元前405年,雅典与斯巴达的海军在赫勒斯滂海峡的羊河发生海战,雅典海军被彻底摧毁,公元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雅典被迫接受屈辱条约,规定雅典必须参加伯罗奔尼撒同盟,放弃民主政治。随后,在斯巴达将军来山得(Lysandes)的监护下,选出三十人组成雅典新政府,史称“三十僭主政治”,即集体的寡头独裁统治。三十寡头政府的首脑是克里提亚斯(Critias),他是个极端寡头分子,主张用恐怖手段治理国家,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坚决打击民主派。寡头政府建立后,首先是取消陪审津贴制,以限制贫穷公民参加政治管理。其次是大力减少公民人数,只限定三千名有产贵族享有公民权。对一般平民则实行严厉的镇压政策:没收财产、增加税收、随意处死等。在寡头政府的恐怖统治下,雅典社会秩序混乱,财政危机,僭主内部经常发生内讧,乃至发展成内战。寡头政府只维持八个月,到公元前403年,流亡的民主派潜回雅典,夺取政权,雅典又恢复起民主政治,但希腊城邦制已趋向衰落,雅典昔日的繁盛景象已一去不复返。
基那东起义
古希腊斯巴达城邦的贫民、奴隶起义,发生于公元前399年。公元前4世纪前半期,希腊各邦发生内战—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给希腊各邦带来很大灾难,从此,希腊城邦转入危机时期。战后,希腊各城邦的奴隶制仍在发展,但城邦的经济基础遭到破坏,自由民进一步分化破产。在斯巴达,公民失掉份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原来斯巴达有公民九千户,到公元前4世纪末叶,仅剩下一千五百户,其余均已失地破产。与此同时,土地和其他财富集中在少数富人之手,这就引起激烈的阶级斗争。公元前399年,斯巴达爆发贫民起义,领导者是破产公民基那东(Cinadon)。基那东秘密地组织起义,他联系了希洛人(斯巴达的国有奴隶)、解放奴隶,庇里阿西人(半自由)和破产公民准备起义、以推翻斯巴达贵族寡头政权。基那东认为他所联系的人对斯巴达人都恨之入骨,因而是可靠的。基那东宣称:无论在政府里、城市中,还是在农村,敌人只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同盟者。基那东还准备夺取各种农具、工具作为起义者的武器。不幸基那东的密谋被叛徒告发,因而失败,但这次起义,贫苦公民与奴隶联合行动,这反映在斯巴达城邦危机中阶级斗争的尖锐程度。
棍棒党起义
古希腊亚哥斯(Argos)城邦贫穷公民的武装起义,发生于公元前377年。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波及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给希腊各邦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此,希腊城邦陷入危机,阶级斗争十分尖锐。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亚哥斯便属于此类城邦。当时,亚哥斯实行民主政治,但贵族势力很强。民主派领袖为了打击贵族,鼓动贫穷公民行动起来向贵族作斗争,贵族也准备反击。于是,公元前377年,贫民举行武装起义,起义者以棍棒为武器,在一天之内就打死一千五百多名贵族,许多贵族的财产被没收。正在起义进行时,民主派领袖们害怕起来,唯恐群众的暴力行为危及自身,乃不再支持起义者,起义群众把他们也都打死。这次起义后来被镇压,但起义说明作为城邦基础的广大公民已不再支持城邦,奴隶主民主政治在危机面前已无能为力,城邦政体正在向专制制度发展。
彼奥提亚同盟
古希腊彼奥提亚地区(Boeotia)诸城邦结成的政治军事同盟。公元前4世纪前半期,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不久,希腊城邦转入危机,各城邦阶级斗争激化,城邦之间互相争霸,争战不已。在此时期,在中希腊兴起一个新的强国底比斯(Thebes)。底比斯原是个落后的农业国,经常遭受希腊各强国的攻击。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包括底比斯在内的彼奥提亚地区的各城邦便已组成一个政治同盟,即彼奥提亚同盟。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底比斯已成为较强的城邦,在彼奥提亚同盟中居于领导地位。当时,底比斯的政权由亲斯巴达的贵族寡头掌握。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斯巴达成为希腊世界的霸主,它干涉底比斯内政,在底比斯派有驻军,底比斯受其统治,因而彼奥提亚同盟实际已不存在。在此情况下,底比斯的民主派行动起来,准备推翻国内的贵族寡头政权并摆脱斯巴达的控制。公元前379年年底,亡命国外的民主派潜回底比斯,与国内的民主派会合,发动政变,推翻寡头政府,建立起民主政权,斯巴达驻军被赶走。这时,彼奥提亚同盟重新建立,底比斯成为盟主。彼奥提亚同盟设三个管理机构:①同盟议事会,是同盟的最高权力机关。②权力委员会,管理同盟军事和民政的机关。③同盟法庭,解决及审理同盟各邦之间冲突和案件的机关。同盟各机关设在底比斯,在底比斯铸造统一的同盟货币。彼奥提亚同盟的强大,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和忌恨,便兴兵攻打底比斯。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军与底比斯军在彼奥提亚的留克特拉城(Leuctra)会战,斯巴达军大败,次年,底比斯军在名将伊巴密浓达(Epaminondas)统率下攻入伯罗奔尼撒半岛,使斯巴达受到更大打击。但由于斯巴达与雅典联合,加之底比斯连年作战,军力消耗过大,因而逐渐衰弱。公元前362年,斯巴达军与底比斯军在曼提尼亚(Mantinea)决战,底比斯虽获胜,但伤亡过重,统帅伊巴密浓达战死。此后底比斯更加衰弱,彼奥提亚同盟也随之瓦解,整个希腊仍处于各邦混战之中。
留克特拉会战
古希腊底比斯和斯巴达两城邦在留克特拉(Leuctra)进行的会战,发生于公元前371年。公元前4世纪前半期,波及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斯巴达成为全希腊的霸主,对其他城邦实行武装干涉。公元前379年,受斯巴达控制的底比斯城邦兴起,该城邦的民主派发动政变,推翻了亲斯巴达的政府,赶走斯巴达驻军,并建立起彼奥提亚同盟,底比斯为该同盟的盟主。底比斯的强盛,引起斯巴达的妒恨,乃蓄意向底比斯寻衅。斯巴达要求底比斯解散彼奥尼亚同盟,底比斯则针锋相对,要求斯巴达放弃其在伯罗奔尼撒同盟的领导地位,双方敌对气氛极度紧张。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国王克里翁布洛特(Cleomb-rotus)率领约一万名重装步兵和一千名骑兵,征伐底比斯,底比斯由名将伊巴密浓达统率约六千重装步兵和一千五百名骑兵迎敌。同年8月5日,两军会战于彼奥提亚地区的留克特拉城。斯巴达军采用惯用的十二横排方阵,精兵置于右翼,企图用右翼突击以包围底比斯军,底比斯军则针对敌方的阵式,布置一种所谓“斜切方阵”的阵形,即将精兵放于左翼,排成五十横列纵队,右翼用次要兵力排成八列方阵对付敌方左翼。战斗开始,底比斯军先用骑兵冲突对方骑兵,然后左翼重兵纵队斜插敌军右翼,将敌军右翼精兵击溃,底比斯军形成对敌军的包围之势,同时底比斯的轻装步兵和骑兵配合一拥而上,使敌军阵势大乱,斯巴达军被击毙二千余人,国王克里翁布洛特战死,斯巴达军大败。留克特拉会战的失败,暴露了斯巴达军事实力的衰弱,同时这次战役影响了斯巴达的霸主威望,此后许多城邦脱离伯罗奔尼撒同盟。
科林斯战争
公元前395-387年底比斯、雅典、科林斯等城邦对斯巴达的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斯巴达成为希腊的霸主,其他城邦则因斯巴达的专横而大为不满。公元前399年,斯巴达为了控制小亚的希腊城邦,与波斯发生战争。公元前395年,底比斯、雅典、科林斯等城邦组成反斯巴达同盟,开始了科林斯战争。于是斯巴达两面作战,东部战场在小亚与波斯作战;在希腊本土与科林斯等城邦作战,当时波斯支持科林斯等城邦的反斯巴达同盟,这使斯巴达更加孤立。公元前394年,波斯舰队在小亚的克尼多斯(Cnidus)海角大败斯巴达海军,斯巴达的海上霸权被打垮。公元前390年,雅典陆军又在离科林斯不远的地方打败斯巴达军队,斯巴达的陆军也受到挫折。此时雅典势力又起,雅典民主政府重建海军、修筑防御长城。雅典的复兴,使波斯又转而去支持斯巴达,所以科林斯战争实际是在波斯帝国的操纵下进行。由于斯巴达的处境极端困难,战争已难进行下去,乃派代表安太西达斯(Antal-cidas)向波斯求和。公元前387年,按照波斯国王阿塔薛西斯(Ar-taxerxes)的旨意,科林斯战争交战双方签订和约,即著名的安太西达斯和约,或称大王和约(因波斯国王授意签约)。和约规定:小亚沿海各城邦均归波斯帝国统治;希腊各邦均应自治,只斯库洛斯(Sky-ros)几个小岛归雅典,不准希腊再建政治同盟,但伯罗奔尼撒同盟除外。至此,科林斯战争结束。科林斯战争是一场内战,它加剧了希腊各邦的分裂,又为波斯帝国所利用,波斯借战争之机而成为希腊世界的主宰。
安太西达斯和约
公元前387年斯巴达与波斯签定的和约,斯巴达方面签约的代表是安太西达斯(Antalcidas),故名。又称“大王和约”,因和约是在波斯国王阿塔薛西斯二世授意下签订。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斯巴达成为希腊霸主,各邦对斯巴达的专横极为愤恨,同时波斯帝国又乘机插手希腊事务,支持希腊的反斯巴达势力以压制斯巴达。公元前399年,斯巴达与波斯发生战争,与此同时,希腊本土的一些城邦发起反斯巴达的战争,即科林斯战争,于是,斯巴达在两线作用,处境极其困难。在此情况下,斯巴达政府决定向波斯投降。公元前387年,派代表安太西达斯与波斯谈判。安太西达斯向波斯提出愿将小亚希腊城邦献给波斯为条件,乞求停战。波斯接受斯巴达的屈辱求和,同年,按照波斯国王阿塔薛西斯二世的旨意,波斯与斯巴达签定和约。和约规定:小亚沿岸的希腊诸城邦均归属于波斯;所有希腊城邦都应赋予自治权,只有斯库洛斯等三个小岛归属雅典;禁止在希腊组织任何同盟,只伯罗奔尼撒同盟除外;科林斯战争的参战双方都应遵守此和约规定,如有违背,将对之宣战。安太西达斯和约是斯巴达对希腊的出卖,是全希腊的耻辱。从此,不仅小亚沿岸希腊城邦受波斯统治,即整个希腊也都受波斯帝国的控制。
马其顿王国
马其顿人建立的古代国家。马其顿(Macedonia)位于希腊半岛北部,居民民族成分复杂,大部分与希腊人有血缘关系。马其顿人的社会发展较晚,公元前5世纪初尚处于军事民主制时代。马其顿国家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末,当时贵族势力较强,国王权力不大,显然是贵族政体的国家。在希波战争期间(前492—449),马其顿曾被迫臣属于波斯帝国,但很快又恢复独立。在国王阿奇拉时代(Archelaus,前419—399),马其顿逐渐强大,由于受希腊文化影响,社会发展很快。公元前4世纪中叶,国王腓力二世(Phi-llip Ⅱ,前359—336)进行政治改革,加强王权,建立强大军队,对外扩张,占领色雷斯等地,并觊觎整个希腊领土,希腊各邦结成反马其顿联盟。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军在喀罗尼亚(Chaeronea)战败希腊联军,希腊各城邦被马其顿征服。次年,腓力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城邦会议,组成泛希腊同盟,形式上马其顿与希腊诸邦结成同盟关系,实则成为全希腊的统治者,马其顿王国至此达于全盛。公元前366年,腓力被贵族刺杀,其子亚历山大(Alexander,前356—323)继位,随后亚历山大远征,征服西亚、北非及中亚,建立起空前的大帝国,马其顿王国遂告结束,进入亚历山大帝国时代。
腓力二世改革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Phillip Ⅱ,前359—336)的改革。马其顿人于公元前5世纪末于希腊北部建国,因受希腊文化影响,社会发展较快,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国势日盛。国王腓力二世统治时期进行社会改革,使马其顿王国更加强盛。腓力二世的改革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加强王权。当时马其顿的氏族制残余较浓,氏族贵族势力很强,地方也保有部落残余。腓力二世限制贵族会议的权力;削除部落首领的武装力量,将军事和政治权力集中于国王之手,加强了王权。二是改革币制。当时希腊采用银币,波斯用金币,腓力则使用金、银两种货币,勾通希腊与波斯之间的货币流通,促进本国商业的发展。三是改革军事。采用征兵制,所有适龄公民都要服兵役,军队编制分为重装步兵、轻装步兵和骑兵。作战时编成方阵,称马其顿方阵,方阵纵深达十六排以上,方阵兵手持长矛,组成一坚固的方形整体,方阵两边配以轻装步兵和骑兵,这方阵似一整块壁垒,压向敌军,威力极大。腓力改革加强了马其顿国家实力,不久便占领了马其顿和色雷斯沿海地区,随后便南侵希腊。公元前338年,腓力率军战胜希腊联军,征服全希腊,马其顿王国成为希腊霸主。
菲洛克拉底和约
公元前346年雅典与马其顿签订的不平等和约,雅典方面代表签约的是菲洛克拉底(Philocrates),故名。公元前4世纪中期,希腊各城邦正处于衰落之时,希腊半岛北部的马其顿王国正在崛起,腓力二世乘希腊分裂之机,不断吞噬希腊领土。当时,希腊各邦内部几乎都分为亲马其顿派和反马其顿派,前者主要是希腊的大奴隶主,主张投靠马其顿,借马其顿之力向外扩张,以挽救希腊城邦危机,后者主要是工商业奴隶主和一般平民,要求城邦独立,反对马其顿的干涉。腓力二世除用武力占领希腊领土外,并用外交手段,包括用金钱贿买亲马其顿分子的办法打进希腊。公元前349年,马其顿军占领卡尔息狄半岛的希腊城邦和色雷斯沿海地区,进而提出与雅典和谈。公元前346年,雅典亲马其顿派首领之一菲洛克拉底率代表团与马其顿议和,缔结和约,即菲洛克拉底和约。和约规定:雅典保留在北方的居民点,但马其顿所占色雷斯沿岸所有希腊城邦均归马其顿所有。菲洛克拉底和约默认了马其顿对雅典领土的霸占,这对雅典是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反马其顿派极力反对此条约,并要求将菲洛克拉底交付法庭审判。公元前343年,菲洛克拉底果真受指控而被判处死刑。
喀罗尼亚会战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征服希腊的一次决战。公元前340年,马其顿出征赫勒斯滂海峡,引起从黑海输入粮食的希腊城邦的不满和忧虑,于是底比斯、雅典、科林斯等中希腊城邦结成反马其顿同盟。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率军攻入中希腊,在彼奥提亚地区的喀罗尼亚城与反马其顿联盟军发生激战,结果希腊联军一败涂地。腓力二世在会战得胜后欣喜若狂,在希腊战士尸体间歌舞饮宴,以示庆贺。喀罗尼亚会战是一场决定性的战斗,从此,希腊反马其顿同盟彻底瓦解,希腊诸城邦实际已为马其顿所征服。
科林斯大会
公元前337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科林斯主持召开的全希腊大会。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率军攻入希腊,在喀罗尼亚与希腊联军发生激战,希腊联军惨败,确定了希腊灭亡的命运。随后,腓力又进军南希腊,南希腊诸城邦也都被征服。腓力为了将马其顿对希腊的统治在法律上固定下来,于公元前337年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大会。大会由腓力亲自主持,所有希腊城邦除斯巴达外都派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大会决定:宣布全希腊停止战争,建立持久和平;成立全希腊同盟,组成同盟军,由腓力任总指挥;宣布保护私有财产,禁止没收私人产业、重分土地、废除债务以及释放奴隶等;宣布全希腊向波斯开战。科林斯大会是通过会议形式,在法律上承认马其顿对希腊的领导权,通过这次大会,作为独立的希腊城邦已经灭亡,希腊城邦形式上虽仍存在,但已处于马其顿的统治之下。
亚历山大远征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Alexander,前356—323)对东方的侵略战争。马其顿王国自国王腓力二世统治时崛起,公元前338年征服希腊而成为爱琴海上的霸主。公元前337年,在腓力主持下,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城邦大会,会上决定向波斯宣战,以满足马其顿及希腊各邦大奴隶主的侵略要求。公元前336年,腓力遇刺身死,其子亚历山大继位。亚历山大镇压国内叛乱之后,便着手进行远征。公元前335年年底,亚历山大率步兵约三千人、骑兵约五千,从马其顿首都培拉(Pella)出发,开始远征。亚历山大征讨的对手是波斯帝国,当时波斯帝国已处于衰败之中,国王大流士三世(Dari-us Ⅲ,前336—330)腐败无能,波斯兵力也处于劣势。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远征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进入亚洲,在海峡不远的格拉尼库河(Granicus)附近与波斯前哨军第一次交锋,波斯失败,远征军占领小亚希腊各城邦。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挥军南下,在叙利亚的伊苏斯城(Issus)与大流士三世率领的波斯军发生大战,波斯军交战不力,大流士率先逃跑,全军溃毁,亚历山大占领叙利亚。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围攻腓尼基的城邦推罗,最后城陷,腓尼基被占领。继之亚历山大占领埃及,在埃及建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 公元前331年春,远征军攻入两河流域,在高加美拉(Gaugamela)与波斯主力军展开决战,波斯溃败,大流士率残兵逃往中亚,此役之后,波斯已无力再战。此后,远征军占领并洗劫了巴比伦、苏萨和波塞波里斯(Perse-polis)等波斯的重要都城。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为追逐大流士进军中亚,大流士逃至波斯行省巴克特里亚(Bactria,大夏),为该省总督杀死,至此,波斯帝国灭亡。亚历山大在中亚征战三年之久,公元前327年春离开中亚而进军至印度河上游地区,在印度河遭到当地居民的抗击,加以气候炎热,疫病流行,士兵厌战,亚历山大被迫下令退兵。公元前325年,远征军返回巴比伦城,亚历山大远征乃告结束。亚历山大远征历时约十年,行程逾万里,消灭了波斯帝国,侵占了西亚、北非以及中亚等大片领土,建立起一个空前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帝国首都为巴比伦城。亚历山大帝国是靠军事征服建立的,国内极不稳固。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帝国便迅即瓦解。
格拉尼库斯之战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时马其顿军与波斯军的会战。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远征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在离海峡不远的格拉尼库斯河(Gra-nicus)与波斯军第一次交锋。波斯骑兵部署在河之东岸,步兵在后阵;远征军在西岸,中间布置步兵,骑兵在两翼。此次战役主要是双方的骑兵交锋。马其顿骑兵强行渡河,波斯骑兵阻击,双方展开激战。马其顿骑兵抢渡成功,波斯骑兵阵势被冲乱,千余骑兵被歼,后阵之步兵未及参战便被马其顿军包围,一部分战死,二千余人被俘,被俘者均为波斯的希腊雇佣兵,亚历山大将这批俘虏送往马其顿变为奴隶。格拉尼库斯之战,亚历山大首战告捷,为远征军向小亚沿岸挺进创造了条件。